23 孙中山的宏伟蓝图:振兴中华与三民主义(上)

23 孙中山的宏伟蓝图:振兴中华与三民主义(上)

00:00
14:30




正文

我们从戊戌变法中看到,当志士仁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推进变法,实际上是要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结果是什么?是菜市口的六颗人头,所以戊戌变法的失败,客观上就警醒了很多人认识到,自绝于人民,自绝于时代的政府,真是要到了走上末路的时候,走到当时那个局面,可谓是无药可救。从某种程度上它就刺激了很多的志士仁人,要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道路。


戊戌变法之后《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加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巨额赔款4.5亿两,再加上各种利息,实际近10亿两白银。而这些白银最后都是分摊在每一个中国人头上,当时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局面没有改,怎么样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的时代任务没有解决,那么志士仁人的探索,仍然要不断的前行下去。从戊戌变法之后,怎么样通过武装斗争,通过革命,来推翻一个无可救药的封建没落的王朝,进而开创一个崭新的国家,就成为戊戌变法以后,中国人的共识。那么这堂课我就给大家来分享,孙中山以及他本人所提出的主张叫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这种主张,和孙中山的这种思想,能够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播和认可,是有历史原因的。《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整个中国社会更加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清政府已经是明目张胆的与人民为敌,成为洋人的朝廷,所以那句名言叫“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的话就是,帝国主义欺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有足够的钱,足够的财富,让帝国主义欢心。也就是一句话,宁把这个钱送给帝国主义,也不愿意把财富让自己的老百姓好起来,所以叫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是当时满清政府所谓的名言。社会进一步的走向衰败,人民群众的负担日益沉重。帝国主义也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比如说,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战争,什么战争?20世纪初的时候,俄罗斯就占领了中国的旅顺口。实际上就是远东地区的不冻港,这是他战略的一个野心。但是这个时候,就影响了日本在华的利益,于是在1904年的时候,日本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突然发动袭击,日俄战争爆发。这是很奇葩的一件事情,为了争夺中国的领土,日本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一年多的时间,俄国战败,日本,在整个东北取得了一个主导权。


对这件事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里面曾经有所记述,鲁迅留学到仙台的时候,他曾经给中国的留学生看纪录片。这个纪录片是什么呢?就是有的在东北生活的中国人,给俄国做间谍,结果被日本抓了,日本就把他杀了,大家想一想,当时满清的留学生,如果有血性,当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日本人斩杀的时候,应该内心里面是痛苦的。结果鲁迅先生看到的是很多人欢呼,就是为给俄国做间谍的中国人感到欢呼,鲁迅先生内心也非常悲凉。他曾经说一个思想麻木的民族,无论体格如何健壮,实际上都没有救国的希望。所以鲁迅说他原来想学医,后来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学的力量来唤醒民众。一句话,来抑制人心里边的愚昧和麻木,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里面有清晰的说明。朋友们,我说这个是要告诉大家,满清政府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帝国主义的入侵,民生的凋敝,老百姓的苦难,社会治理的腐败等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因此孙中山等人考虑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满清政府,来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这个时候,满清政府自身也做了一点挽救颓败局势的一种努力,就是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做了几年,包括改革官制;改革兵制;改革学制;然后是设学堂,鼓励人游学等等;包括对工商业,进行奖励。当然了还有其他的,比如说禁止缠足,禁止鸦片等等。今天来看这个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的说有一点成效,但是仅仅通过一点小打小闹的政策、措施,来挽救这样一个走向死亡的满清王朝是不可能的。由于社会结构的铜墙铁壁不能打破,那么所谓的新政,最终也只留下的一纸空文的下场。


我们从主观上来说,社会当时的环境客观上走到了要用革命,要用武装的道路来推翻清王朝。客观上到了这一步以后,那么谁来提出这个口号,谁来接着这个历史的逻辑往下走,这个我们就要谈到主观的因素,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年出生,1925年去世,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反思,值得我们去总结的一个人物。孙中山他叫孙文。因为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改过一个名字叫中山桥,因此后来别人都把他称之为人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现在就改名了,叫中山市。他的哥哥很早就到了贸易岛(檀香山的其中一个岛)去开凿垦荒,由于孙中山生活的家庭极其苦难,所以孙中山对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有深刻的同情和感受。他读过三年私塾,后来在1878年的时候到檀香山(他哥哥在檀香山),在他哥哥孙眉的资助下,先后在美国、英国和香港等地求学。孙中山,他是天生的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命运。而且孙中山还有个特点,他是个真干的人,我请大家一定注意他这个特点。孙中山小的时候,他身边有一个人,这个人是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后来隐姓埋名藏起来的一个士兵,这个人,难免就经常的和孙中山这些小孩讲太平天国,讲怎么样反对清朝。这对孙中山影响很大,孙中山经常和他的同学讨论时局,而且对洪秀全称之为叫反清的第一英雄,而且有的时候也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一句话,他实际上对清朝的败落和走向死亡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自己对那种实干家,内心里也是非常钦佩。


孙中山在1894年的时候,他自称就是为了看一看清政府的真实情况,这个词叫窥清廷之虚实。一句话,这个清朝真的是不是一定要完蛋?还有没有挽救的希望?孙中山带着这个想法亲自去考察,而且上书李鸿章。当时李鸿章在整个朝野里边可谓举足轻重,他向李鸿章提出一个看法,就是要想救国人要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当然这是个很理想的做法,但是这个理想的做法,在今天来看,仍然有非常大的价值。他等了10多天以后,李鸿章没有理他,孙中山内心里边很失落,这样一个破败走向死亡的僵化无能的政府,给他提建议还不去倾听,中山的结论就是,此等愚昧落后的政府一定要推翻它。有了这个看法以后,孙中山就是比较坚定的走向了通过武力、通过革命,来推翻清王朝的道路。


1894年秋冬的时候,孙中山由上海到了檀香山,就联合华侨的人士,有20多人,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成立宗旨“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团体起见”。就鲜明地提出了四个字,叫振兴中华。自中山先生提出振兴中华,振兴中华集中代表了有着5000多年历史底蕴的,有着四万万人口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内心里面渴望强大,渴望自强,渴望民族复兴的强大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愿望。所以振兴中华实际上就成了,近代中国凝聚人心,团结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挽救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的旗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孙中山的这个兴中会,它开始就虽然机构很小,但是它的意义不可估量。


孙中山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伫立兴中会以后,1895年的时候,在广州发动起义。尽管当时清政府走向死亡,但是在当时你真正想推翻他,要经过相当的思想启蒙,相当的舆论宣传,相当的军事准备,和相当的人民支持。可是孙中山当时从成立兴中会之后回来,他的影响很小,但是他的优点就是敢干。1895年重阳节的时候,9月9日以广州为根据地,决定起义。结果起义前的时候,因为内部的人协调不一致,导致消息泄露,参加起义的70多人被捕,他的一个好朋友叫陆皓东英勇牺牲,孙中山被迫流亡国外。


这次失败以后,孙中山到国外避难,后来就由日本到美国、英国等地进行考察。但这一次的考察,对孙中山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建国方略》这本书里面,孙中山是这样讲,“两年(1896-1897)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因为广州起义失败到欧美去避难的时候,游历两年,感触颇多。他发现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事不假,而所向往的,就是认为很美好的,所谓欧美的国家,也是到处都充斥着灾难,充斥着不公平,充实着饿殍遍地。实话实说,那个时候有些过的好的资本家,但是也有很多老百姓在大街上乞讨的,所以孙中山就发现,我们觉得自己问题多,这是事实,我们要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但是欧美的国家也绝对不是乐土,也不是讲的大同社会。而且在欧美的社会当地,也有很多的老百姓起来反抗,也有很多的工人游行,来反对资本家的压迫。孙中山的这一次游历对他完善他的思想,完善他的奋斗目标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购课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学友群内互动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lx77780217

    历史告诉我们当今社会的美好!历史告诫我们当今压在肩膀上的重任!唯有好好修身,自强不息,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报效祖国和人民!

  • 雪晖雪

    🐾❤听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

  • 清荷_3d4

    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