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看、读、写、作”方法【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的“看、读、写、作”方法【曾国藩家书】

00:00
11:15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读书学习,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大家可以想一想,看书和读书是一回事吗?曾国藩告诉我们看书和读书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这两件事要使用不同的方法,追求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说的。


原文是这样的,“学者于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看者,涉猎宜多宜速;读者,讽咏宜熟、宜专。”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求学之人在看、读、写、作4个方面都要下功夫,不能有所偏废,这4方面的功夫缺一不可。看书的时候要开阔眼界,扩大领域,涉猎方面讲究一个博字,看得越多越好,看得越快越好。读书的时候需要大声朗诵,甚至背诵必要的章节。这个过程讲究的是深入钻研,熟练掌握,读得越熟越好,读得越专越好。


大家看到以上曾国藩讲的是看和读的不同,讲的是博和专的搭配。看的时候求博求多,读的时候求专求精,看的往往是生疏的内容,而读的往往是熟悉的内容,这样的思路对于我们读书学习是非常有启发的。接下来,曾国藩又做了一个具体的比喻,“看者,如商贾趋利,闻风即往,但求其多;读者,如富人积钱,日夜摩挲,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阙,亦不可混。”


大家看到了,曾国藩特别擅长运用比喻,这段话说得很精彩,意思是说看书的过程好比商人挣钱,哪有好处往哪去,闻风而动越多越好。而读书的过程好比富人攒钱,真是一点一滴日夜整理,追求的是越久越好。 看书好比攻占城市、拓展地盘,而读书好比防守关口、守卫疆土,这两件事是截然不同的。对于一个学习进步的人来说,这两件事不可或缺,而且不可混为一谈。


说到这我们要做一点分析了,其实很多人在学习进步过程中,看书和读书确实是混为一谈的,我们觉得看书就是读书,读书就是看书,而曾国藩凭借他独到的理解和亲身的体验,帮我们把这两件事分开了。他就告诉我们,看书好比攻占别人的地盘,而读书好比防守自己的疆土。一方面你不能只知道占领,却守不住,另一方面也不能守住一个小小的地盘,不思进取。


根据曾国藩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大家身边有两种人,一种人只守不攻,日常学习进步过程中,他读得多、看得少,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当中反复耕耘,深入钻研,确实达到了很精很深的程度,成为这个领域中的专家。但是他对其他领域涉猎不够,在陌生领域拓展不足,所以导致了思路有限,视野有限,眼界有限,在专的方面是够了,但是在博的方面却有欠缺。他的知识结构如果用一个几何图形来比喻,就是底边很窄,但是特别高,整体感觉又细又高,确实有高度有深度,但是却站不稳。特点就是够高不够宽,够专不够博。


我觉得在很多高校的专家学者队伍里边,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曾国藩说的这种类型,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另一种人就是只攻不守,他的阅读面非常广,对新知识、新领域涉猎非常多,对每个领域都有兴趣,对每一方面的知识都能讲一点,都能懂一点。这样的人就属于看的很多,但读的不够。就好比一个大将军占领了很多城市,但是不分兵去把守,不巩固自己已经取得的地盘,天长日久生疏了、荒废了,甚至自己都忘了自己拥有什么了。这样的人在广博方面是足够的,但是在精深方面不足,缺乏对某一个领域中的深入钻研和持续追求。特点就是只攻不守,只博不专。


我觉得在职场上、在生活中,甚至在一些媒体上出现的“明白人”,就属于这个类型,他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明白,但是掌握得不够精深,知识结构只有广度没有深度,如果用一个几何图形来描述他的知识结构,就是底边特别大,但是高度不足,是一个宽宽、矮矮的三角形,这样的人我们做一个评价,就是只攻不守,够博但不够专。所以曾国藩提醒我们看和读都非常重要,博和专要兼顾。


接下来他又说了“至写字,不多则不熟,不熟则不速。”这句话说的是,至于写字这方面,一定量要先上去,写得不多就不够熟练,一旦不熟练,速度就会比较慢,要想写得又快又好,首先一定要多写,通过大量训练让自己熟练掌握。


接下来,曾国藩又做了一句总结,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尤其有指导意义。他说“无论何事均不能敏以图功,”。这里的敏是敏捷的敏,什么是“敏以图功”呢?就是走捷径想速成,没有经过大量艰苦的练习就想取得一定的成就。曾国藩很严肃的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追求速成。进一步来说,如果耍小聪明,想走捷径,不肯把基础打牢,不肯下扎扎实实的苦功夫,结果就是浪费资源,浪费时间,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我觉得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挑战多。我们身边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存了一份速成的心思,很多人妄图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吃面要吃速食面,吃要吃速效胶囊,学习讲速成,结婚讲速配。曾国藩严肃提醒我们,这种“敏以图功”走捷径耍小聪明的方式会带来很多问题,即使眼前有点小收获,取得一点小成功,但是从长期来讲,由于基础打得不够牢,后续发展会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正所谓春天辛苦耕耘之后,才会有秋天满目的收获。要建万丈高楼,先要把地基打牢打深打稳,真的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捷径速成,将来不行。


接着曾国藩又说了,“至作文,则所以瀹此心之灵机也,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这段话的意思是,写文章的过程,可以使心灵得到疏通,得到锻炼,心常用,越用越灵活就会产生智慧,不用的话,越不用越压抑,最后就会流于呆滞。这就好比地下有泉眼,你只有通过凿井和汲取才能得到甜美的泉水,这就好比美玉藏在石头当中,只有经过一番雕琢才能成为上等的器具。在这里曾国藩告诉我们大家一定不要懒,要勤动笔,多写东西,这样才能打通心灵,开启智慧。


接下来曾国藩说:“今古名人,虽韩欧之文章,范韩之事业,程朱之道术,断无久不作文之理。张子云:心有所开,即便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这段话的意思是,纵观古往今来的名人,即便是韩愈欧阳修的文章,范仲淹韩琦的事业,程颐朱熹的学问,这些人每一位都绝没有许久不做文章的。所以张载先生提醒我们,心里边要有所领悟,一定要随时写下来,要勤动笔,不要偷懒,写的过程中就锻炼了思考,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一旦失去思考,心灵就会堵塞。


以上曾国藩给我们讲了学习进步过程中,必须要做的四种功夫“看、读、写、作。”他特别提醒我们,看书和读书是两回事儿,一个人一方面要求专求精,一方面要求广求博。我们一方面要在自己已经掌握的领域精耕细作,深入钻研,一方面又要与时俱进,广泛涉猎各种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思想,而且一定要多动笔,不要手懒,写的过程就是整理思想,磨练心灵的过程。就算地下藏着泉眼,如果不下一番挖掘的功夫,也无法得到甜美的泉水。


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应该每天下好“看、读、写、作。”这四种功夫,千万不要让懒惰或者浮躁耽误了潜力的发挥,阻碍了光明的未来。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历代家书家训,咱们下次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谦_9j

    看和读是输入,写和作是输出

    书非读不看也 回复 @小谦_9j: 所言甚是,然也然也!

  • 1824875rpxa

    赵老师这段比喻好,基础打不好,地动山摇,急径速成,将来不行

  • 听友396307681

    看书应尽可能广而多,读书则应尽可能熟而专精。

  • Snow__White

    我发现这篇家书绝对具有安定人心的力量,我昨晚听着听着,居然睡着了,那今天就再听一遍吧!

  • 听海_mh

    下功夫,练功夫

  • 书非读不看也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 夏花0623

    老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