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瑞芳,欢迎听马瑞芳品读西游记。我们今天看看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和《西游记》的唐僧取经是不是一回事。简而言之,《西游记》的唐僧取经虽然有一点儿历史线索,但是和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西行完全不是一回事。
唐太宗李世民曾夸奖陈玄奘西行取经是“乘危远迈,杖策孤行”。玄奘西行,导致《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类带神异色彩的古代报告文学产生,更使得明代“四大奇书”之一《西游记》横空出世。
但是小说里的唐僧取经和历史上的玄奘西行不是一回事。
《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主角是玄奘,《西游记》“男一号”是孙悟空。从法师传到《西游记》,纪实文学向虚构文学做了脱胎换骨。那么,历史上玄奘取经与《西游记》唐僧取经有什么不同?历史上的玄奘真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吗?
先看玄奘天竺取经的历史事实。唐代皇帝姓李,以老子为祖,以道教为宗,道教成“国教”,佛教受压制。玄奘(602----664)是洛州人,今河南偃师,俗姓陈,名叫陈祎,十一岁出家为僧。他苦读翻译过来的佛经,发现不同的翻译有不同的解释,所谓歧说并出、互相矛盾,为了弄清佛经真谛,他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天笠留学取经。
贞观三年玄奘要求到天笠留学,唐太宗不批准。玄奘只好混在到西域的商人中偷渡出境。经河西走廊、玉门关、北疆,越葱岭,渡热海,历时四年,经过西域十几个国家,到达天笠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拜九十多岁高僧戒贤法师为师。玄奘在印度(天竺)学习十三年,考察名胜古迹,领会佛教教义,成为天笠著名的高僧。在曲女城举行的佛教界大辩论会上,无论大乘小乘,没人能跟他辩论。
贞观十九年玄奘载誉归国,当初不同意他出国的唐太宗给他很高礼遇,派宰相房玄龄迎接于东都,然后,唐太宗亲自接见玄奘,希望他还俗为官。玄奘谢绝了。唐太宗就在长安名刹慈恩寺给玄奘设立译场。玄奘中文梵文修养都很高,他边念梵文佛经边口头翻译成汉语,由弟子纪录下他的译文。玄奘用十几年时间翻译了七十五部、一千多卷佛经。相当于从汉代到唐初几百年间翻译佛经的总和。
陈玄奘是唐代真实的大德高僧,是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做出贡献的高僧。现在西安大雁塔就是当年玄奘藏经塔。佛学大师玄奘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和印度都有很高威望,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当作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
《西游记》里边对唐僧的描写,性格和历史人物玄奘错位。历史上的玄奘大智大勇、聪明过人、气度恢宏;小说人物唐僧既慈悲为怀又善恶不分、人妖不辨。唐僧遇到困难一筹莫展,一听说有妖精,就战战兢兢、泪流满面、两腿酸软、念佛不止。徒弟孙悟空当面说他“脓包”,还给师父创造个风趣的特有名词“皮松”。第五十六回孙悟空挖苦师父:“天下也有和尚,似你这种皮松的却少。”当然,小说家必须叫唐僧“皮松”,如果唐僧与孙悟空“强强联合”,就出不了那么多西行路上唐僧遇难、悟空救难、变故层出的故事了。
所以,读《西游记》千万要记住:《西游记》的唐僧,是小说家根据小说构思需要创造出来的人物,和真实历史人物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个悖论:佛教广为人知,一定程度上跟《西游记》有关,但是佛教界从来不承认《西游记》描写的佛教,也不承认《西游记》里边的唐僧是历史上真实的大智大勇的玄奘。
更不承认《西游记》最后安排取经四众后来都成佛,成罗汉。因为《西游记》有不少地方违背佛教常识,甚至拿佛教至高无上的神佛比如如来佛观音菩萨开涮。道教界也不承认《西游记》对三清的描写和对道教调侃,而道教三清广为人知,同样因为《西游记》,这也是个悖论。天才作家吴承恩出现,广大读者认为是福音,佛道两大宗教却认为是灾难。
玄奘到底是谁的御弟?历史上的真实的玄奘曾被高昌国王认为御弟。在《西游记》变成了唐太宗的御弟。历史上的玄奘在去天竺求经的路上,高昌国王知道大唐高僧玄奘来了,想把他留在高昌传经,受全国供养。玄奘坚决不留,绝食三天,气息奄奄。高昌国王表示:“任法师西行,乞垂早食。”高昌国王指日发誓,与法师结为兄弟。玄奘成了高昌国王的御弟。
玄奘在高昌讲经一月动身继续西行,高昌国王为他剃度四个小和尚做侍从;给他制作法衣三十套;因为前边经过的国家比较寒冷,又给玄奘制作棉衣、皮靴、毛袜;给玄奘带上一百两黄金、三万银钱,五百匹绫绢,配备二十匹马,二十五个跟班。高昌国王几乎一次性补足玄奘往返天竺二十年所需要的物资。当时突厥叶护可汗镇服西域各国,高昌国王派遣殿中侍御史将五百匹绫绢两车果味献给叶护可汗,在给叶护可汗的信中说:唐朝法师是我的弟弟,他要到婆罗门国求法。恳请可汗像关照我一样关照他。
高昌国王还给西域各国发通知,让他们帮助玄奘前行。他还写了二十四封书信,由玄奘交给所经过的二十四国,每封信里附大绫一匹为信。有高昌国王这般护持,玄奘后面的活动就成了胡适先生所说的“阔留学”。
而到了《西游记》中,唐僧成了唐太宗御弟,带着唐朝皇帝发的通关文书,唐僧向宝象国王呈递国书的时候,出现这样一段文字: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唐僧的取经缘由与历史上玄奘的取经缘由就不一样了。唐僧取经成了唐朝皇帝个人的需要。这位唐太宗御弟,《西游记》的唐僧既没有随从,更没有金银,连马匹都给老虎吃掉,然后才有收悟空、收八戒、收沙和尚、收白龙马做弟子。和历史上接受高昌国王馈赠完全相反,唐僧西行路上只接受人们布施斋饭,拒绝任何金银财物。
《西游记》第四十回取经僧在乌鸡国大大地帮助了国王,皇帝与后宫、太子要把镇国宝贝、金银缎帛献给唐僧,“那三藏分毫不受,只是倒换公文,催悟空等备马早行。”国王不过意,与后妃、太子送到郊外,依依惜别。真实的玄奘根据西行取经需要,该收钱财就大大方方拿,绝不故意难为自己;虚构的唐僧总以“苦行”自勉,经常自讨苦吃。
《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是有世代积累前提的古典小说名著,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中称赞吴承恩的地位在罗贯中、冯梦龙之上。认为:吴承恩将古本《西游记》改造得“神骏丰腴,逸趣横生”,“其功力的壮健,文采的秀丽,言谈的幽默,确远在罗氏改作《三国志演义》、冯氏改作《列国志传》以上。”
对历史上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的个性进行颠覆性描写,是吴承恩获得重要文学史地位的原因之一,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孙悟空取而代之成《西游记》主角。
那么,从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到《西游记》的唐僧取经,中间又经过了哪些演变呢?我们下次看一看《西游记》的题材演变。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请教马老师和各位听友: 众所周知,今天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因为它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今天所能读到的《泰戈尔诗歌》已经是英语翻译过来的吗? 那古印度的官方语言是什么?是梵语吗?还是梵语只是书写佛经的语言?
马瑞芳 回复 @花_蜜: 是英语翻悔过来
唐僧不就叫玄奘吗
马瑞芳 回复 @A艾莎公主: 当然
一人一马走的比较快吧。高昌国给玄奘不知道有马车吗? 二十匹马,二十五随从。怎么乘坐呢?
马瑞芳 回复 @仰朢星空_: 已经是阔留学
何时更新???
马瑞芳 回复 @wangnong007: 应是周一、三、五
以前读历史读到这一段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真实的玄奘是偷渡出去的,这个当场就让我傻眼了,原来跟小时候读的西游记压根不是一回事 马老师这集讲得好透彻,简直是越听越享受!
马瑞芳 回复 @啄木鸟530: 百家讲坛钱文忠讲真实的历史比较仔细
喜欢马老师的课,妥妥的忠实粉😍
马瑞芳 回复 @元宝WIN: 谢谢
文学作品的西游记似乎比历史的取经活动更具魅力!
好听
感谢马老师的拓展品读。
听第二遍了,还是很新鲜
马瑞芳 回复 @雯雯和默默的妈妈: 西游记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