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朱熹丨生于忧患,颠簸一生

23-1 朱熹丨生于忧患,颠簸一生

00:00
17:45



正文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进入到宋代思想学说的评述,选取的代表人物,就是朱熹。朱熹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划时代的特征,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都是以朱熹的解释作为依据。因此我们在了解中国思想史的时候,朱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如果想了解朱熹,就要从思想史的脉络中间了解他的来龙去脉,先说朱熹学说的源头。魏晋之后,整个中国思想史都面临着佛学的巨大冲击,佛学作为异域的文化传入中国以后引起统治阶层,包括老百姓的极大兴趣。这个时候,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面临一个严重的危机。但是信奉儒家的知识分子,带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和自觉,面对佛学冲击的严峻现实,一直努力去实现儒学生命力的转换和腾飞。


从宋代以后,儒家文化也面临着质量和生命力提升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北宋的五个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我们必须要提起的,被称为北宋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北宋是文化上极为灿烂的时期,唐宋八大家,六个都是在宋代。所以北宋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这和政治也是有关系的,大家知道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就发现,从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之所以混乱,各种的征战和血腥,其重要之一就是武人称雄,掌握了军事实力的地方割据政权。


于是他在建国以后,很重要的政策就是抑武重文。就把五代十国因为地方割据政权,带来社会混乱和动荡的原因给拔掉了。可是另一方面北宋的文化很繁荣,但是在和辽国,契丹,西夏对冲的过程中,宋国往往是不占优势。任何一个国策,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


北宋的五个大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或者说在宋明理学的产生过程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一个就是陕西关中的张载,是关学的代表。张载的几句话人人应该都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激励自己不断进取的一个精神力量。


程颐、程颢这兄弟俩,在洛阳伊川,被称作洛学的代表。这兄弟俩在宋代的思想史上,无论是对《易经》,包括理学等等,都是一个开创之功。


再一个叫周敦颐,出生在湖南,由于他常住的地方叫濂溪,所以就被称作濂学。周敦颐的一篇文章妇孺皆知,(叫)《爱莲说》“予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个就是来自于周敦颐。


还有一个人,就是邵雍,出生在河北的范阳,后来生活在洛阳。邵雍也是一个划时代的人。到今天为止,邵雍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


那么北宋五子,应该是开创了北宋文化一个蔚为大观的局面,如果从哲学上加以概括的话,有这么几类。有人提出心是本体,尤其陆九渊,有人提出理是本体,就是程颐。还有人提出气是本体,就是张载。往后再发展的话,朱熹就继承周敦颐、程颐,天下万事万物的本体是理,所以我们称为宋明理学。讲在这里以后,我就把朱熹的思想产生以前,思想史的脉络介绍给大家。


朱熹,出生在1130年,这个时代属于南宋,南宋是个弱的国家,偏安一隅,而且当时金国持续威胁到南宋的存在。这个时候,很多知识分子不光是朱熹,包括辛弃疾等等,都是内忧外患。朱熹小的时候读《孝经》,读完之后,说了一句话,“若不如此,便不成人”,他说我读了《孝经》以后,如果不能照着《孝经》去做,那我就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人。通过朱熹对《孝经》这个表态,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朱熹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是非常服膺的,并愿意照着去做,这个是影响了朱熹思想(的重要原因)。


朱熹对传统社会的那一套伦理,格外的敬重、赞佩,甚至把它强化。强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成为社会的禁锢。比如说“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话从学术上讲,是很有道理的,就是把人心中的优点扩大,把人心中的弱点给缩小。可是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吃喝拉撒、男男女女、是是非非,让他按照圣人的标准,把天理、道心,优点(全部扩大),而把人性的弱点完全给去掉,不符合人性的现实。拿出一个超出人性现实的目标去要求大家,得到的结论是大家普遍觉得这是极大的压抑和束缚。尤其是对女人,什么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这一套伦理的规范加在女人身上,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很大。新文化运动以后,全方位检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朱熹的理学就遭到了很大的讽刺和批判。


在1158年的时候,朱熹当时有一个切身的感受,他对佛教的风气兴盛,深感忧虑。释迦牟尼佛本人的智慧和佛理的深刻,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重。可是某些学佛人的表现,可能会出现很多很多的积弊。比如说,服兵役、孝敬父母,积极地投身社会建设,这种风气会弱一些。有很多人躲进山林,更多的是想着自己超脱,甚至有某个别的人,借这个机会逃避社会的责任,逃避徭役等等。这种现象,朱熹看到了深感忧虑。后来他就决心从儒家里面,找到一个依据,振兴儒学,从某种程度上排斥,或者对抗佛学的影响。


朱熹他的学术历史,有两个书院值得我们去对朱熹点赞。一个是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另外一个岳麓书院,这两个书院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中国的教育史上,也有很深的影响,影响在哪里?中国文化培养人才,和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育,不太一样。西方的教育,它培养什么人?在工业革命时期,迅速的成为产业工人,这是整个现代教育一个特点。所以分为理科、工科、技术、化工等等,这种学科应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教育的特点。当然我们现在也是西方教育模式的翻版,或者说深受西方教育模式,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白鹿洞书院,或者岳麓书院,它的教育是全人教育。它注重人格、德行、智慧、身心方方面面,如果从道理上讲,全人的教育更符合人性,对人的发展更有帮助。但是在一个工业革命(时期),我们特别需要技能,特别需要产业工人,那么全人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就没有短平快的教育,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当然了,现在由于教育的学科划分,就使得人某种程度上被肢解掉了,比如说学化学的,天天在做实验、学化学、学理工的过程中,使得心灵的教育、文学的教育、美学的教育、哲学的教育、伦理的教育等等缺失,对一个人长远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或者说内在世界的丰盈,是不利的。所以未来的教育,如果前瞻的话,中国传统教育,那种全人的教育,身心和谐均衡发展的教育,未来对教育会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后来朱熹,在中国学术著作上也是有巨大的贡献。他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四书集注》的完成。他把《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摘出来,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经过朱熹的解读之后,被合成《四书集注》。它表面上是朱熹在解释四书,其实朱熹的学术方法叫六经注我,也就是说他是用注解四书的方式,阐发(自己)的学术理解。


《四书集注》影响深远,后来就成为中国科举考试的依据,朱熹在政治上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他对老百姓特别爱护,到各地去做官的时候,兴修水利,减少税收等等,爱惜民力,体谅老百姓的疾苦。另外一个,当时在南宋时期,他是主战,他不愿意看到朝廷对金屈辱,正因为这样,他在整个南宋生活的时期,并不受朝廷待见。在他去世之后,他所代表的理学,实际上是遭到了清算。而朱熹真正影响深远,是他去世以后,逐渐的被统治者认可,然后走到了学术的前沿。


朱熹这一生,如果对他思想做一点总结的话,我觉得他是一个教育家,他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区分,他认为八到十五岁,被称作小学的教育。这个年龄不给他讲过于深奥的道理,让他孝敬父母,让他待人接物的时候彬彬有礼,让他懂得谦让、懂得谦卑,然后就是基本的启蒙读物上下功夫,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到十五岁之后,朱熹提出大学的教育,这个时候就要明明德,就要立志,就要有成人的教育。


好比说八到十五岁,通过基本伦理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孩子成为一个好玉,成为一个好孩子。但是这个玉的质地好,不代表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还需要雕琢。那么经过十五岁以后的雕琢、启发之后,孩子就开始有气象、有格局,就成为一个大才。


朱熹对怎么样读书,也提出了一个方法,他集中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怎么读书的一种经验,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大的启发。比如说他强调循序渐进。小孩读书的时候,先读他能听得懂的,读得懂的,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的深刻。如果不遵循循序渐进,一开始就非常深奥,使得孩子望而却步,甚至会产生厌恶,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反思。


当前有一种读经教育,强调十三岁之前读经多么重要。这个话并不是错,但是在现实中接到几个这样的案例,由于小孩,他小的时候只是填鸭式的强化的记忆,背诵一些经典,那个经典极其深奥或者拗口,使得这些孩子内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有的孩子明白的告诉我,一辈子不愿意再接触经典。这个就 违背了循序渐进读书要求。


第二个,熟读精思,读书不是浅尝辄止,应该读到里面去。所以我的看法是,那种好书,比如《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佛经等等应该多读很多遍,读的过程中熟读精思,在字里行间深深的体会它,受益良多。


然后虚心涵泳,肚子里塞得满满的各种成见,先入为主,是不可能读到好东西的,所以要虚心。涵泳其实就是沉下心来,一点一点的体会,就跟游泳一样,大家知道扎猛子,脚在水里面只管往前蹬,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从水里出来,回头一看已经游出去十多米远了。涵泳就意味着读书的时候,沉下心来,一点一点的体会,到了一定程度回头一望,叫豁然贯通。


还讲切己体察,读书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而不是耍嘴皮子,光讲空道理,一定把读书的道理和人生的修为结合起来。


捉紧用力,就是人生绝对不要懈怠,不要放纵自己。其实读书也很辛苦,如果一旦放纵自己,给自己不断的找理由,很多时光过去了,反而做不出成绩,所以叫捉紧用力。


还有一个叫居敬持志,居敬持志是对文化的一个态度。内心里升起的庄严感和敬畏感,这个对读书特别重要。比如说我们读中国文化,你把它当做消遣,没事了吹着空调,翘着二郎腿,这也可以。可是你内心里觉得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绵延不息的深厚根源,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中华文化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士不可不弘毅,如果你这么去想,这叫居敬持志。一个人对文化的使命感、敬畏感、责任感(对)一个人取得成就特别有帮助。朱熹的这个读书方法,到今天为止,对我们也是非常有用的。


在哲学上朱熹有一个很清楚的说法,他是理学的代表,他认为宇宙万事万物之上都有一个理。那么这个万物和理什么关系呢?叫做万物是理的一种体现。


讲到这里以后,结合柏拉图的思想,给大家做一点介绍。柏拉图认为表现的这个世界其实都是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不是世界的根源,根源是理念,英文叫IDEA。柏拉图认为现实的世界都是不完美的,最完美的世界就是IDEA那个理念的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现实也来自于理念世界。


大家听到这里以后,这两个人思想有相同的地方,只不过柏拉图叫理念,朱熹叫理。理是万事万物的根源,现实世界都是来自于理,或者理的显现。那么理到了人这里是怎么显现的呢?比如说我孝敬父母忠君爱国,这一套道德观念,就是理的一种具体显现。所以做个好人,按照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去做事,本身就是践行天理。


那么朱熹思想的弊端是什么呢?应该说朱熹,他在严格的为传统伦理张目,或者为传统伦理论证的过程中,没有看到现实中人性的一种状态,这就使得他提出来那种过于严苛的,而现实中的人又做不到,会养出人的伪善。什么叫伪善?你嘴上不得不去说那一套道德说教,而现实中的很多人又做不到,这就是会造成满口的仁义道德,肚子里男盗女娼,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这套东西不符合人性。


但总起来讲,朱熹的思想,在当时的时期,是儒学吸收佛学,面对佛学挑战之后的一种回应,也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朱熹,对中国思想史既是有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面对现代性的生成和展现,朱熹理学的弊端逐渐的显现,以至于到今天为止成为历史的一个环节,也是发展的必然。 



购课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lx77780217

    听课也是一种饱食享受

  • 听友213335389

    真诚,忧国扰民,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 听友194294448

    谢谢老师,今天有得到知识的能量!

  • 靜心寂寂

    学习儒家经典我们都得益于《四书》,这是大儒朱熹打下的基石。我们有幸踩着巨人的肩膀,垂直攀登,自己受益,家庭受益,家族更受益。 成己达人 感谢老师。

  • 清荷_3d4

    老师辛苦了!

  • 零风_6m

    之前一说起朱熹,就有很多的骂声,说他迫害女性,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我们很多人都欠他一个公道。

  • 1588814oqoc

    郭老师辛苦了☕️☕️☕️🙏

  • _风行_

    朱熹的《四书集注》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对其后的社会生活负面影响也是极大。 结合现代社会思想发展潮流,我们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清荷_3d4

    哈哈!今天又学到新读书法!感恩老师!

  • 听友93134816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