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的三个必备条件:猛、温、专【曾国藩家书】

成事的三个必备条件:猛、温、专【曾国藩家书】

00:00
13:15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成长的道路上取得快速进步,那么在学习进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我们来分享一封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写给他兄弟的家书,看一看曾国藩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这封家书的原文有点长,我们稍稍做一点删减。


原文是这样的,“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课人议每课一文一诗,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写。予文诗极为同课人所赞赏,然予于八股绝无实学,虽感诸君奖借之殷,实则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折差来,可付课文数篇回家。予居家懒做考差工夫,即借此以磨砺考具,或亦不至临场窘迫耳。”


这段话里边谈到了一件事,就是曾国藩到了北京之后,跟一些好友相约每日做固定的功课,包括读经、读史、写诗、写文,并且大家要互相切磋。这种每天坚持完成定量任务的方法是取得进步的好方法。在这里曾国藩就说了,九弟回去以后,我制定了双日读经单日读史的计划,读经方面表现不是特别理想,经常懒散,没有定性,但是读史方面表现还可以。 读《后汉书》现在已经用红笔圈点过8本了,虽然说没有死记硬背什么内容,但是与去年读《前汉书》相比领会就更加深入了。


从九月十一开始跟几个好朋友商量,每天固定功课,写一篇文章,做一首诗,这个诗文在每天的申时用白折纸写好,然后大家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我自己所写的诗文,经常受到一起做功课的朋友们的赞赏,但是我写八股文方面却没什么实力,没什么真才实学。虽然感谢大家的殷切赞赏,但实际上我内心觉得很惭愧,我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等下次递送折子的人到北京,我让他带几篇我写的诗文回家给你们也看看。过去我在家就懒得做准备考试这方面的功夫,现在借着这些每日功课的诗文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见识,将来或许在考场上就不至于太紧张太窘迫。


谈完每天做功课这件事之后,曾国藩谈到了几位师友对自己的促进作用,他是这样说的,“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


这句话说的是最近吴竹如经常到我这里来,我们俩一谈就是一整天,说的都是修身养性、安邦治国的大道。他和我谈到了窦兰泉这个人,他说此人在学问修养探求真理方面,功力极深,相当的精当平实,窦兰泉和我是互相知道的,但是我们俩还没有见过面,吴竹如就建议我一定要搬到城里去住,因为城里的镜海先生可以做我的老师,艮峰先生和窦兰泉可以成为我的好朋友,有严师和好友的提携帮助,即使是懦夫,也能确定自己的志向奋勇前进。这里所提到的几个人对曾国藩日后的成长和进步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曾国藩的成长经历确实向我们证明了,交到好朋友受益终生。


“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想起了朱熹的一个观点,他说做学问就好比炖肉一样,先要用猛火煮,然后要用慢火温,正所谓大火烧开,稳火慢炖,我平生的功夫全都没有用猛火煮过,虽然有一些见识,也不过是自己慢慢悟出来的,偶尔努力用功,全都是凭一时的热情和兴趣而已。所以我的思想就像还未煮开过的肉汤,如果一直用慢火去温、用文火去熬的话,结果可能就是越煮越不熟了。所以我现在就很想搬进城里边去,与一切琐碎的事物相隔绝,下定决心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上面狠狠地下一番功夫。


大家注意,在这里边曾国藩就讲了一个比喻,说学习进步好比炖肉,一定要大火烧开门火慢炖。这个比喻里边有两种功夫,一个是“猛”的功夫,一个是“温”温的功夫。具体来说就是在做学问,在读书学习的时候,首先要勇猛精进,先要下一番狠功夫苦功夫,快速推进,掌握知识体系的全貌,或者掌握一本书的整体概况。然后再做一番温的功夫,持之以恒慢下节奏,每天完成固定的工作量,力求细细揣摩,慢慢品味,一点一点去加深理解,加强掌握。这两种功夫必须要结合使用,一个人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曾国藩自己就认为自己在“温”字上功夫是到位的,但是在“猛”字上功夫是不到位的,所以他就想搬进城里和一群良师益友在一起,希望自己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勇猛精进。不过仔细想来,我们大多数人跟曾国藩可能正相反,一般人在猛字上功夫是够的,有热情有决心,然后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不过可能在温字上功夫就不够,往往是过了一段时间热情减退了,而且加上日常工作生活,各种事情的打扰,导致自己一天到晚忙里忙外跑上跑下,在学习进步方面,该做的功课可能一来二去就荒废了。这种情况就属于很有热情,但是不能持久,这是很多人在学习进步过程中容易犯的一种通病。


接下来曾国藩说了“蕙西常言:与周公谨交,如饮醇醪,我两个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邵蕙西常说,与周公瑾交往就像喝了美酒一样令人陶醉。其实我和他交往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我们每次见面都会长谈,舍不得分开。吴子序这个人非常不简单,我至今对他不能评论定品,但是他的见解却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他经常指导我用工就好比挖井,与其挖好几口井都看不见泉水,不如努力就挖一口井,一直挖到看到泉水为止,然后那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我觉得这话说得特别到位,正好贴合我的毛病,因为我就是挖了很多井却看不到泉水的人。


大家看到在这里,曾国藩就谈到了成长进步过程中做减法很重要,一定不能贪多,一定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好比挖井,你能挖200米,你挖200口井,一口井只有一米,那肯定要渴死。如果你只挖一口井,井深200米,泉水涌出来,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专注深入下功夫,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曾国藩又说了,“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学业上要想精进,别无他法,一定要做到“专一”二字。谚语说了,艺多不养身,说的就是不专的害处,在我身上发生的掘井多而无泉可饮的状况就是不专的过错。各位弟弟在自己的领域当中,一定要努力求专求精。比如九弟志在练习书法,这个时候也不必完全废弃其他的事情,但每天写字的功夫一定要下得够深够足,断然不能不提起精神,这样时时刻刻都会有感悟、有触动,时时刻刻都能有所提升。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专门的爱好,专门的志向。 如果说志在研究经典,那就必须要专门钻研一本经典。如果志在做好八股文,那就必须专门去揣摩一家的文稿。如果志在做好古文,那就必须专门去钻研一家的文集,同时做各种体裁的诗也是一样,做试帖也是一样,万万不可以几个方向同时推进,几件事同时做,因为那样的话一定会一无所能、一事无成。这个道理你们一定要记住,千万千万不要忘了。


以上曾国藩在这封家书当中谈到两个非常精彩的比喻,一个是炖肉的比喻,一个是挖井的比喻。在这两个比喻背后包含着三种功夫,一个是“猛”的功夫,一个是“温”的功夫,还有一个是“专”的功夫。确实在成长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勇猛精进,同时要持之以恒,并且一定要求专求精、不可贪多。这一番人生的道理确实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在成长的过程中认真去落实。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历代家书家训,咱们下次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57547580

    一心向赵老师学习,从赵老师的书,到喜马拉雅到抖音到,洗眼睛磨耳朵

  • 杨暖之_烩烩紫

    不能浮躁,不能这挖挖,那挖挖

  • 1397954ayxv

    赵老师的课,每天必听!

  • 行者zls

    超赞

  • 夏花0623

    70天……🌹

  • 夏花0623

    老师辛苦💦!🍵🌹🌹🌹🌹🌹

  • 小葡萄Claudia

    老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