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孩子的需求?

怎样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孩子的需求?

00:00
05:13

2岁的乐乐喜欢玩游乐场的摇摇车,乐乐妈每次都答应她多玩几次,有人说她是惯孩子!

萌萌都3岁了,每次出去还总是让大人抱!睡觉时也必须抱着睡,放下就醒。邻居说:你们家真是太惯着孩子了!

那么,“满足”孩子的度到底在哪里?买多少玩具就算是娇惯,吃多少零食算是娇惯,出门抱多久算是娇惯呢?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满足呢?


正确看待和响应孩子的心理需要


首先让我们说一说: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以及怎样响应他的需要


当孩子的吃、喝等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开始追求心理需要,那就是学习和掌握认知的需要,以及与他人和自然界交流探知的需要。这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提升这种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比如让孩子在大人给予的范围内获得更多的思考与交流,让孩子平时能获得自由探索与研究的机会,从而使他对公园里更多的“学习素材”产生兴趣,他就不会只对摇摇车抓住不放。


“满足的核心是对情感的流畅回应,孩子其实并不贪婪,很好协商,并且能够体谅别人。在孩子表达需要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比如孩子指着一个超级贵的汽车模型说:“妈妈我好喜欢这个模型。”妈妈要及时回应和肯定孩子的需要:“这个模型真漂亮,妈妈也喜欢。” 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需勉强。贪婪不是孩子的本性,而是曾经太多需求被否定、被延迟,这些痛苦长期累积,终于让孩子成为一个不讲道理,难以妥协,索求无度的人。


另外,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不要给他复制大人的潜意识。当妈妈说“你每次只能坐一次摇摇车”时,她的潜意识可能在说:“我一次只能得到一点。”这个潜意识并不会让孩子珍惜眼前,反而会让他形成“我需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得到”的暗示。


通过沟通帮孩子建立和执行规则


接下来,我们说说怎样帮助孩子建立和执行规则。


父母的行为往往隐藏了他们的教育观念,满足孩子需要的过程,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好机会。比如坐摇摇车,可以和孩子事先沟通,约定好要坐几次,然后一起来遵守。当孩子提出超出这个约定的次数,要温柔坚定地坚持规则。次数多了,孩子就能学会遵守规则、自我控制。所以,满足孩子需求这件事上,和孩子的沟通很重要,底线也好、规则也罢,都不完全是来自父母的强加,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表达,一起商定的结果。


为孩子的学习和探索提供恰当的帮助


最后,我们说说怎样让孩子更容易满足。


行为永远是表象,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才能保证我们的行为正确。如果一个3岁的健康孩子,睡觉必须抱着睡、放下就醒,明明可以自己走却还总是要抱!父母应该反思:是不是平时给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孩子与妈妈肌肤相亲的需求是不是得到了满足?要知道,这都不是孩子的错,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解读好他的需要,不知提供什么或做什么来帮助他。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在会走之前,肯定经历过翻身、爬、扶走的阶段,这时,如果家长阻止他,或让孩子“恐惧”过,那他就会产生保护自己的方法与行为,即不走或要求抱。睡觉也是一样,孩子困时,就和大人一样,有时会因为找不到适合的睡姿而翻来覆去,或发出哭声。这个时候,如果大人能用语言安抚,那孩子就能得到自己练习入睡的机会,也不会养成总要抱着才睡得着的习惯。


孩子总是喜欢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家长要及时回应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孩子一起建立和执行规则,在他们探索和学习时,提供恰当的帮助,这才是满足孩子要求的正确方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