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做有能力实现幸福的人

小结: 做有能力实现幸福的人

00:00
21:20

您好,我是黄向军。

前面三讲,我为您逐句梳理了《道德经》前三章的文句,我所推荐的解读角度,是我所理解的中国式思维模式。基于这种解读,我认为前三章的思想很牛,已经完整勾勒完毕整部《道德经》的思想。后面的七十八章文字,无非是对前三章思想的展开和总结。

所以,我想为您整体小结一下,聊两个情况:第一,继续谈谈我理解到的中国式理性思维;第二,综合聊聊前三章表述的整体思想。

下面先谈谈中国式思维,我想讲两点:第一点,为啥还要啰嗦中国式思维方式;第二点,为您正面解剖一下中国式思维的要点。

为什么还要聊聊中国式思维方式呢?因为我期待引发您对这种理性道路的信心。要知道,这玩意儿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东西,只不过,历史上中国人开辟的生命幸福道路,依靠的是这种智慧。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独立个人,都生而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是什么?真的有幸福?还是永远只是梦想呢?如果真有幸福,谁能拥有?如何实现?如何维持幸福不丢失?重要的是,死去原知万事空,死亡来临的时候,你生前所做的所有努力,还有价值吗?还有意义吗?活着的幸福,怎么就不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呢?所谓幸福人生的道路,能否经得起活着与死亡的双重考验呢?

这些问题,是一些完全单纯面向个人灵魂的问题。每个心灵,都是孤单的孩子。究竟应当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呢?西方人面临这个困惑,东方人也面临这个困惑,没有人不面临这个困惑。深入灵魂的最深处,直面这些问题,而且还给出了可靠的回答,谁能做得到呢?

“轴心时代”的牛人们,做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高度,全部都是在公元前轴心时代树立起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的代表;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等,是印度的代表;孔孟老庄是中国的代表。为什么他们撑起了人类文明的天空呢?不是因为他们毫无破绽,不是因为他们绝对正确,而是因为,他们开辟了走向真正幸福的道路。他们对实现灵魂真正幸福的思考,至今仍然是每个灵魂不得不去求教的宝藏。正因为这样,他们的思想,才被尊称为哲学,他们探索的成就,才至今无人超越。

幸福是否可能?幸福如何可能?幸福之路何在?幸福的判定可靠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凭什么就是可靠的呢?当然是理性,如果不是理性上认同的,心里面就会打鼓有怀疑,心灵是不会真正接受。

然而,在理性的道路上,怎么前进呢?方式方法,迄今为止有三种。所以也可以说,有三种理性:西方式的、印度式的、中国式的。

西方式的理性,基本原则就是概念的清晰性。对于概念清晰性的这个要求,全人类都会同意,但是,苏格拉底跟别人聊天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一点。他总是说,啊呀我比较笨,你说的这个词,能不能更准确一点,能不能更清晰一点。久而久之,这个原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变成了“矛盾律”原则:A只能是A,不能是A的同时又是非A;香蕉就是香蕉,决不能一会儿是香蕉,一会儿又是苹果。如果没有“矛盾律”这个原则,那咱俩聊天,概念变来变去,还怎么愉快地聊天呢?

现代数理逻辑,离不开“矛盾律”,甚至“同一律”“排中律”的位置都可以向后面排排。在算术系统中,矛盾律是理所当然的,1就是1,绝对不能又是1又是2。全人类,都会同意这个理性的方式。只不过,亚里士多德把这个方式规则化,变成精准的三段论推理规范。这样一来,西方式思维模式的强项,就确立出来了。而且,最晚在亚里士多德老师柏拉图那里,他运用这种理性方式,全面回答了幸福人生问题。对不对?姑且不论,反正这种理性,对人类如何幸福,给出了理性的答案。

解决幸福问题的这条理性之路,是唯一的吗?不是的。近代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后期思想中讲,支撑三段论推理的这三个原则,其实是过分理想的语言规则,这就好像没有摩擦力的平面,事实上会让人寸步难行。什么是圆?必须边界那个圆圈圈清晰精准,才可以称为圆吗?手电筒照出来的一片圆光,边界模模糊糊,难道就不是圆了吗?要知道,现实中概念的清晰度,只存在相对清晰和相对含糊的区别,不可能极度精准。这是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的基本立场,他经常拿矛盾律开玩笑:亚里士多德害怕并且不允许悖论的存在,其实是理性的洁癖。理性前进的道路,并不是必须依靠概念彻底的清晰化才可以。

所谓中国式智慧理性,全球人类同样具备。类似的,只不过是中国人把它发展出了一定的规范,而且用它,回答了人类如何达成生命的幸福。所以,才把它称为中国式思维模式。那么,关于它,中国人整理出的规范,是啥呢?当然就是《易经》。《易经》系统,夏商周三代都在传承,肯定比《道德经》早得多。《道德经》中没有《易经》总结的思维,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就讲第二点,为您正面剖析一下这个思维的整体要点。

今天的人类,凡是用过微软PPT的就知道,这个玩意儿,特别方便讲解思想。其实,PPT传递思想的原则,就是咱要讲的中国式思维模式:图像会说话。再复杂的思想,有时候,一副图片、一个符号,全搞定。你知道“希望工程”那张大眼睛的广告图片吗?你了解双手合十是在表达什么呢?你为什么反感纳粹的那种举手礼?你为什么明白十字架是个重要标志呢?你看,这就是《易经》“设卦观象”的原理。就是说,图像和图形,既可以表达理性,可以传递思想,有时候,还可以帮助理性运转起来。

这种思维的特征,重点是构建起一个几何空间一般的架构:在这个架构中,有关联关系;也有关联关系中包含的要素;最重要的,这是个可以动态变化的架构。在架构中,立足于要素之一考察变化,可以对整个架构关系路径的动态变化,进行整体评估。

既然如此,按照这个思维模式:第一,包括每一缕灵魂在内的人类,活在宇宙的真理之中,这个人类存活状态的架构,是怎样的呢?第二,在这个架构中,包括每一缕灵魂在内的人类,是怎样的角色定位呢?第三,在这个架构的动态变化中,包括每一缕灵魂在内的人类,遵循怎样的路径,动态变化才是最佳的呢?或者说,坚持怎样的方法原则去行动,对个体要素才能最优呢?

在我看来,《道德经》的前三章,分别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三个回答,堪称是道家为人类这个物种打开的幸福之路。

上面谈的是我理解的中国式思维模式,讲到这里,就可以综合聊聊前三章的思想了。

灵魂幸福不幸福,是当下的一种状态。灵魂对自己当下状态十分认同,期待维持、保持这种最优状态,就是幸福。当然了,这种认同,可能是误解造成的假幸福。这种状态,真的是最优吗?真正能让灵魂完美,而且得到了灵魂的认同,这种状态,才是真幸福。

既然如此,灵魂所处的状态,是怎样的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嘛。第一章,就在讲这种状态,讲“人是如何在真理中存活的”。好的,如果确认了基本状态,那么,人在这种状态中,是啥角色呢?应该咋自我定位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嘛。第二章,就讲人的定位问题,其中最佳的定位,当然就是变成“圣人”。明确了基本定位,那么,在变动的世界中“如何存活”才是最优的方案呢?怎样行动,才是走在了真正的幸福之路上了呢?“为无为,则无不治”嘛。第三章,讲的是人类通向幸福的根本方法和路径。

表面上看,这三章天上一脚、地上一脚,就好像打麻将中的那个术语:十三不靠。但是从这个结构化的思维看来,刚好是一一对应回答,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关系。先讲讲人存活的本质,再讲讲人能变圣人,最后讲讲,圣人能干啥,圣人咋就幸福了。这三章,很结构化。

明明是讲人类的幸福之道,明明是讲同一件事,《道德经》为什么要这么散着讲呢?我的理解,是没办法。印度式思维、中国式思维、西方式思维,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三大理性模式,各有优劣。

西方式思维,特别接地气,因为,人类更容易搞定这种思维。人类这种动物,想在物竞天择中过关,当然要在丛林里上蹿下跳。但是,从感官能力上讲,相对静止的静态,远远比上蹿下跳的动态,更容易搞明白状况。所以,静态情况下如何思维,一般都比动态中如何思考,发展得更好。

在静态的环境下,宇宙呈现为独立个体的样子,清晰化的原则,是理所当然的原则。这是西方式逻辑理性的基础,也是全人类都拥有的理性能力。但是,动态变化中的宇宙,还是保持独立个体的情况嘛?一直射向目标的箭,弓弦给了它初始动能,地球引力拉着它向下坠落,空中变化的风,随着它的飞行,摩擦力不但力度时大时小,而且力点也飘忽不定。这支弓箭,能够射中预定的目标吗?如果不把这种种因素考虑进去,怎么可能百发百中呢?中国式思维要求:西方式思维不是错,但是,在现实之中的运用,必须构建起一个动态的结构,再把静态理性放进去,才是整体性动态的应用逻辑。在中国人看来,理性不能仅仅静态中搞理想主义,理想还要放到动态现实中调整,才能真正有效应用。

所以你看,中国式理性不是与西方式理性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而是更强调动态现实环境的理性。这种理性,表面上讲阴讲阳,似乎在讲要素,但是,阴阳动起来,才是这种理性强调的现实。因为,阴阳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动态之中,才能呈现出来,才能得到把握。

《道德经》前三章之所以分开来,是因为,只有分开来,你我才能静态情况下看明白前三章讲的要素。但是,要想全面理解其中的智慧,必须合起来慢慢动态想。脑子中的综合理解,才是《道德经》字面背后的智慧。如果《道德经》不是这种写作风格,你我可能反而没有路径可以接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智慧了。写《哲学研究》的后期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他自述曾经想鸿篇巨著写出自己的发现,但是最终只能向现实投降。他的思想,只能一条一条地拉家常,然后请你我自己尝试看明白背后的道道。这种写作风格,很中国。

在我看来,《道德经》前三章,讲的就是老子发现的人类幸福之道。需要分开看,也要合起来看。有分有合,才能全面看透天人关系,才能抓住真正的幸福。

作为一个物种,人类这个物种的理性本能有点特殊。别的物种都是生理上长大之后,本能的力量也彻底释放,但是人类的理性本能,成长个没完没了,可以一辈子成长。理性的能力,在后天可以一直壮大不停息。别的动物,例如老虎,本能很猛很强大,自然界给它安排在食物链的顶端,只要老虎成年,这个本能的威力,就达到顶点。再例如老鼠,本能就是打洞啃东西,啥都能啃,也必须啃,因为不啃东西,牙就会长太大,嘴巴就会合不上,把自己活活饿死。这种情况天生如此,也是没法变。但是人类不同,只要青春期正常在社会中成长,理性就会随着成年催生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一旦开始自己掌控理性,这下子不得了啦,自我意识对理性的打磨和运用,这辈子都不会停止。别说今天,就算老子的时代,人类也差不多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老虎也得看人类的脸色过日子。那么,人类在宇宙之中,真的就是老大吗?别傻了,理性就是老天爷送给人类的天生有色眼镜,人类的存活,天生就要按照理性的模式活着,真正的真理,远远超越理性之上。所以,既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也别不把自己当回事。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才有可能了解宇宙的秘密,充分发挥老天爷天生送给人类的本能,才能实现生命的幸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类的幸福,就隐藏在这种非此非彼的动态变化之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以上是第一章,讲的是“道”,讲的也是“幸福”之道的可能性。谁需要这种幸福的可能性,当然是活在这种“道”中的人。既然在“道”中,合于“道”的,才是真正有能力实现幸福的“人”,所以,要讲什么是“圣人”的标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既然这样的圣人才能实现幸福,那么变成这种圣人的方法是啥呢?奉行这种方法的圣人,能达到啥综合动态状态呢?当然是做好第一章中就揭示的道理嘛:当好真理的配角。自己和自己所归属的人类,只要做好配角的工作,只要不抢主角的戏,想领盒饭也没那么容易呢。“无为”——不跟真理抢戏的态度,这样子认同自己的命运和状态,真正的幸福,就会实现并保持。

如果做得好,甚至可能变成金牌配角呦,真理都抢着让你我去配戏,岂不就事实上“我命在我不在天”了吗?“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第三章对人类幸福动态状态的总结,诚不我欺也。

既然如此,咱咋成为金品配角呢?下一次聊。

我是黄向军,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