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大语文老师周荆展。
公元324年的夏天,一个将军身着铠甲,正躺在军营的木椅上闭目养神,天上阴云密布,在一阵一阵的蝉鸣声中,他逐渐进入了梦乡。在梦中,阴云逐渐消散,太阳开始炙烤着大地,忽然太阳居然朝军营冲了过来,强光让将军睁不开眼睛,而高温则让他皮肤像被火焰灼烧。
将军猛地睁开了眼睛,汗流浃背,手下人正好进来报告。有一个骑兵正在军营周围鬼鬼祟祟侦察,将军派人去追,却没有追上,但是捡回了侦察骑兵掉落的一样东西,这样东西非常漂亮,是用七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的马鞭,上面甚至还镶嵌了宝石。将军大惊失色,这并非凡物,这个侦察骑兵就是当时的皇上晋明帝,而这个要抓皇上的将军又是何许人也?且听我慢慢道来。
如果让我来评选《世说新语》中最有趣的人,我会选王敦。没错,就是金谷园中就不喝酒,以至于三个美人死于身前,还无动于衷的那位王大将军。心够黑的,对吧?然而,这就巧了,王敦的小名就叫“阿黑”,估计是长得也差点儿,心黑脸也黑。像人家王导的小名就相当好,叫“阿龙”。听听,一飞冲天的架势。所以,人比人,气死人啊。
王敦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之一,后来又做了王朝的反叛者。这样的人历史中不缺呀,而叛臣当然是要被史书打倒的,从盖世功臣到永世不得翻身。不过,忠奸是非,那是史臣笔下的事儿,《世说新语》只讲段子。
比如,书中称呼王敦,常用“王大将军”,连讲到造反都是“王大将军既为逆”。按说,历史上有名的大将军不少,韩信,卫青,霍光,但史书上总见大将军卫青,或者大将军光,从不会说卫大将军、霍大将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王敦的“大将军”是正式的官名,所以叫王敦“王大将军”,跟现在叫王科长、李局长是一个意思。不过,“王大将军”这么叫起来,横刀立马威风凛凛的效果似乎一样是有的。王大将军,大概就是当时人对王敦的称呼。
《世说新语·豪爽》篇里记载,东晋国防部长桓温消灭了蜀地的成汉政权后,大会土绅。桓温是个风姿雄健的人,那时候正志得意满,自我感觉格外良好,于是乎,面对一堆当地的土豪和地主,一番慷慨陈词,指点江山,大家纷纷点赞。
散会后,众人还在回味领导讲话,偏有个见过世面的人来了句:“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你还没见过王敦呢,不然哪轮到你?这话说得特别酸呀,大有“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味道。其时,桓温猖狂的时候,王敦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但是他这个“王大将军”的威名,还在粉丝圈中响当当。
“豪爽”是《世说新语》的门类。所谓门类,也就是主题。有时你会看到,某些人物在某些门类中相对高频地出现,比如王大将军堪称豪爽篇里的男一号,而上次我们介绍过的石崇,则是“汰侈篇”里的霸主。
鉴于讲段子不宜太重复,王敦的豪爽有多花哨呢?我们来看看。他慷慨地咏诗,高调地自吹,在他老丈人晋武帝的皇宫里展示击鼓技巧,“神气豪上,旁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要知道,鼓在当时可不是上等人玩的乐器,但王敦可敢乒乓一顿敲,在座的人还得夸他。
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旁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之一
对了,王敦在西晋武帝时期娶了公主,成了驸马爷。据说他刚结婚的时候可闹了一个大笑话,我给大家读一段儿:
“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qíng]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这个故事出自于《世说新语·纰(pī)漏》篇,纰漏,意思是指差错疏漏的一类故事。这篇明显就是黑人的爆料。下面我给大家讲解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尚主”的意思是娶公主,王敦刚娶公主的时候,有一次去厕所,在洗手间看见有金漆装饰的木盘上盛着干枣,心想敢情公主的零食哪儿都摆。这样想着,“食遂至尽”,“食”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吃,“尽”就是没了,王敦就把干枣给吃光了。等他从洗手间出来,一个侍女端着盛水的金盘,一个侍女端着盛澡豆的琉璃碗,王敦也是胃口好,把澡豆倒进水盘里,以为是干粮,又吃光了。哪知道,干枣是用来塞鼻子的,澡豆是古代用来洗手的——澡豆,用途类似今天小块肥皂。
王驸马不懂皇家卫生习惯,在公主的婢女面前闹了大笑话,“莫不掩口而笑之”,“莫不”意思是“没有不”,双重否定等于肯定,所有婢女们看到王敦把鼻塞和洗手液吃喝了,都捂着嘴乐这个老粗。
所以大家应该也听出来了吧?在《世说》中,王大将军一会儿是豪爽的,一会儿是狡猾的,一会儿是残忍的,一会儿又成了大老粗。虽然不免带着“反贼“的隐藏标签,但是也带着“大将军”的显赫名号——总之是一个多面的王敦,不是《晋书》中那个按照“从年轻时就不像好人,最后果然暴露出是个坏蛋”的逻辑,步步展开反派人生轨迹的王敦。
王敦虽然成了西晋武帝的驸马爷,但是能够在历史舞台上成为王大将军,却是东晋的时候了。前面我们讲过,东晋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局面。这个“王”就是琅琊王氏豪门一族,“马”指的是晋朝皇族司马氏家族。
王氏家族绵延几代,享受高官厚禄。其中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创建东晋中兴局面的王导、王敦兄弟。司马睿曾在即位大典上,心中着实感激帮助他开创基业的王导兄弟,命王导到御座上和他共坐。
对这一超乎寻常的宠遇,王导一再推辞,说道:“太阳高悬,才能光照天下。如果下同万物,苍生如何仰望!”在推辞的时候,还吹了司马睿的彩虹屁,说他才是高高在上的太阳,自己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司马睿听了当然高兴,对王氏兄弟感恩戴德,宠爱有加。
兄弟俩,王导主内,治理国家;王敦主外,打天下。真是胸怀万丈抱负,打算共创晋朝中兴的大好河山。王导虽位居丞相,但是低调谦和,对司马睿忠心耿耿,对东晋的稳定鞠躬尽瘁。那么王敦呢?会不会也安稳地当个大将军呢?
我们来看看,王敦执掌军权以来,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最后,功高震主,却不知道收敛,跟他兄弟王导截然不同,而是居功自傲。
随着权势的日益增加,他的野心也随着逐渐膨胀起来。估计王敦可能也想像曹操一样,做一个武功盖世的雄主。怎么说呢?有一则故事表现了他是曹操的粉丝。《世说新语》“豪爽篇”记载了这么一段,王敦每次酒后,就朗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诵读曹操的《龟虽寿》名句,一边用如意击打痰盂,痰盂口都让他敲坏了。
晋元帝即位后,就重用两个手下,以刁协为尚书令,刘隗为侍中。两人受到重用,更是处处维护皇权,以抑制大族。对此,王导没说什么。王敦却从荆州上疏,责备晋元帝食言,你不是说“王与马,共天下”吗?手下的人怎么这么不给王导面子呢?希望元帝能始终信任王导。
这道奏疏到了建康,被王导看到了,王导退还给王敦,但王敦再次派人送交元帝,这就是打皇上的脸啊。
公元322年,王敦以讨伐刘隗[wěi]为名,在武昌起兵,兵到芜湖,又上表奏章,指责怒斥刁协。元帝一听说王敦起兵了,大怒,下诏讨伐王敦,还命戴渊、刘隗两军守卫建康城。你想想,王敦叛变了,建康城里谁处境最难?当然是他的兄弟王导。
王导每天一早,就率领琅玡王氏宗族二十多人到宫门口请罪,等候发落。刘隗到了建康,与刁协都劝元帝把王氏全族处死。元帝虽然没答应,但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王导,一时间也在犹豫不决。
尚书左仆射,也就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的周顗【yǐ】帮了王导一把,王导却不知情。
周顗进宫见元帝,王导见了,喊他道:“周伯仁,我全家几百口子的性命都拜托你了!”
周顗,字伯仁。他头也不回就进了宫,王导以为他不想帮忙,非常不满。但是周顗见了元帝,说王导忠诚,不能治罪。元帝被他打消了疑虑,才又召王导进宫,表示对他完全信任。
此时,王敦兵马从芜湖到建康,沿江而下,不到二百里,很快就兵临城下,攻占了首都。王敦也不废黜元帝,为了压服众人,杀鸡儆猴,便杀了两位大臣:周顗、戴渊。因为他俩同王敦说起话来针锋相对,不肯有半点屈服。
戴渊是领兵防范王敦的将帅,当然难逃一死。周顗只是言语不让人,属于态度问题。当时王导若肯劝阻,王敦很可能会罢手。无奈王导不知道周顗曾救过他,只记得宫门前喊他,对方不理睬自己的情形,便一声不吭。
后来王导见了有关文书,悔恨莫及,流泪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看来,有的时候少说一句话要人命啊!这两句话以后还传为成语,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重要典故。
建康城内暗中反对的势力很多,王敦为了安全,回到老巢武昌遥控朝政,建康仍由王导执政。晋元帝呢,因为气恨成病,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七岁。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
公元323年,王敦的野心昭然若揭,准备夺取帝位,于是移兵到安徽的当涂,距离健康城已经非常近了,同时着手铲除敌对势力。《世说新语》里的王大将军生平故事到此为止。那么王敦的结局呢?我们翻开《晋书》看一下,王敦的第二次叛乱成功了吗?
没有!原因有二:一是叛乱不得人心,王氏本家就有不少人坚决反对他,王敦的亲侄子王允之在王敦军营中探听了反叛的消息,还跑回首都向王导告发。这回军事情报都泄露了,还怎么打仗?二是王敦病重,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
咱们再回到开头那一幕,那鬼鬼祟祟的士兵,就是孤身来侦察的晋明帝。王敦没抓住他,就赶紧派手下领兵攻建康。七月初,大军到了建康秦淮河南岸,与朝廷军队开战,首战便失利了。重病在床的王敦本就时日无多,大军兵败的消息一来,他一时间经受不住这个打击,一命呜呼了。
到这,你也许有点听不懂了,怎么两年之前他起兵就如此轻松占领了首都,而两年之后就寸步难行,以至于兵败身死呢?我给你揭开在王敦身上的种种迷雾。
前面我们讲过,王敦之所以能在两晋的大乱中崛起,首先是因为他是琅玡王氏的重要成员,得到了皇室和司马睿的重用;其次呢,既然他是王大将军,肯定在行军打仗方面是个人才,在乱世当中自然风生水起。王敦的野心膨胀,第一次叛乱,军队久经战阵,而司马睿一方没有做好准备,而且琅玡王氏想要独掌政权,家族巨大实力暗中支持,让王敦一切顺利,得以占领建康,控制皇帝。
然而,等到王氏家族控住局面之后,王敦再次起兵叛乱,目的已经从夺权变成了篡位。而对于王导和其家族来说,改朝换代就会背负骂名,王导已经位居丞相,王敦肯定不会把皇位让给他来做,所以王导并不支持,其他的豪门更不会支持。
不过,王敦兵败,朝廷得胜了,然而,此刻国家内部虚弱也完全暴露,新生的东晋元气大伤。屋漏偏遇连阴雨,晋明帝英年早逝,王敦的叛乱被平定后,仅仅三年,东晋又发生了苏峻和祖约的叛乱。国土一再经历兵祸,国家又怎么能长久呢?
好啦,今天我们领略了《世说新语》中王敦的多个侧面,也探究了历史上王大将军背后的起起伏伏和东晋朝廷的风风雨雨,相信你一定是很有收获吧?这一期就到这啦。
我是周荆展,我在喜马拉雅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