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条建议:“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上)

第58条建议:“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上)

00:00
10:44

      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



       儿童能够非常敏锐的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我不断地自问:为什么像这样有着鲜明生动的想象力、敏锐的记忆力、对周围世界的现象有着敏感的情感反应的儿童,在进了学校两三年以后,就怎么也记不住语法规则,那么吃力的识记“草原”这种词的写法,并不懂9乘以6等于多少了呢?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我得出了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结论:在上学的年代里,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正因为儿童的思维不断地受到这条小溪的、活的源泉的浇灌,所以他才能提出那些微妙的、意想不到的、哲理性的问题,使我们深为惊讶,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如果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的记忆的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



      但也不能够夸大自然界在智育中的作用,有些教师抱着一种很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只要有自然界存在于儿童的周围,那么这一事实本身里就包含这智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人去认识自然界,用思想去钻研因果联系的时候,自然界才能成为教育的强大源泉



       我规定出孩子们在四年内应当按顺序去观察的东西,以及周围世界的哪些现象将成为他们的思维的源泉,这样就形成了300页的《自然界的书》。这就是说,进行300次的观察,让300幅鲜明的画面深深映入儿童的意识里,我们每星期到自然界里去两次,去学习思考。这实质上是一种思维课,这不是热热闹闹的散步,而正是上课



       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生动的直观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教师揭示这些问题的内容,就好像在翻阅这本《自然界的书


待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静海依水

    欢迎您订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