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一百二十一)——王允掌权前后

后汉书(一百二十一)——王允掌权前后

00:00
10:59

                                   348、后汉书(一百二十一)


        上集说到王允深感董卓才是东汉政权最大的威胁,然而经历过官场洗礼的王允,早已不是出初出茅庐的青涩小子,即使内心迫切的想要采取措施遏制董卓的权力,甚至想除掉董卓,但也不会像当初一样不管不顾上去就是一通硬干。毕竟此时的董卓可比当年的张让凶残,张让尚需借灵帝之威,而董卓自己便手掌重兵,加之党羽众多,且本性凶残毒辣,如果王允就这么直接往枪口上撞,无异于以卵击石。那么王允是怎么做的呢?


        话说这董卓为了在洛阳站稳脚跟、扩大势力,曾极力拉拢朝中有影响的官员,王允借此顺势归顺,在董卓面前非常顺从,甚至不惜矫情曲意、偏违本心,来换取董卓的信任,当然,在一些涉及原则、正义的问题上,王允仍坚持着自己的一些底线。董卓呢,本就欣赏王允的才识,又见其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便把王允当作自己的心腹亲信,对王允非常信任,朝中之事无论大小,皆托付给王允处理。王允就这样,一边借着董卓的信任,亲自主持做着对恢复朝廷影响、发展经济有利的事情,一边背地里细心谋划,周密布置着对付董卓。他首先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共商诛杀董卓之计,而在乱世,掌握武装力量才是王道,于是王允等人极力向献帝推荐让杨瓒可以行使左将军职权;同时举荐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使其掌握一定的地方势力,并且命令他借讨伐袁术为名,带领兵马出道武关,实则为多路夹击董卓做准备。


        不过士孙瑞欲带兵出城的行为引起了董卓的怀疑,要求士孙瑞留在都城。王允便按照董卓的意思,擢升士孙瑞为仆射,将之留在城内,又顺势擢升杨瓒为尚书,为反击董卓作准备。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董卓指使朝廷派光禄勋宣璠持节封自己为太师,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王允本想拒绝,但士孙瑞劝阻他说:“在大事未成之前,不能有丝毫破绽,您与董卓加官进爵,朝廷百官都瞻仰您的崇高品节,何乐而不为呢?不要因意气而误了大事!”王允于是受命听封。


        次年,王允、士孙瑞、杨瓒等人商议谋杀董卓的行动方案,考虑到董卓为人谨慎,又力大无比,担心失手,决定安插一个内应,里应外合,杀董卓一个措手不及。恰逢获悉董卓与他的义子吕布之间存在矛盾,王允便秘召吕布,将诛杀董卓的计划告诉于他,委他作内应。于是乎,就发生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董卓被诛一事。


        那么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来看,王允在东汉这浑浊不堪的官场中,似乎难能可贵的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初心。然而,从后面的种种来看,王允却是个典型的败不馁,胜却骄的人物,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允总揽朝政时借献帝之名下达了什么大的政令,非常简单,只有三项,其一,四月派使者张种安抚慰问山东地区民众;其二,五月初十,大赦天下;其三,任征西将军皇甫嵩为车骑将军,屠灭董卓宗族。也许有听众就奇怪了,我们前面说王允在董卓的压力下都努力的做着稳定东汉政权的事,怎么掌权了反而还没什么作为呢?那实在因为他掌权的时间太短了,要知道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二十三日,董卓方才被诛,而王允在同年的六月初七日,便被杀了。各位听众没有听错,王允是被杀的,而不是因病或者突然猝死的,那么他究竟被何人所杀呢?我们就要从王允掌权后心性变化说起了。


        话说这王允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总揽朝政后,那朝廷少不了给予他嘉奖,甚至满朝文武、京都百姓都对其交口称赞,这些荣誉加身不打紧,但用现在的话说,王允在这些荣誉光环下,有些飘了。他心想自己连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能诛灭,还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于是乎,他开始居功自傲,任何人、任何事都很难再入他的法眼。群臣集会,王允不再如同之前一样与大家推心置腹,共商权宜之计,甚至也像之前那般和颜悦色,往往都是正襟危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端起架子了。而群臣自然能够感受到王允的变化,慢慢地,也就不像之前那么推崇和拥护他了。


        其实这还不是什么大事,但王允犯的最致命的错误是不再听得进他人的建议。就在董卓死后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当朝文学家蔡邕当听闻董卓被杀的消息时,非常意外,且他曾是董卓旧部,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叹息。然而就是这个行为,让王允勃然大怒,严厉指责蔡邕,说:“董卓乃国之罪人,祸国殃民,不可饶恕,你身为天子臣民,应从大局考虑,共讨国贼,岂可因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而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说完,不容蔡邕分辩就将他押至廷尉处问罪。蔡邕那叫一个有口难辩,但作为文学家和史官,他还想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写汉史,于是只能陈辞谢罪,并表示愿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原本事情到了这地步,也算给了王允一个台阶下,然而王允并不愿就此放过蔡邕。士大夫们因同情怜悯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太尉马日磾也专程前往王允住处为蔡邕说情,劝王允给蔡邕机会,让他能继续写史书,发挥才学,但王允根本不听劝告,最终致使蔡邕冤死狱中。直到蔡邕死后,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对他的死议论纷纷,王允才明白蔡邕的确罪不及死,后悔莫及,但此时已然悔之晚矣。


        如果说在这件事上,王允听不进他人的建议,主要凉了士大夫与一众官员的心,那么另外一件事,却直接导致了自己的灭亡,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且听柚萝下集播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缕清风_pb

    真好听,王允是自己作的,死不足惜

  • 1338557drpq

    🙏🙏🙏

  • 读历史的麦麦爸爸

    主播讲的好,谢谢

  • 听友227795561

    真心感谢!

  • 罗宾_yo

    加油加油

  • 升启

    听到了柚萝讲的太好了,我们放心了,静等继续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