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各位听友,晚上好。
前几天,有近千名聊友表示想聊一聊“家长群”这件事,可见引发了不少共鸣和讨论。这位江苏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他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仅在微博上,由此引发的话题“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阅读量就达7亿,讨论量7.7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长群的槽点。
为啥这位家长要怒退家长群,表面上看,起因是不满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实质上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责任边界出现了问题。在热议中,我们看到,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解还不到位。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交给学校和老师,可以当甩手掌柜。个别教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如让家长代替自己批改学生作业,部分家长成为一支“编外教师”队伍。理解的偏差,行为的偏差,都会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导致家校合作表面化、肤浅化。
当这种表面化、肤浅化的倾向浸入家长群,就让原本方便家校沟通的桥梁,变成了折射家校共育异化的万花筒。有的家长群成了老师发号施令的“一言堂”,有的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加班群”,有的成了家长晒娃炫富的“攀比群”,还有的成了家长夸赞老师的“马屁群”……对于部分家长和老师来说,“家长群”反而成了日常“压力群”。
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却又不得不长时段盯着“家长群”,哪怕深夜也不能错过,生怕漏看了信息、漏跟了回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正如一位家长“吐槽”:“本来上班的压力就很大,手机上还得看看老师又发了什么通知,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成不关心小孩,挺委屈的。”另一方面,班级学生多,水平情况各有不同,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频繁回应家长询问和要求,就像每天有开不完的“家长会”,耽误了工作时间,侵扰了日常生活,班主任“心好累”。可以说,家长群变味儿,盖因家校共育的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
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必然相遇,这种相遇应是一场尊重与信任的邂逅。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地培厚孩子成长的土壤、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共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其中,老师固然应当尽职尽责,但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那些观照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只有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家校共育,宗旨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家长与老师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为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破除制约家校共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点,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这正是:
家长群里槽点多,千言万语难诉说。
家校共育求合作,健康成长有所托。
(文|张烁 主播|殷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