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太虚大师的佛学现代性探索

15 太虚大师的佛学现代性探索

00:00
21:07

在整个近代中国遭遇困境的时候,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文化系统,都在着眼于如何突出重围。面对铺天盖地西方文化带给我们的压力,我们中国到底还有没有生命力,这个是从政治层面而言。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每一个文化形态都在思考,面对当时的困境,我们有没有能力实现生命力的转化,来开出自己的新生命。今天这堂课,主要谈中国的佛教,面对整个现代性冲击,如何认识这个时代,如何探索突出重围,重新展现佛教生命力的一种智慧和方法。


代表人物就是近代中国佛教的四大高僧之一太虚大师。近代中国佛教,群星灿烂,高僧大德云集,但是一般而言,代表中国佛教的有四个人,这四个人特点不一,都非常鲜明。比如一身担五家禅宗法脉的,可谓是几百年难得的一个禅宗的大德高僧,虚云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到1959年圆寂。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自己一个人,把中国的整个禅宗和佛教某种程度上给担起来,真的是功劳巨大。


第二个人就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主要是净土宗的代表人物,被称作净土宗的祖师爷。他的《印光法师文钞》,文钞其实就是他在回答弟子问题的那些书信,传播甚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喜欢佛教、喜欢中国文化的人,叫印光大师。


第三个人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他的俗名叫李叔同,三十多岁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叫弘一,后来他修习的是律宗,律宗有个特点,就是在修习的过程中,严格的以持戒作为修习的法门。戒是什么?就好比说我们在此岸到彼岸去,那么这个戒是什么?就是使得此岸到彼岸去的那个船不要出现漏洞,能够很顺利地把我们从此岸送到彼岸去,这个戒实际上是保护我们这个船的。这个船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一堆肉,我们这堆肉,说能守戒,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的这个船能从此岸,经过烦恼的河流,达到所谓我们说的彼岸,当然这个佛法有个词叫涅盘的彼岸,这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在僧俗两界都是卓有成就。


第四个人就是我今天主要讲的太虚大师,太虚大师是一个对近代中国佛学遭遇什么样的挑战,认知的非常深刻且敏锐。而且他也在认真的思考中国的佛教,如何去回应这个挑战,如何在现代性的冲击,和西方列强的打压之下,中国的佛教还能不能突出重围,来展现中国佛教的生命力?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抓住了整个近代佛学非常核心的东西。中国佛教,中国道教,中国儒学,中国中医,推而广之中国文化的所有的内容,面对文艺复兴以来占主导地位和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我们能不能回应他的挑战?能不能突出重围,开出中国佛教、中国道教、中国儒学、中医等等的一个文化的新局面,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生死存亡。


太虚大师对佛教的传播,有一个很经典的总结。他在《人生佛学的说明》这篇文章里面,这个文章是1928年((十七年夏在上海俭德储蓄会讲稿))夏天,在上海俭德储蓄会发表了演讲。他说佛学有两大原则,“一曰契真理,二曰协时机”。他讲“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翻译过来就是说,佛学如果想在不同的时代能够发扬光大,其中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契理,一个是契机。契理就是真理,就是佛陀讲的智慧的内核。也就是说佛学在不同的时代,不论你怎么传,不同的教派、不同的人,你的内核必须不能违背佛陀所传法的那个核心。如果说你讲的东西违背了佛陀教育的本怀,违背了真理,违背了佛学的智慧,那么你这个说法就是外道了。


第二个是契机,就是你有智慧,但是在不同的时机,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场合,你到底应该怎么说,让人家接受,让人家喜欢,能够把佛法的智慧给传播出去,这个就需要契机。在太虚大师看来,无论是契理还是契机,缺一不可。如果违背了契理的原则,那么你就把佛学内在的智慧给丢了。如果你没有契机,就使得你的僵化也会窒息了整个佛法和佛学的生命力。


既然是契理、契机这两大原则,那么我们就得问了,近代的中国遭遇的环境是什么?近代中国佛学遇到的挑战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契这个机,我们对近代佛学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不太了解,那佛学基本上会逐渐走向萎缩和死亡。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环境下,我们应该怎么样把佛法讲好、传播好,这就是契机,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太虚大师曾经有一个说法,太虚大师在《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一文中说,“中国向来代表佛教的僧寺,应革除以前在帝制环境中所养成流传下来的染习,建设原本释迦佛遗教,且适合现时中国环境的新佛教”。具体来说,一是革除历代帝王利用神道设教的迷信;革除家族化剃度、法派的私传产制。二是改革避世隐遁为精进修行,化导社会;改革度死奉事鬼神为资生服务人群。三是建设由人而菩萨、而佛的人生佛教;以人生佛教,建设我国僧寺制;建设我国大乘人生的信众制;以人生佛教,建设奉行十善规则的民俗及社会。上面这些话,是太虚大师对当时佛教存在问题的一个总概括。


其中一个就是迷信的佛教,当时的佛教存在着迷信的现象,可能有人就问了,迷信到底什么意思?迷信就是以为一个人的生命是靠外在的神秘的力量实现救赎和拯救,这是迷信的典型特点。与迷信相对应的那个词叫觉悟。什么叫觉悟?认识到人和世界的根本在于自己的心,一个人觉悟不觉悟,能不能实现自我的拯救,其根本不是外在的力量决定,而是来自于自己的觉悟和自己的努力,这个就是正信。所以迷信和正信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让你跪在一个偶像的面前搞崇拜,还是不断地给你赋能,不断地开启你的智慧,让你成为一个和佛陀一样,堂堂正正大写的有觉悟的人,这是一个迷信和正信的一个根本区别。我们在现实中,就是今天,迷信的佛教比比皆是。曾经有这么一个官员,贪污了好多不义之财,怎么办?他就找到一个所谓的大师,大师给他提建议,说你买个靠山石,或者买一个什么佛像,你跪你拜,可能就能逃出去。结果这个人就信了,花了几千万买一个靠山石,结果这个靠山石还没有运到家里边的时候,中纪委调查立案,把这个干部给抓了。最后法律判得很清楚,死刑,缓期两年。其实你自己能不能拯救,不是一个佛像,也不是你给谁烧两炷香、磕几个头就能解决的。真正能救你的是谁呀?是你自己。所以我有一句话,我说两袖清风能救你,一身正气能救你,遵纪守法能救你,与人为善能救你,这个宇宙背后的规则叫因和果,做了这个事就承担这个后果。


其实佛教是正信,佛教是开发人内在的觉悟。一个人如果真懂了佛教之后,和佛陀一样,成为一个完全自主、完全自觉、完全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不会有任何一丁点的迷信和盲目的崇拜,这才是佛教的本意。《华严经》里面讲“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颠妄想而不能亲证”。所以凡是让人迷信、让人膜拜、让人崇拜的,那都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那也不是真正的智慧,更不是真正的佛教。


第二个,就是讲的家族化法派的私产的佛教。什么意思?寺院,是谁的寺院?从道理上讲,寺院应该是天下出家人的,是天下常住的。一句话,这个寺院应该向天下的出家人敞开,所有真诚的信仰佛法,愿意按照佛法去求证的人,寺院都应该去接纳,为这些人提供一个学习和修行的场所。可是在当时有些寺院是被家族控制,老师传给弟子,这个词叫子孙庙。这在太虚大师看来,是佛教的一大弊端,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是什么?就是消极的、遁世的佛教,有一个词儿叫天下名山僧占尽,任何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山清水秀,往往有寺院。很多人还很骄傲,你看看这个寺院多么有智慧,多么懂风水,这么好的地方建设寺院,我听了以后非常不以为然,为什么?西方的教堂都建在闹市里,老百姓下个班都可以去教堂,你躲到深山老林里面,吸食着所谓的明月清风,所谓的好风景、好风水,而广大的人民群众被人家的宗教和文化所腐蚀、所侵占。你究竟做了什么?所以太虚大师是非常反对那种遁世的、消极的佛教,躲在深山老林里边与世隔绝。任何一个文化流派脱离群众只有死路和绝路。任何一个文化想兴旺发达,只有人民把它托起来,谁走到人民那里去,谁解决人民的问题,谁让人民拥护,谁拥有未来。所以太虚大师就看到近代的中国佛教,躲到深山老林里边,仿佛与世无争,结果是对自己的责任,对众生的那种服务,以及中国佛教如何才能长久的发展的问题根本都缺少思考。


所以我经常有个比喻,我说任何一朵花失去了土壤必死,土壤就是人民。


下面一个就是死人的佛教,什么是死人的佛教?谁死了给超度,在超度的时候一般穷人做不起,大老板、大富豪、大地主,他们在做超度的时候,能够给寺院几个钱,布施几个钱。从情理的角度,这是僧团能够活下来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可是我要问大家,佛教除了给这些死人服务之外,还应该给谁服务。太虚大师在《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明确地提出,佛教一定要为活着的人服务。朋友们如果从佛教本身来讲,它为去世的人超度等等,这作为一个宗教可以理解。但是你更多的精力,你要用你的智慧去回答人家的疑惑,带着人家走向觉悟。否则的话,只是死人的佛教,而没有给活泼泼的众生去服务,佛教的前途也是必死。


太虚大师下边还讲,他说一定要建设由人而菩萨、而佛的人生佛教,一句话一定要关注人。太虚大师就提出一个命题,就是中国的佛教在近代如果想恢复生机,一定要关注现实的活泼泼的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生。所以他提出的这个口号,就叫人生佛教。


朋友们你们觉得中国近代的佛教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在文艺复兴之前,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那个时候控制人的欲望,在东西方社会里都是共通的。只不过西方控制人欲望的是基督教,在中国控制欲望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传统思想文化)。可是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人就一下子把控制人欲望的枷锁给打碎了,打碎了以后,一个一个的小我开始如雨后春笋一样滋生出来,一个一个的小我关注的是自己的小确幸,关注的是自己的小悲欢,这是整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社会的现实。近代中国从新文化运动以后,也走的是这条路,在这个时候,无论佛教、道教还是儒家,如果你不能走进一个一个鲜活的个体,你不能回答一个一个鲜活的人所存在的问题,任何一个文化只有走向死亡,成为文物供在那里,它的生命,生机就停止了。


所以太虚大师所提出的人生佛教这个口号是非常深刻的,可谓是他看到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弊端,他看到了近代佛教所面临的挑战和时代的课题,那么他的答案和开出的药方就是人生佛教。一句话佛教一定要走向大众,走向人民,走到一个一个鲜活的人民老百姓中间,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回答老百姓的困惑,和老百姓交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和佛教的这个水润到每一个老百姓的苗那里,文化才能获得一个生机满满的春天。所以太虚大师,在整个中国近代佛教的过程中,他是最有现代性视野,最有现代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的一个人。


太虚大师,他是1889年出生,后来1947年去世,在去世的时候他找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叫赵朴初,他送给了赵朴初一本书,叫《人生佛教》。赵朴初就问,他说老人家你找我来还有什么安排吗?太虚大师就告诉他,他说等几天我要到无锡和常州去。赵朴初听了也没有说什么,可是过了不久,太虚大师圆寂了。这个时候赵朴初突然想起了太虚大师临终给他说的话,给他送《人间佛教》选集的时候,告诉他隔几天要去无锡和常州去。无锡和常州简称什么?无常。赵朴初他自己说,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几个月之前见面的时候,那次的诀别,老人家已经告诉他,不久之后要圆寂了。而且《人生佛教》的选集,这一本书是太虚大师对他的临终嘱托。


建国以后中国的佛教的发展也是几经跌宕起伏,改革开放以后,赵朴初先生就做了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赵朴初因为他的这种资历,以及他在中国佛法上的修正的水平,真的是一个特别让人尊重、仰慕的大居士。


赵朴初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召开全国的佛协会议,就做出一个决定,他说中国佛协今后的工作方向,就是要实现人间佛教。人间佛教那言外之意,就是佛教要走向人间,关心人民的疾苦,解决人民的问题,要把佛法的那种精神,传播到老百姓那里去,去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做贡献。赵朴初在改革开放之后,他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时候,他把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就改了一个字变成了人间佛教。佛法真正的精神要走到人民那里去,要关心社会,要关心人民的疾苦,要关心老百姓的困惑和问题。一句话,佛法的这一朵花,只有扎到人民那里,扎到时代那里,在推动社会进步,解决人民的问题的过程中,佛学的发展才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营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阿弥陀佛_张飞

    迷信:以为一个人的生命是靠外在的神力的力量可以实现救赎和拯救。 觉悟:认识到,人和世界的根本在于自己的人心。

    弘正学堂 回复 @阿弥陀佛_张飞:

  • 萧苏

    郭老师的解读非常全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智慧佛教走近人民、帮助人民、让人民理解正信的佛教、让佛教更好为人民服务。因果就是佛教的精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因为人民不了解所以造成对佛教是消极的误解。当然,走近佛教是要有缘分的,这也要看曾经的自己有无种佛教的因。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宇宙定律!

  • 婉儿丽姐

    迷雾中人暂时理解不了郭老师讲的课也属正常,慢慢地多听课,就可以前后串起来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缘分!

  • 雪晖雪

    🐾 一个殊胜的日子,得闻老师讲这集故事真好,感恩老师。 💞契机契机💞扎根人民 🙏自立利他

  • 清荷_3d4

    感恩几千年来为弘扬中国佛教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德高僧、圣贤们!🙏🙏🙏

  • 徐西睿

    听课,让人能感知到郭老师的真挚情感蕴于心的真诚相倾!感恩良师凝心血,倾心力的授人以渔的讲课!

    徐西睿 回复 @徐西睿: 我关注郭老师很久了,特别感谢老师

  • 听友68913307

    感恩郭老师的精彩讲座!

  • 克里姆希尔特

    受益匪浅,郭老师提到的这个人间佛教这个概念也很好,之前听楼宇烈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叫人间哲学。我认为,一切的学术,思想,文化归根到底还是要归于人本身,人间烟火才是真实。

  • 金刚核桃

    怎么讲的内容,近代光和尚吗?道士没有吗

  • 永昌童鞋

    太虚大师贡献大 人间佛教能更好的使佛教走向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