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文稿
【前 言】
各位听友,我们即将进入齐物论第一板块内容的解读。齐物论全篇3700字,第一板块占2600多字,这是绝对的主体,包括两个故事、一个寓言和一个长篇的论说。
开篇是一个故事,说南郭子綦坐忘红尘,他的学生颜成子游在一旁侍奉老师,他感到很惊讶,就问子綦说:“老师,身体的功能可以让它暂时休眠,难道心神也可以让它像死灰一样寂灭吗?”子綦回答说:“你搞错了,今天是吾丧我,我只是让那个叫做’自我’的精神功能暂时停止一下而已。”
子綦的意思,就是所谓的“自我”,或者说佛家说的“我相”“我执”这个东西,其实只是一种精神运作的功能而已。如果你修为高深的话,可以让它运作起来,也可以让它休息下去。但是我们普通人,平常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所以你很难想象“自我感“是是可以开关的。
这些话,子游当然也不明白,于是子綦就循循善诱,举出人籁、地籁和天籁来启发子游。
所谓地籁,就是大自然的各种孔窍,在风的作用下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风来了就响起来,风去了,这些声音也就没有。这其中,没有任何的善恶好恶,没有任何的是非纠结。
人籁呢,是人发出的声音。人但凡说话,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小孩子哭,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大人发朋友圈,是为了炫耀生活,自媒体发文章,是为了引流,所以大家都不是在客观地说话,都是在完成自己的目的。这些各种各样的目的的声音搅和到一起,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的心里就充斥了喜怒哀乐\虑叹恋慹,也就是焦虑、后悔、纠结、兴奋等等各种情绪。
人的一生,如果陷入到人籁的潮流中,庄子的评价是: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生命力被各种是非利弊、各种各样强迫性的道德观念消磨得干干净净,你想救他都救不回来。
接下来,庄子就用一大段议论来说明人的认知bug,这段文字很深奥,历来争议也很大,其中可能还丢了一些子游的文化。但整体上讲,这段议论它有个主要线索,这个线索是这样的:万物本身都是一体的,都是在一个普遍联系的大系统里的,人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人和万物也是普遍联系的,但人的认知有BUG,他自己把自己从自然的大系统里割裂出来,然后把万物都当成了自己可以去操作的对象。换句话讲,万物本来都是有灵性的,但在人的认知中,都变成了只有使用价值的工具了。
那么,人的这种认知,当然要付出代价,既然你把自己从自然中割裂出来,当然也就失去了大自然的源动力,既然你失去了源动力,你就必须不断地去与万物争夺,不断地进行彼此之间的争夺,于是一段巨大的文明演变过程就展开了。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把人从万物中割裂出来,把万物割裂成一个个的彼此对立的个体,这叫做分彼此。
第二步,把人与人也割裂开来,这就做分人我。
第三步,心理开始扭曲,各种安全感、占有欲、自尊心、相互猜忌呀什么的,都爆棚了。
第四步,立场接近的,或者说成见比较接近的人,就捆绑到社会族群,社会族群之间利益之争。
最后,人类开始研究自身,研究社会,百家争鸣,各自拿出自己的方案来。但这些方案都夹带着社会族群的成见,夹带着私货,人类在思想上也没有办法做到彼此理解、彼此包容。
西方神话说,人类要造一座通天塔,快要通到天上了,上帝一看,这是要挑战自己了,于是,他就改变了各个种族的语言,让他们彼此听不懂对方的话,人类的族群就分裂了,通天塔就造不出来了。这个神话其实也可以看做一个类似的寓言。
总而言之一句话,人籁让人不幸福。
道理分析清楚了,答案也就出来了,庄子的意思,其实就是要消除认知上的BUG,要从根子上下手,重新体悟人与自然之间的那个通道,我们要想把人与自然割裂的那道鸿沟,搭上桥梁,重新打通一个通道,这就需要坐忘的功夫。
坐忘,就是要放下一切的身心挂碍,这里要强调的是,首先就是要放下各种各样带有强迫性的社会观念,其次才是要放下心中个体性的各种焦虑,比如对生老病死的恐惧。做到这样之后,身体清净了,内心打扫干净了,就好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合适的乐器,大自然的那种源动力就会涌进来。
这个时候,枯萎的生命会重新舒展,自由自在,在庄子看来,才是真正奏响了生命的乐章。
这个,叫做天籁。
好,人籁、地籁、天籁这条主线就讲到这里,下面请大家进入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千古名篇齐物论。
-------------------------------------------------------------------
南郭子綦隐机jǐ而坐,仰天而嘘,嗒tà焉似丧其耦yú。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飂飂乎?山林之崔嵬,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ī,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滈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笑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
南郭子綦可能是楚昭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据说他也是楚庄王的大司马,但是也有人讲他是庄子虚拟出来的一个人物,是住在城南的一位隐士,这个我们不管,我们只要记住在《齐物论》里面,南郭子綦是一位有道之人就行。
他“隐机而坐”,“机”就是小炕桌,那时候古人习惯跪坐,所以他的手就扶着小炕桌,跪坐在那,突然仰面缓缓地呼气。
“嗒焉似丧其耦”,“耦”通“寓所”中的“寓” ,这句话的意思是嘘了一口气,肉体好像就失去功能了一样。
现在有人曾猜测这到底是哪一种功态,但好像气功当中没有这种功态。我对各种功法还是有点了解,我感觉好像佛教里讲的“灭尽定”有一点这个意思,但是又好像不是佛教说的“灭尽定”。“灭尽定”的意思是所有的生命的现象基本上都止息,只剩下一点点暖根,也就是最基本的生理机能。“灭尽定”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即使修炼很多年也达不到,必须是四果罗汉,也就是一个真正的解脱者,才能修这个定,他才有可能达到一种类似于电脑的休眠状态,这个比喻肯定也有点不恰当。
“颜成子游”是南郭子綦的学生,他的名字是叫言偃,字子游,他站在老师旁边,看到老师朝天上嘘了一口气,整个生命现象就像一件衣服一样,一下子散下来了,他觉得很奇怪,他就问老师今天到了什么境界,我怎么有点看不明白呀。
“形固可使如槁木”,人的肉体固然可以使它像槁木一样。什么是槁木呢?槁木不是枯木,槁木是秃的、不长树叶子的树。形体固然可以使它好像没有生机的模样——树抽出枝条就是有生机,如果没有枝条就显得没有生机,所以就叫做“槁”,“枯槁”就是这么来的。“枯”指快要死了,“槁”指的是树的征状不太好。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言偃说他看见老师的心好像也寂灭了,好像也看不出任何现象,就像死灰一样冷掉了,他说今天伏在炕桌坐着的人,好像不是以往的那个人,这个意思就是说,学生我判别,老师今天的境界,跟以往的境界有本质性的区别。
这一段我把它定义叫做“坐忘”。在这里是庄子第一次谈坐忘,那么子游在这里的判断对不对呢? 后文会交代子游对南郭子綦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个状态下,他的心不是死灰,从道的角度上说,恰恰是活了。
-------------------------------------------------------------------
正文解读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你问的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子綦并没有明确的批评他,没有再拎几句让他出丑,而是直接阐述:
“今者吾丧我”,今天我的境界是什么呢?是“丧我”。
“吾”是自称,“我”是对称。如果我们一个人待着,或者我们不想跟别人对待而称,不想跟别人区分的时候,我们就说“吾”。如果说“我”,是跟“你”相对的。“吾”是一个独立的自称,而“我”是对待的,也就是你我的区别,我们只会说这个是我的,而不会说这是“吾”的。所以“我”就是一个界限,它划清楚了“我”跟“你”之间的财产界限、权利界限,利益界限......吾只是个自称。
所以,“今者吾丧我”,就是丧了你我,今天我达到了什么境界呢?那就是庄子常说的,我跟周围的对象的区分、界限被抹掉了,所以实际上他就在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个正面表达,其实更准确的是他的这个表达,因为一说“天人合一”就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误会,好像这个是我们怎么怎么追求去达到的,或者把自我放大,或者把自我缩小,在这里他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你要想办法放下你的对待,你的对待放下了,你跟自然本来是一体的。最难的也是入门的就在这一块。南郭子綦是通过一套坐忘的功夫来实现的,他不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教育或道德教化上要你忘掉自己,这个很难做到,思想上明白了,功夫上还要到位才行。
紧接着他开始调教学生,因为学生把这个问题问出来了。老师继续问,引导他,“汝知之乎?”,你知道“吾丧我”的境界吗?你不知道的话,OK,我们俩就换一个话题来讨论,然后从这个话题让你领会什么叫做“吾丧我”。
这个就是善巧,一个好的老师他不一定直接切在这个问题上,他会跟你说另外一个事。
他说“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籁”指排箫,是古代的一种乐器。你听过排箫这种音乐吗,你听过排箫的音乐,你有没有听过大地的这种音乐呢?如果你听过风吹大地的这些窍穴产生的音乐,那你有没有听过天道的音乐呢?这里就直入而上,开始谈天道了。我们中国古人是很有意思的,经过一个比喻之后就一下子让你直上“陡峰”,他不给你喘息的时间。
-------------------------------------------------------------------
那么子游就开始问老师:“您可以说一下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区别么?”
那么子綦就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也就是说大地的呼吸,我们称之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这个风不起则矣,只要一起,有孔隙的地方就会发出怒吼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千奇百怪的。
“而独不闻之飂飂乎”?你没有听过它们这种随风而来的声音吗?
“山林之崔嵬,大木百围之窍穴”,就是说,你看那些高峻的山岭上面,那些浓密的森林,“百围大树”,也就是一棵大树上也都有好多的孔。
庄子不惜笔墨呀,他说啊,这些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些像人的耳朵。有些窍穴“似枅,似圈,似臼”,“枅”、“圈”和“臼”是三种酒器。“枅”是一种比较细长的酒器,“圈”是一种木制的、浅一点的杯子,“臼”可能是一种深浅比较适中的杯子。有些像深的水池,那些是比较大的孔窍了,有些像浅水洼,只要风从上面吹过,它都会发出各自的声音,各自的声音都不一样。有哪些声音呢?
“激者、滈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笑者,咬者”,“激”指的是从高处淌水往下,打在地面上的声音,类似于啪啪啪的声音,“滈”是泉水往上涌动,咕咕咕的声音,“叱”有点像斥骂的这种声音,声音比较干脆,像《少林寺》中尤其是女士跟别人打架的时候,发出的那种声音,类似于嘿嘿那种声音,蛮可怕的,骂人似的,“吸”就是呼吸的那种声音,“叫”是叫喊的声音,“嚎”是哭嚎的声音,“笑”指高兴的声音,“咬”指咬牙切齿、非常愤怒的声音。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前面是高声的呜呜的声音,到最后收尾的时候就变成那种吁吁的声音,也就是先是声音很大的呜呜呜的声音,到最后就是吁吁吁的声音。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一些细小的风来的时候就小合唱,到大风来的时候就大合唱。
“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所有的风都停下来的时候,就只剩下孔窍,并没有声音。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难道你就没有看见整个森林都慢慢地又回复到平静的状态了么?
我还真佩服庄子,能说这么一大段话却完全看不出他什么目的,里面就只是在描绘风来的时候森林中大树上不同的孔窍和着不同的风,发出不同的声音,把这个比喻说完了才问问题。
可否不要音乐
黄明哲博士 回复 @荷小曦679: 我问了平台编辑,能否几秒进入正题。编辑说题头音乐是平台对签约作品的统一规定。所以这个问题只能暂时搁置
今晚应有一集吧?追剧了
胜倒三角 回复 @明心见性一LZ: Hi
今天听得先生讲的课,炼丹炉里的淳元,突然眼前一亮……于是得知自己是~在草蒿里飞上20米就感觉不得了的小鹌鹑,看到了九万里上的大鹏飞下来,对我笑了笑,哎呀好开心好开心……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淳元堇言: 画面感好强!
年轻时喜欢文学中年喜欢历史晚年喜欢哲学
吾丧我有点像无色界了吗?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采桑: 无色界,是心意停留在无色的概念性存在中。吾丧我,估计和灭尽定类似。
黄总讲的通俗!大段的原文朗读却又把我送上云端!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古圣人: 朗诵最费劲,不过也不可或缺
这个人籁解释的是真好,和别的地方注解不太一样,让人耳目一新受教了!
黄老师讲的太好了,听入迷了。
大家都不是在客观的说话,而是在完成自己的目标。太深刻了!
为啥古人这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