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芯片、凹造型,邮票能否破解“夕阳产业”魔咒? | 睡前聊一会儿

装芯片、凹造型,邮票能否破解“夕阳产业”魔咒? | 睡前聊一会儿

00:00
06:38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在开聊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上次用邮票是什么时候?

 

邮票,这个与纸质信件一同从人们生活中逐渐淡出的物品,近来再次登上热搜。中国邮政不久前发行了中国首枚NFC芯片邮票,该邮票植入一枚120μmNFC芯片,用户可通过APP读取芯片内容,而植入的特殊代码确保每个收藏者手中的邮票都独一无二。平日常见于公交卡、门禁卡上的NFC技术被使用到邮票上,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客观来说,芯片邮票具有高端防伪功能,满足了防伪溯源、信息化应用等需求,是邮票领域的一次创新。但出于应用成本和便利性所限,芯片邮票能否推广仍是未知数。有网友表示:这枚邮票大概率会躺进集邮爱好者的收藏册里,等若干年后拿出来送人或出售,NFC还能不能刷出数据,就值得怀疑了。

 

邮票记录着时代的脚步,与时偕行是邮票的生命力所在。从胶版、影写到影雕、胶雕,印刷工艺的进化折射出邮票的创新发展。不止于此,从采用丝绸、不干胶等材质,到使用菱形、六边形等形状,再到降低个性化邮票门槛,邮票不断摆脱长方形纸片的刻板印象,获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散发着百合花香的鲜花邮票、扫码观看动画的西游记邮票、通过VR技术让小老鼠在手机里蹦跳的生肖邮票相继面世,邮票进入可听、可看、可闻、可感的新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NFC邮票是邮票行业迈入互联网时代的新奇尝试。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此间情怀最为动人。但问题在于: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一驿过一驿”“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一去不返,邮票的通信功能不断弱化。据统计,全国信件量平均每年下降5%10%。在每家每户,抽屉里随时备用的邮票已难觅踪迹,孩子们将来信贴用的邮票剪下留作纪念的情形也越发少见。毋庸置疑,邮票正在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有人甚至将邮票业称为夕阳产业。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为什么还要通过植入芯片等手段在邮票创新的路途上大费周章?

 

一个解释是:邮票已从邮资凭证变为观赏品、收藏品。增加科技含量、打造时尚品味、挖掘关注热点,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藏家的青睐。时下,老纪特、错版等邮票题材收藏火爆不减,聚集人气的作用不必多说。各地也通过开办主题邮展、设立少年邮局、开展集邮进社区等方式,不断推动集邮业发展。沿着这一思路,如何实现从大众实用品变为小众收藏品的身份转变,完成从通信业到收藏业的定位变化,成为邮票行业必须回答的课题。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邮市和集邮不能画等号,但邮市长期不好,肯定会影响集邮。从收藏市场的角度看,一些邮票无人问津,有的跌破发行价售卖,也是不争的事实;加之其它投资品种不断发展,邮票市场呈低迷态势。为此,中国邮政采取减量发行的措施,有助于促使流通损耗较少的邮票保值增值。有关人士还从增加邮票的使用功能、保证选题制作质量、拓宽网络销售渠道等方面提出建议,能否进入实操阶段并产生效果,不妨拭目以待。

 

事物发展具有必然的规律。失去邮资凭证这一基本功能的邮票能走多远,是否会步粮票”“布票后尘,我们难以猝下结论。但对于广大集邮爱好者而言,邮票在经济领域的式微,不影响它继续在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邮票作为国家名片和微型百科全书,方寸之间叙述着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一种种风情。真正的集邮者肩负着收藏、鉴赏、研究、解读邮票的使命,不应唯利是图、玩物丧志,更应在集邮爱好中增长知识、培养趣味。品味大龙邮票后的历史沧桑,品鉴猴票背后的设计意图,不忘一张张苦苦搜集的初心,感受一类类积少成多的乐趣,邮票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方能得以延续。

 

不久前,不少人收到一封未来邮局送来的信。原来,那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参与者向10年后的自己、亲人、朋友寄出的信。这些封存了10年的慢信,通过世博会邮票成功邮递到指定地址。网友感慨:敲在屏幕上的誓言,不如纸上来的有纪念意义。若干年后也许那个人已经不在身边了,偶然翻出过去的信件,字字句句催人泪下。我们期待:书信这一带有体温的载体,与邮票这一浸透文化的物件,能再次找到它们应有的位置。

 

最后,我们以老舍先生在60多年前所作的一首集邮诗,与大家共勉。这正是:集邮长知识,嗜爱颇高尚。切莫去居奇,赚钱代欣赏。

 

(文 | 石羚   主播 | 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