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老子的《道德经》,我们今天讲第七十三章,这七十三章是通行本的第七十一章,我们按照帛书的顺序。帛书实际是《德道经》,我们还是按《道德经》来讲,但是里边次序按照帛书的次序来讲。大家明白这意思吧?今天这章其实我们基本就可以讲完,因为这章非常简单,老子就是讲了一种修行的状态,我们来探讨一下,很有意思。
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大家一听,我的天呐,您这讲绕口令呢吧?这怎么会“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然后什么“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都什么意思?中国话是写出来看的,真这么讲,大家未必能够理解什么意思,我们一点儿点儿来讲。
首先看这“知不知,尚矣。”这话有两个含义:
第一种含义,你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你这很高明了,“尚”是已经很高了,是高人了,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说我学问还有没到的地方,还有很多东西我是不知道的,不了解的,没学到的,所以我清醒地意识到、知道,我这种不知的状态,就是我自己还有不足的、还有没学到的状态,这种人是高明的。
另外一层含义,这历代也有这么理解的,“知不知”的“知”是一种状态,就是我实际已经知道“道”了、了解“道”了。但是后边“不知”是我虽然了解“道”了,但是外表我做出很普通的样子,展现出那种“不知”的状态,因为他不把“道”当做炫耀的凭借,天天讲“道”太高妙了、玄妙了,我是悟道之人,显示自己是“知”的,其实你已经背离道了。你要悟道以后和普通人一样,但是在行为上你按照“道”去做事就行了,你以知道的状态,展现出来确是好像和大家一样,像不知道一样,也就没有任何行迹地去行善,这种状态叫“知不知”。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以不知的状态去知、去了解“道”,或者是我知道“道”以后我外表显现的却是一种不知的状态,就是跟大家一样,好像不了解“道”,实际上我在行道,这种人是高明的。这两种解法我在此不做评判,我认为都是可以的,实际我觉得第一种解法比较切中实际,第二种解法比较高妙,都是可以的。
下边这句话,老子说“不知知,病矣。”这话比较清楚,大家讲的意思都一样。就是你不知道“道”、不了解“道”,你完全不了解,却以为自己知道了,也就是说你不知道“道”、不了解“道”,也没按照“道”的原则去做事,但却以为自己知道了,却呈现出一种知道、了解“道”的状态,老子说得很有意思,这是“有病”,实际上解释这“病”当忧患讲,有忧患、有灾殃,就是不是好事。
所以老子这儿讲,你不知道非说知道,就是孔子在《论语》里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不知道你就说自己不知道,你不要还没有掌握全部,你就觉得自己了不起,我已经悟道了,这是不对的。“道”不是用来夸耀的玄妙的那些理论,“道”是去做的,在做里边才能体现出“道”,所有讲出来“道”,老子上来为什么讲“道可道,非恒道也”?你要太讲这东西有可能又偏离“道”了。
为说明这个状态,我给大家讲一个生活中我观察到的一件小事。记得很久以前,有一次文化圈好多朋友在北京聚会,聚会这一桌上我就观察到有两位朋友很特别。这一位朋友功德很大,做了很多善事,功德非常大,做了很多,帮了很多人,是个大善人、慈善家,但是他总表现出一种小孩的状态,很好奇,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什么事都听,都想学习学习,这个人我不表先放在这儿。
另外一个人,是一位美丽的女士。这位女士席间侃侃而谈,知识特别丰富,她好像是信佛,她就知道各种的佛教的说道,我们叫说道,里边的说法。比如这个香什么时候供,你那个供佛不行,应该用什么什么香来供佛,那种香怎么怎么做,国外怎么怎么,那个香很贵的,必须要什么什么样才是真正的怎么怎么样,这手势一定要什么手势,这个手势代表什么,这个手势代表什么,这手势不同,告诉你千万不要搞错了,搞错就坏了,这个拜佛的次序不要搞错了,搞错了你就倒霉了,先什么礼仪……讲得我真是长见识,我真是开了眼了,各种各样的讲究,我们东北话叫讲究,就是那种程序,被讲得纷繁复杂,我根本就记不住,我自己觉得我智商虽然不高,还算可以吧,但是根本记不住,跟不上她。
我估计讲究是她长期历练,总结了大量这种讲究,这个人是个阔太太,就是家里老公有钱,她用所有时间来讲究这些东西。我最后实在是听烦了,因为整个席间她都在讲那种高妙的,哪种香才能真正供佛,哪种香是不行的,其实我心里想你真的是有这种供佛之心的话,你拿一个最普通的香都可以供佛,她非要讲成哪种沉香跟什么香混在一起,怎么怎么样这香才是供佛的,哪个朝代怎么供,讲得太细了。
最后我就衡量这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都坐在我面前,我就观察这两个人。我发现那个真正大慈悲的人,那种行善帮助很多人的人,他饶有兴致在那儿听,“有意思,真的,这我不知道,这我不知道,这个有意思,好玩”,他呈现一种特别有趣的状态,我觉得这人就是“知不知”,他就是真正明白“道”,但是人家去做,表面上体现出跟大家一样,我没什么特殊的,我没觉得我明白“道”,我给大家讲“道”,“道”特别了不起,人家没这样,人家反而放低自己,“很有意思,你讲的很有趣”,你看他觉得很有趣,这叫“知不知”,他虽然知道“道”,但是呈现的是外表行迹看不出来人家了解“道”,我觉得这人是真正有功德的人。
另外这位女士,其实我当时评价她可能有点偏激,我当时想这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的贡献。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书是苏联的,讲的共青团这些青年人,保尔·柯察金如何去建设祖国的,记得保尔·柯察金遇到了童年的恋人叫冬妮娅。这时候再遇到他恋人的时候,保尔正在干活,浑身是泥,这冬妮娅穿着非常华贵的裘皮大衣,已经是富太太了,看到保尔就嫌弃,保尔也不喜欢她,他说句话,我们小时候特别好玩,都记得这话,“你浑身散发着资产阶级的臭气”,我们小时候就拿这句话开玩笑,对小朋友说,“你浑身散发着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臭气”,互相开玩笑,但是这句话我是记住了,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看那位女士我心里涌现出这句话,对不起,有点不恭敬,涌现出这句话来了。
我就觉得她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甚至是处于一种寄生的状态,但是她把这讲究的,好像很有学问,好像她对佛多么恭敬,好像她对佛法掌握得无比精妙,悟了真正的大道,这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本源,人和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讲得无比精妙,但是她不做任何帮助别人的事,基本上都是在拿老公的钱在去享受各种香、各种器具、各种器皿,全是豪华东西,我觉得这除了对物质流通、促进经济繁荣稍有一点儿贡献,其实这钱其它地方也都花出去了,有点儿贡献之外,其它没什么贡献,所以我觉得这好像没有真正走在“道”的道路上,所以这种状态是不知“道”,其实她不了解“道”,却体现出一种知道“道”的状态,按照老子不客气的说法,这是“有病”,所以老子讲话很有意思,人家一点儿没客气,说这是“有病”的状态。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见到这两种人,一种人在形式上讲得特别复杂,越讲越玄妙,另外一种人低头去做,所以我们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我在讲《道德经》,我要警惕自己,我们要去做去,别讲得很高妙,自己不做任何善事,我觉得这是不行的。
所以老子下面讲“是以圣人之不病”,这圣人、悟道之人他没进入这种令人担忧的、有病的状态,为什么?“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以其”是因为,“病病”这两个字是以病为病,就是圣人知道那种状态,就是不知道非说自己知道的状态,这是“有病”,圣人因为知道这种状态,以这种状态为“有病”,认为他“有病”,所以圣人时时警惕自己,赶快去做事,尽量按“道”的原则去做,所以圣人他才“不病”,所以才没进入那种“有病”的状态。这话您看说的好玩,“是以圣人之不病”,圣人为什么不病呢?“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因为他知道那是“有病”的状态,圣人认为那是“有病”,圣人随时警惕自己,所以他才不会进入那种“有病”的状态。
老子这章讲了两个要点:
第一,我们明白“道”以后要去做,我们不要在外表的言语等等外表上显示出太多的不同,我们要通过做来慢慢去行道。千万警惕这种我不去按“道”做事,却整天显得像我悟道了一样,用高妙的语言来蛊惑大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所以老子讲的这两种状态,大家要警惕。
第二,我们随时要自省自己,因为我们容易喜欢自高自大,喜欢抬高位置,当我明白了某种理论以后,突然觉得自己了不起起来,我跟以前不同了,我跟你们大家不同了,这时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种“病”的状态,这是一种不正常状态,所以赶快放低自己,尽量去做去,慢慢在做中体会“道”,让大家感受到“道”,这是老子所提倡的。所以随时警惕自己,这是老子说的“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就是随时能知道这是一种病的状态,有清醒的意识,这是警醒的作用。
老子想得非常细,在这一章里边老子就讲出来,您悟了道以后,容易出现自高自大的毛病,容易觉得我是超然于众生之上,我比你们高一层,对不起,坏了,这佛家讲您着相了,您要忘记它,您着相就是老子讲的有病的重要,忘记它,尽量低头去做去,忘记任何名相,忘记任何回报,这种才是“尚”的状态,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所以老子在这儿给我们打了一针警醒的针,我们每个人都容易有这种毛病。我讲《道德经》有时候讲着讲着也觉得这么高妙的理论,别的学者不会,对不起,我也“有病”了,我只是简单地讲,但是认真地做没做?这是我对自己要衡量的,要考核的。
各位亲爱的朋友,我们听完《道德经》以后,老子给我们警示了,我们反省自己,马上认真去做事,在做事里边体现“道”的原则,这是我们需要做的。
亲爱的朋友,今天我们《道德经》就聊到这儿,明天这一时间我们接着聊,我们要聊到第七十四章了,所以《道德经》后边越剩越少,这么几章了,我们一点儿点儿来讲,希望大家多多体会,感恩大家的收听,坚持一年多了,不容易的,所以非常感恩大家,我们明天不见不散!
事实上,许多时候,“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会遭到别人或明或暗的嘲笑。相反,不知道就坦白承认不知道,不仅不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反而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老子的“知不知”与“不知知”的智慧提醒我们,做人要谦卑低调,另外要明白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知的,这正是我们走向相对的“知”的第一步。
阿川加我注明来意 回复 @听友61963564: 罗博士讲的最实用,最贴近生活。这才是普通老百姓最有价值的讲解。感恩罗博士的法布施。罗博士传统文化粉丝交流微信群:fsyxjsxw12345
罗老师好幽默,把道德经讲的太有意思了
“知”与“不知”的关系,是困惑着所有人的命题。老子指出,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好了,而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便是缺点,这是老子的基本观点。事实上老子的这种观点具有永恒的真理性。“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是相对的,“不知”是绝对的。我们应该明白自己认识的局限性,不可盲目自大。
每日一分享: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就如我们从世界中所获得的也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仅仅只是一个过客而已,什么我们都带不来同时也带不走,这就是我们任何的事物和世界的关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仅仅是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上的投射而已,都是有限的。明白了这个我们就不会再执着于自我的认知的所谓真理性,真理只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确定的结果。知道自己的无知,才能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利益于周围的环境,这样人有限的认知就为我们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好更为和谐产生了正向的作用。
在自知自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的精髓的圣人,不轻易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了解一些事物的皮毛,就认为掌握了宇宙变化和发展的规肆;有的人沒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势,招摇过市,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式,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两类人,老子大不以为然,并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们都应引以为戒。
知行合一太难。
百人闻道,十人悟道,一人行道。我们都要做行道的人。听罗老师讲道德经,感觉自己找到了心灵家园一样,道不远人,人不要远道。
我之前就犯了不知 知的错误,还自以为是的跟同事乱说一通,后来听了罗博士的课以后,去跟同事道歉了。
听罗博士讲解,才知道,贾宝玉精通老子,敬香不拘地方,不拘时间,不拘器具,以时鲜花果,哪怕清水一盏,只要心诚则意到。
木耐呀 回复 @和谦书院: 是曹雪芹不是贾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