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期:父母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2020-1020期:父母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00:00
11:40






你对孩子的要求,源于内心的恐惧


“吃饭磨蹭,上厕所磨蹭,你到底要磨到什么时候,才肯做作业?”


傍晚时分,阳台对面传来一位妈妈斥责孩子的怒喝声。


翻来覆去,事情大抵就是孩子做事磨蹭,耽误了学习。


“我不是已经写完学校的作业了吗?为什么还要做你布置的作业?”


争吵声里夹杂了孩子委屈的争辩,于是矛盾升级,最后以妈妈咆哮的“人生开导”作为结束语:

“时间是不等人的,现在不抓紧,以后吃苦的是你自己!


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买到,唯独买不到时间和后悔药!”


唉,又是一个不省心的孩子,还有一个操不完心的妈妈。


我看了看在客厅里玩得起劲的儿子,忍不住“戳”了他一句:

“听到没,不抓紧时间学习,后悔都来不及!”


儿子鼻子哼了一下,皱眉抗议:

“你怎么跟对面阳台的妈妈一个样?连说话都一字不差!”


我一愣,心里琢味:是啊,不知不觉,妈妈们都活成了统一战线。


课外作业、课外辅导、课外比赛……非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才觉心安。


这,究竟是怎么了?我自问。


美国作家洛夫克拉夫特在《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中指出:

“人的恐惧,往往源于未知。”


是啊,对孩子前途未卜的担忧,悄悄然让无数父母活成了“恐惧族”。


怕时间不等人,怕孩子不够优秀,怕他们未来的生活过得太苦……


于是不安、于是惶恐,或许初衷只是不想孩子浪费时间,可到最后却发现:


恐惧越多,对孩子的要求也越多。




你的恐惧,源于你对自己的不满


恐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恐惧往往来自这几方面:


我们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的自身缺憾;
家人(尤其是配偶)身上令我们感到不满、厌烦却又无能为力的缺点;
生活中的挫折经历给我们留下的屈辱和遗憾;
面对未知和未来所产生的焦虑和担忧。

这让我想起了在网上看到过的一个求助帖,一位自称“伤心妈妈”的母亲说:


女儿三岁,越来越活成她担心的样子,内向、胆小。


一想到孩子的未来,她就感觉无比恐惧。


这位妈妈举例了两个生活日常。


某一天,她带着女儿去餐馆吃饭。临结账的时候,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她鼓励孩子去收银台交钱。


可是,无论她怎么做“思想工作”,女儿就是不愿意。


长达20多分钟“僵持”后,最终以妈妈交钱而收场。


她感到很伤心,想起自己在培养孩子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结果女儿“连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还有一件事,也让妈妈隐隐作痛。


她发现每次带女儿上街,女儿都会紧紧牵住她的手,少牵一会儿都不行:


“也许孩子缺少安全感吧!”


为此,她辞职回家做起了全职妈妈。


但她却发现,自己对孩子时时处处小心呵护,女儿却并没有因此而改观。


看着朋友家比女儿小1岁的孩子都能独自在街上甩开腿脚跑,这位妈妈悲从中来:


“这么胆小的宝宝,我该怎么办?”


帖子下有不少人指出:是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太多。才三岁的孩子,让她独自去收银台付钱,可是天大的挑战。


后来,这位母亲道出心声,原来孩子的爸爸比较内向,这是她对丈夫最大的不满。


丈夫也不喜欢自己的性格,所以女儿出生后,夫妻俩特别渴望塑造一个开朗大方的孩子。


可结果却发现,一切努力徒劳:孩子还是像爸爸,内向、拘束、腼腆。


“大人我改变不了,孩子我难道也得无条件地包容吗?”这位妈妈的心声,令人看到她内心对未来生活无边的恐惧。


恐惧,往往来源于对失控的焦虑。


很多家长为了消除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于是忍不住动手为孩子设计人生。


当掌控成为恐惧的手段,于是苛求成为追求目的,不仅父母陷入焦虑泥潭无法自拔,更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家长越恐惧,孩子越容易出问题


日本作家五味太郎在《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一书中指出:


“很多时候,成人在说孩子的事情,实际上根本看不到最该被重视的孩子的存在,满眼都是对孩子指手画脚,让孩子这样那样的大人的影子。”


当你成为一名恐惧的家长,你就会发现,你会拥有一个问题孩子;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孩子的问题也就越多。


还记得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母女俩吗?


英子原本也是一个阳光少女,聪明乖巧,品学兼优。


可谁都想象不到,剧情最后会发展成为她以跳海自尽的方式逼着逃离母亲的控制。


有不少网友在弹幕里说,英子太矫情、太作、抗压能力差还不懂感恩,如果没有妈妈宋倩的管教,哪有成为学霸的她?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啊!”这句话几乎成为所有家长对孩子实施的“苦情计”,可在孩子听来,却是人生咒语;


家长念一次,孩子就被困束一圈。


如果说英子在母亲“爱”的堵截下生病了,那么病入膏肓的还有宋倩自己,强势精明如她,脆弱不堪的也是她。


宋倩无法处理与乔卫东的婚姻关系,她对丈夫居高临下的鄙夷姿态,导致两人分道扬镳。


带着对丈夫的不满离婚,女儿成为了宋倩生活的救命稻草。


带着她作为一名过来人家长与金牌教师的优越感,宋倩完全按着自己的想法打造英子的学习生活:

营养要跟上,英子必须喝她煲的各式营养汤;
学习要抓紧,英子未经允许不可以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为了监督孩子学习,宋倩把围墙改成了透明玻璃;
为了孩子的前程着想,未经女儿同意,宋倩就把女儿国航的高考志向擅自改成了清华北大……

一个人内心的恐惧有多深,她渴望掌控的触角就会伸得有多长;唯有把握住某种东西,才能保障她内心的安全感。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花朵有问题,那多半源自树根的问题。


所谓的问题孩子,不过是父母的焦虑开出的花朵。


他是一个问题小孩吗?如果当你遇到一个难以教育的孩子,请先问一问自己。






做好这几点,化恐惧于无形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想。


教育孩子,也像抓一把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多。


如何化恐惧于无形,从而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为人父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育即自省


恐惧源于未知,始于心态,终于认知。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们自省、自我成长的过程。


在生命的关系体系中,所有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与自己关系的投射。


当我们能够完美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当大人没问题后,那么其他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


做一个学习型的智慧父母, 你美好的样子,才能让孩子投射出美好的影子。


2、勿把孩子当“人质”


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指出: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勿把孩子当人质,尊重孩子独有的个性,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他们的生活。


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传递过来的爱意,也才能令每一个孩子闪闪发光。


3、父母无惧,孩子无畏


每一个孩子都是敏感的接收器,家长开心,孩子开心;家长自信,孩子也自信。可若家长恐惧,孩子也一样恐惧。


恐惧的家长只会一味往孩子头脑里塞知识,而无惧的家长则往孩子心中充实自信和勇气。


做一个无惧的家长,才能做到真正的接纳,接纳现在的自己,接纳现在的孩子,以及接纳孩子未来的模样。


真正的智慧是空盈的状态,一个无畏的孩子,才拥有行走世界的底气。


有人说:

“预测到事情将要发生的时候, 我们总是会害怕它的到来, 但是等它真的发生了, 一切又都变得波澜不惊了。”


养育孩子,亦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


真正的教育不是改造、不是掌控,而是成全。


放过孩子,放过自己,你会发现,原来一切依然都在轨道上有序行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安安_vqm

    放任不管么?孩子怎么开心怎么来么?吃喝玩乐最开心这样就好了??

  • 凌晨风华

    你自己都说了“小心呵护”,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父母什么样,子女就会有样学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