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标题党横行的时代,假新闻问题如何解决?

10月26标题党横行的时代,假新闻问题如何解决?

00:00
06:10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2020年10月28号,也就是这周三,我将在青岛为大家带来第四届前哨大会。但是要闻评论不能中断,这周我就跟大家聊一聊身边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困扰,和这些困扰背后可能酝酿着的巨大的机遇。


今天的话题是关于信息信用的。最近因为的原因,关于拜登儿子黑历史的事件在国内朋友圈刷了屏。如果你相信了这个新闻,那我要提醒你去发现一个小疑问,那就是在提倡舆论自由的美国,对于各大社交媒体直接删除了这条新闻并没有太多反对的声音。美国人那么敏感的,应该会有大面积的抗议和反对声才对啊。


如果你稍微挖掘一下来源,会发现这条新闻的源头是纽约邮报。既不是信誉卓著的华盛顿邮报,也不是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纽约邮报在美国的信用是非常低的,只是一个八卦类的小报纸。主流报纸没有发现任何关于拜登黑历史的真凭实据,甚至后来纽约时报还专门写了一篇分析文章,证明是这件事查无实据。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怎么传播的原因。

我们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来,尤其是现在的社交平台上,获取新闻的来源基本都是朋友之间转发的信息,经常会假新闻横行,让大家真假难辨。


甚至有时候未必全是假的,但是会刻意误导,会通过一些煽动性的语言,利用你的情绪来做传播。在国外有一个专门的词叫Disinformation,专门是指这类你没有办法去分辨真假的新闻,它会对你形成很强的错误引导,利用情绪在社交网络当中传播。


丨接收者的信息素养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接收者的信息素养的问题。社交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信息过载”,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多,而且大量的内容并不来自于权威的刊物,如果你看什么都相信的话,那就很容易受骗上当了。尤其是在那些没有受过专门的信息素养训练的人群中,特别常见。


在国外,很多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信息素养了,要去识别信息的来源是什么地方,还要学会识别信息源公正性的问题。比如小朋友看动画片,老师就会引导他:动画片是谁拍的?制作方的目的是什么?小朋友就会明白:如果是孩之宝拍的,其实是为了卖玩具,看动画片是免费的,但是它会利用动画片里的情节引导你去买玩具。如果是迪士尼排的,因为本来就是需要用户付费订阅的内容制作公司,所以迪士尼会把内容制作的很精美,内容情节里没有引导你购买玩具的动机。


美国的小学一年级就会教小朋友区分什么叫事实,什么叫观点。一篇新闻里面,哪部分是事实,哪部分是观点,都会训练小朋友做严格的区分,从小培养信息素养,长大了再接触社交网络的时候就相对比较谨慎。


但是即使是这样,在国外也假新闻横行,说明什么呢?说明即使有信息素养也不解决问题,因为假新闻太会利用我们的情绪了。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传播者的信息茧房。


丨传播者的茧房与情绪共鸣


大部分假新闻其实来源于自己的朋友圈,朋友都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兴趣,很容易形成情绪共鸣,从而把自己封闭在了一个“信息茧房”里面,看似看了很多新闻,其实是变成了一小群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关于的新闻极端化的原因,因为支持特朗普的人看到的都是特朗普多么伟大,支持拜登的人看到的却是特朗普多么糟糕。两边的人因为共同的群体,看到的消息会不断强化,进一步让自己极端化的观点坚定不移,却看不到外面的真实世界。


这就是现在社交网络传播的一个特点,通过朋友圈的传播,尤其是带有情绪的消息特别容易得到周围朋友们的认同,所以就造成了假新闻。这就是为什么信息素养经常会失效,因为情绪一旦起来的时候,我们冷静客观的分析能力就会被削弱。


丨提供者的造假动机


第三个问题更严重,那就要追溯到假新闻的来源:新闻的提供者。进入信息时代的时候,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来源。本来这是个好事,因为人人都可以参与传播,比如说你身边发生了什么事,你就可以拿起手机成为现场的报道者。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没有那么多的新闻来源,要从别处去找素材来生成自己的内容,这样的自媒体往往有很强的动机去抓人的眼球。抓人眼球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我们熟知的标题党,目的就是把一个内容说得特别的情绪化,它就容易传播。


这也和整个社会的信息过载有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专注的时间都很有限,这种时候只有特别吸引眼球的标题才能吸引你,要不然的话信息转眼就会被淹没。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出现越来越多没有信用的自媒体。因为它成为一家媒体的成本非常低,又想持续的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对信用的在意程度也非常低,因此会用源源不断的制造假新闻的方法去吸引你。


所以,假新闻的问题不是简单问题,接受者、传播者和提供者这三方面,都对造成假新闻负有一定的责任。



丨未来怎么办?


未来有什么解吗?从接受者本身来看,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仍然是有必要的,但是没有办法完全解决问题。我认为一个更有可能的解决办法还是要靠科技,未来可能会诞生一个有信用的社会化信息提供平台,这也可能是未来蕴藏着的巨大机遇。


现在已经出现的解决办法,就是社交网站的建设者维护秩序,如果发现是假新闻会删贴,信息来源不明会做标注。不过我认为更本质的解决方法是传播的时候自带信用标签,类似于淘宝,买卖的双方都要有自己的信用标识,当信息从生成到传播再到接收的整个过程都有行为信用的跟踪,并做了详细的标记,还能进行信用评分,这样就对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了约束,信息源的有效性才会建立。


解铃还须系铃人,假新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它的最终解也还是要靠科技。我相信在未来,一定会出现这种带有信息信用的社会化信息传播平台,它会建立规则、让信息传播的各方参与者们认同规则、遵守规则、共同参与信息信用的共建,可以说,就是信息传播领域的淘宝。因为人们对信息的广泛需求,这个生态型的平台很有可能是下一个巨无霸,成为下一个谷歌Facebook,下一个阿里腾讯。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更多产业深度分析和底层思考逻辑,会在“前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全球风口”,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胡全鹏美高隔音影音用

    晓书童

  • 牛牛开

    你就吹吧!如果mg这么能判断,疫情会是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