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来精讲《坛经》。
作为直接来讲《坛经》的先期准备,咱们在前面几讲当中,一直在讲和禅有关的问题。佛教的所有的修行可以被称为三学。哪三学呢?就是咱们非常非常熟悉的戒、定、慧。特别是在小乘佛教当中,戒、定、慧是经常被标举出来的,而大乘佛教又把三学给拓展了,拓展成了六度。
六度咱们非常熟悉了,前面讲过很多次,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家看,无论是在三学当中,还是在六度当中,禅定都有一席之地,而且处于的位置都非常重要,都是在般若之前。般若,就是智慧。都是在得到智慧之前的这个位置上放着禅定,也就是说禅定是通向智慧的法门,我们不妨这么理解。
东汉末年,安世高等一批僧人,把佛教的小乘经典翻译进来。同时也把小乘禅法给带了进来。而支娄迦谶等一批僧人也开始把佛教大乘经典翻译过来,相应的,大乘的禅法也随之传进了中土。
在印度,当然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要晚不少,但是在中国,因为佛教是从外边传进来的,而传进来之前,佛教在印度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所以大、小乘佛教传进中国的时间,实际上差不多是同时的。而在这样一些译经大德或者高僧的影响下,佛教的译学,也就是佛教的学说就分成了两支,一支叫禅数学,禅就是我们前面一直在讲的禅定,数是指什么?数字的数。原来的意思是指法数,也就是印度在讲法的时候,在讲某个学说的时候,经常会用数字来概括这种学说。
咱们熟悉的比如四圣谛、八苦、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等等,你看他都是用数字来概括的。这个就叫法数。那么这个数,后来就被引申成学说或者教义,那么这一路就叫禅数学。从这个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它提倡,一方面要有禅定这种实践,要有对思维能力和注意力的这种训练;另外一方面,你又要去探讨,去研习教义、学说。这个在普通的士大夫和一些学僧(讲求佛教译学的僧人)当中广受欢迎。
而另外一支,就是非常非常有名的般若学。般若学后来又跟魏晋玄学结合,因为般若学讲智慧、讲空,和魏晋玄学的口味非常的接近。那么,这一支就受到了一些名门望族、世家大族的青睐。
这两支都包括了各自的禅学,或者说各自的禅法。
我们分头来看,先来看一看小乘禅数学。安世高是早期的一位译经大德,他是禅数学的开创者,他翻译了专门讲禅法的《安般守意经》和《大、小十二门经》,这两部经很重要,《安般守意经》是介绍安般禅的。安般,前面我们也讲过这个名词了梵文叫***,呼吸,也就是呼出去的气。***是入吸,也就是吸进来的气。安般的意思就是呼吸守意,梵文叫***,就是你能够守住自己的心念,守住自己的意念。而《大、小十二门经》是介绍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大家看,加起来三四一十二,称为十二门,也就是十二个门类,或者十二个法门。
安世高,他是到中土来传播、来翻译,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和禅法的第一位外国僧人,他姓安,据说是安息国的太子,本名是清,清静无为的清,他让位给了自己的叔叔,发心出家。在东汉建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47年到达洛阳,这个时间非常早,是最早来中国的那一批僧人之一,他的译经活动大概在公元的168年到171年之间停止,安世高曾经游历过今天的江西,浙江那一带,在华时间大概30年,翻译的经典35种,41卷,根据记载,当然不是完全都保存下来的,只可惜的是安世高,他晚年的行踪不详,但他是一位非常非常重要的早期佛经的翻译者,他翻译的这两部佛经,就是早期我们讲小乘禅数学的代表。
我们先来看一看,所谓的十二门禅,这也就是《大、小十二门经》里边讲的。这个禅分为等、空、禅三个类,每一类各有四种,所以我们讲十二门。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它非常完备的包括了禅定的全部内容。
非常有名的一位僧人,释道安。他太有名了,就是他规定了所有的出家人,当然是指中国的中土的,都以释迦牟尼的释为姓,就是他规定的,他叫释道安。这个人是公元314年到385年的一位僧人,他为十二门经写过一个序,他讲,所谓的十二门禅,就是“禅也,等也,空也。”
它是派什么用的呢?“用疗三毒,绸缪重病。”是来对治三毒的,哪三毒?贪、嗔、痴,大家都很了解。它的功用就是这个。那么,禅,前面我们讲过,分为四禅,也就是四静虑。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而什么叫“等”呢?等,也被称为,在这里讲的等,实际上一般是指——通过禅定的这种训练,逐渐的让自己生发出一种仁爱、宽容的观念,用这么一种观念来对治、来治疗嗔恚、嗔怒。特别是它有一个专门对治的一种病,对治嗔怒。
而另外一种说法,它是和这种忍辱,这种苦行相对应的。这个等,四等。等也分为四种,一般就把它概括为慈、悲、喜、舍,现在我们讲的非常多的,慈,就是仁爱,你要让众生快乐;悲,是指悲悯,要发心让众生脱离苦难;喜,是你看到众生脱离了苦难以后,你会感受到喜悦;舍,是指对众生要平等,要一视同仁。这个是等。
空,也分四种,所谓四空,这四空就是四无色定。也就是说:第一,空无边处定;第二,识无边处定;第三,无所有处定;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禅定,也所谓四空,它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熄灭一切思想感受,处于一种非有非无的状态当中,这个就是所谓的十二门禅。
而安世高传进来的安般禅,影响实际上更为深远。从东汉传进来,一直到今天,实际上安般禅一直在中国传播,它在宗教界被用于修行、修持,而在民间世俗界,慢慢和气功养生结合在一起。另外一位有名的僧人叫康僧会,把它总结为四禅、六事。这个咱们不展开了,因为这个就太复杂了,咱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从小乘禅数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明确的观察到,禅定的含义和主要内容。从东汉传进中国以来,后来其实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康僧会有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说什么?“情溢意散,念万不识一矣。”如果你注意力不集中,你没有禅定的功夫,你这种思绪、情绪非常的散乱,你念万不识一,你虽然接触到了或者知道了一万,但是你真正认识到的可能还没有一。他打了一个比喻,“犹若于市,驰心放听,广采众音,退宴存思,不识一夫之言。”如果你没有禅定,没有这个功夫,注意力集中不了,你就好比在市场上随心所欲的放耳去听,什么声音都听到了,但是你回家去仔细一想,其实你根本连一个人的声音都没听清楚。
“心逸意散,浊翳其聪也。”因为你心放逸了,你的意念散乱了,所以你的聪,聪明的聪,这种智慧,这种了知能力就被遮蔽了。“若自闲处,心思寂寞,志无邪欲,侧耳靖听,万句不失,片言斯著,心靖意清之所由也。”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呆着,你心情非常的宁静,思绪安定,你的意志不散乱,侧耳倾听,那所有的话你都能听到,哪怕是片言只语,也会留在你的心里。为什么?心静意清。因为你的心安宁,你的意念、你的思绪纯净,这是康僧会说的一段话。
那么安世高和康僧会一个姓安,一个姓康,他们都来自于昭武九姓,也就是今天中亚锡尔河、阿姆河这一带的所谓的河中地区,这个地区非常重要,这地区分布着很多小的国家,其中比较大的几个,比较主要的几个,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这个地区和中国早期的佛教关系非常密切,而安世高和康僧会这两位对小乘禅数学的传入发生过重大作用的僧人,就是来自于这个地区的。
好,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到这里,咱们下一讲再见。感谢您的垂听。
说的就是我,心散
六度不止是大乘,小乘阿含里也说过六度
禅定是通向智慧的法门。
咋回事啊,心经还没讲完啊,怎么就开始讲坛经??管理员同志,赶快看看吧,上传心经。。。
情溢意散,念万不识一矣。犹若于市驰心放听,广采众音,退宴存思,不识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浊翳其聪也。若自闲处,心思寂寞,志无邪欲,侧耳靖听,万句不失,片言斯着:心靖意清之所由也
禅学在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心静意清
安世高晚年行踪不详,是因为他还命债去了,他两次来中国偿还欠下的命债。
一只勤劳的树懒 回复 @竟觉: 还有这个故事,博闻广记呀
是不是发错了?心经还没讲完呢
禅→_→禅学→_→禅法♥学佛修行的基本结构性调整,之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