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2 | 记录一个时代的风云传奇 | 朱雅特

《战国策》2 | 记录一个时代的风云传奇 | 朱雅特

00:00
15:23

你好,喜马拉雅的朋友,我是大语文的老师朱雅特。


今天我们继续翻开《战国策》,一起领略那个时代的风云传奇。


你或许还记得张仪厚着脸皮赖账,却轻易得逞的狡猾,也或许对苏秦家人的势利嘴脸,仍然历历在目。的确,当口才、智慧和格局这三种东西,成为了诸侯国间最畅销的商品,当财富、地位成为衡量一个人牛不牛的重要标准,当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只注重结果,从不问过程的时候,那么,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儒家一直强调的仁义那一套就不好使了,变成了非主流;而这个时候,只有谋略才是生存之道,毫无悬念地成了主流。


可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越是优秀的作品,它的思想,它的内涵也会更丰富,自然啊,也就有更多解读的可能性。作为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战国策》也不例外。


我们必须得承认,这部书里大部分表达的思想,跟儒家思想是相悖的,那么,我们是否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战国策》和儒家学说,是完全水火不容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尽管在《战国策》中,不论是个人之间,还是国家之间,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撕破脸的事情不在少数。但是在整部书中,我们看到了,它非常肯定“重视权谋”这种风气,但是对真正的仁义之举也是赞同的。


例如晋国的卿大夫知伯,因为生前得罪了赵襄子,死后他的头盖骨就被赵襄子做成了装酒的器皿,也就是现在的酒壶或者酒杯。知伯的门客豫让为了给他报仇,决定乔装打扮去刺杀赵襄子。但是他这个乔装打扮,并不像我们平常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简单,穿个黑色的夜行衣,带个黑色的面罩就好了,而是彻底的改头换面。为了不让人认出来,他做了很大的牺牲——先是全身涂满漆,让身上长出很多恐怖的癞疮,又剃光了自己的胡须和眉毛,还吞咽那种烧的通红的木炭,来伤害嗓子,改变了声音。


有人劝他,你可以先假意归顺赵襄子呀,等到取得了他的信任之后,再去刺杀他多容易,何必要这样伤害自己呢?但豫让却认为,如果这样做就是违背了君臣的大义。虽然最终他的刺杀没有成功,但是他对主君的忠诚,对朋友的仁义却是很打动人,也感动了无数的忠义之士。这个就是儒家学说倡导的君臣之道和仁义之风,是不谋而合的。


除此之外,《战国策》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体现对君臣礼法的重视。比如,在当时,诸侯如果去讨伐周天子,天下人都会骂他,因为他不重视君臣关系;再比如,有个成语叫一言九鼎,形容说话有分量,说了就不反悔。这个九鼎是什么呢?它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就是象征着中央权力的九鼎,各诸侯国都想得到它,得到它意味着什么?不只是权力,还有身份,还有对礼制的重视,这些都是儒学“以礼治国”思想的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说,虽然书中的很多思想是不符合儒学的标准,但我们不能否认,《战国策》受到了儒家学派很深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并不是凭空来的,而是跟它的编订者有很大关系。


你或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不是作者而是编订者呢?这是因为,《战国策》的原著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在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负责整理皇宫内的藏书,他发现一些书籍内容很乱,又不完整,于是就按照国别和事件发生的顺序,给它们重新排序、梳理,又进行了补充、核对,最终啊,汇编成了这部总共三十三篇的国别体著作。因为这套书中记录的,绝大部分是战国时期的人物和思想主张,所以刘向就给它起了《战国策》的名字。


遗憾的是,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在后来流传的过程中,很多内容都已经丢失了,一直到北宋,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收集了不少资料,重新补足了不少内容,这才成了我们今日所读的《战国策》。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任何一部历史著作,可以完整地流传至今,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可能凝聚了各个朝代文学家们的共同心血。因此,不仅是《战国策》,我们在阅读任何一部古代著作的时候,都可以学着去留意它的成书过程,不但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的风采和辛苦付出,了解到文学传承的不易;对作品本身来说,我们也会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


好,既然《战国策》并没有作者,那么我们就从编订者刘向入手,来解答前面的疑惑,那就是,“为什么在《战国策》中会看到儒学影响”这个问题。


刘向是谁呢?你对他可能有些陌生,因为他既不是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那样,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也不是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是留名青史的帝王将相,但是啊,说起对于各类文学著作的收集、编订和整理的贡献,刘向的地位,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虽然他并不是这些书籍的作者,但是你可不要小瞧他,如果不是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主持编订了皇宫中各种散乱书籍,很多现在被视为经典的古籍,可能早就已经流失了,我们自然也就无法一饱眼福了。


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记载了很多神话传说的《山海经》,就是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整理的,因为他们才流传至今。而我们更熟悉的,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屈原的《楚辞》,也是由刘向在前人的作品基础上,汇编成集,而得以保留下来的。


所以说,对于一部古代著作,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他被创作出来是最基本的,但是,后续的编订、整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毫不夸张的讲,优秀的编订者,就相当于这些名著的“再生父母”,为它们“还魂续命”,让它们再次大放光彩。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经过梳理和编订后的作品,它的内容会不会有较大的改变呢?当然会有改变。因为对于著作本身来说,编订者不仅可以让它更好地流传下去,而且,在整理、校对的过程中,编者也会压抑不住自己旺盛的创作欲,不但会补充一些已经散落的内容,而且也会有意识的,在作品中把自己的态度、立场和文学思想也融进去。


例如,刚刚提到的《楚辞》,就不仅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刘向还夹带了私货,把自己写的《九叹》也收录了进去。并且,后世很多学者都认为,刘向整理重要典籍的时候,都自成系统,而不是按照原有的逻辑,他编订的篇次、篇数甚至是书名,都和原著有很大的差别。

当时几乎所有的图书,在重新整理成册的过程中,都是经过了刘向这些人的理解和改造,自然也就免不了要贴上他们这些个人和时代的标签。《战国策》就是如此。


之前提到,汉武帝为了促成思想的大一统,推崇儒学,儒家思想的地位由此达到了顶峰。刘向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自然也是儒学坚定的拥护者。例如他的作品《新序》,你可能没有听说过。但著名的成语典故《叶公好龙》,就出自这本书。


春秋时期,有一个自称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他在房梁啊,桌椅床头啊,甚至是衣服上都雕刻或者绣上各种各样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听说了这件事情,想不到自己还有这样热情的粉丝,很是感动,就特地下凡一趟来看望叶公。谁曾想,这个叶公一看到真龙,吓得那是三魂丢了七魄,连忙一溜烟儿跑得没影了。这个故事相信你一定非常熟悉,它就是刘向创作的。


总的来说,尽管《新序》是一部历史故事的整理汇编,但不论是它的材料选取,还是对人物的褒贬,都暗含了刘向本人的儒学理念。比方说,仁政的治国主张、忠义诚信的处世之道,等等。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季札挂剑”的故事。


这个“季札挂剑”就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要去西边访问晋国,在访问途中,他佩戴着宝剑看望了徐国的国君。徐国国君仔细地摸着他的宝剑,反复观赏,虽然不好意思开口要,但他的表现就明摆着告诉季札:我想要。


这些季札全都看在眼里,君子有成人之美,他也很想把宝剑给徐国这个国君,可是他还出使别国的任务没完成,不能刚出门就献了宝剑。我们要知道,在这个古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剑不是谁都能带的,因为冶炼技术不成熟,铸剑技术相当难,所以只有贵族才能佩戴得起剑,而剑就是身份的象征,甚至像第二生命。所以季札刚出国办事儿,还不能把“身份”给丢了,所以他就不能献剑。


因此,季札就没开口,而是先去了晋国,打算回程的时候再献。


但是不幸的是,等到他返回徐国的时候,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他非常悲伤,想要把宝剑献给继任的国君。有人就来劝阻他,宝剑这么珍贵,你怎么能轻易当作赠品,送给他国国君呢?季札解释说:之前看到徐国国君很喜欢我的宝剑,当时就已经在心中许诺,要把宝剑送给他了,如今即使他死了,如果我因为爱惜宝剑,而不愿意送,这就是违背自己的良心了,这个不是君子干的事情。


让季札没想到的是,徐国继任的国君也是一位难得的君子,他并没有贪图宝剑的华美,拒绝了季札。而季札也没有因此把宝剑留下来,而是把它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这一守信的仁义之举,也成为了千古美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向在创作《新序》时,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甚至他在汇编的时候描写的那个语境,都有他的儒学态度,因为他一旦有了取舍,就能看出他的态度和主张了。


《新序》是这样,《战国策》自然也不例外。书中对部分儒家思想的保留,我们也恰好能看出,刘向在编订的过程中对史料的取舍和修整情况。


刘向会表现出来这种现象,跟西汉独尊儒术,也就是儒学一家独大有很大关系。他受“仁义礼智信”的熏陶和教育几十年,时代影响他,自然而然,他就影响自己编纂的作品。但比起《新序》,《战国策》的特殊之处在于,刘向面对的,是礼崩乐坏的、儒学没落的战国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由于这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本来就与他崇尚的儒家学说有很大的差别,也就是大家的世界观不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战国策》时,会发现它里面传达的各种思想是互相冲突的,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不过,作为古籍的编订者,刘向在作品中穿插一些自己的想法也是合情合理的;难得的是,在整理校订的过程中,他可以放下自己一直坚持的观念,去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史料,充分还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让我们今天的每一位读者,能一睹当时谋士的傲人风采,这份精神和责任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他才被称为史学家,而不是就是个普通的编书匠。


站在我们的立场来看,作为读者,首先要明白,很多作品的思想内涵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往往有着多重的可能性,我们就不能用单一眼光去解读它。《战国策》的成书过程复杂,是多方面思想融合的结果,我们既要看作品本身,也要了解作者,才能真正地读懂它。


好,到这里就介绍完《战国策》的作者和成书的背景。在下一讲,我们要开始真正走入这部作品,我将成为,为你打开2000年前那个浩瀚时代大门的使者。


我是朱雅特,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wefxfr5c65kd2wkblozu

    听不够!讲的大好了

  • 流浪的鱼_3i

    喜欢窦神

  • 郝一点H

    点赞的是豆神爸爸

  • 宋熠童

    就是脑子🧠过期了,送死,

  • 果果不爱吃水果

    nice

  • 1599637mjdh

  • 北航的将进酒

    太棒了吧!

  • 听友306589399

    太好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