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红学原点阅读.红楼梦诗词赏析第八十一期~贾探春賈惜春 灯谜

四川红学原点阅读.红楼梦诗词赏析第八十一期~贾探春賈惜春 灯谜

00:00
09:14
贾探春、賈惜春 灯谜
賈探春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筝
探春的命运是远嫁,这里以断线风筝暗示探春远嫁不归。在第五回她的图册判词中说到:“清明涕tì送江边望”,点出“清明”,以及第七十回放风筝的描写,都有明显的暗示。本回她的这个风筝迷 也不例外,隐喻她在清明节前后远嫁海外。庚辰本在谜下有双行夹批曰:“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这就把其谶语意味说得很明白了,“状点”即“点缀”,又隐喻新娘的梳妆打扮。“游丝”指放风筝的线。续书中把她的出嫁置于落叶纷纷的秋天,显然没有注意到诗中的暗示。庶出的探春凭着才干和王夫人等人的器重,在贾府中一度当上了发号施令的女管家,这就和风筝凭着东风吹送云端一样。但一旦风筝断线,这位才干精明的三小姐就再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维持她原先的权力地位,而曾经抬举她的“东风”也就不得不把她远远地送走。可惜我们已无法确切地知道 断线的比喻具体的含义是什么。从脂评“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的话来看,她的出嫁还在贾府事败之前。这样,她的离乡远走,在遭遇不幸的众姊妹中,还算是结局比较好的。

贾惜春灯谜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佛前海灯
惜春这个灯谜 在梦稿本、程高本、甲辰本和程甲本等几个版本中 都没有这首灯谜,戚序本上 狄葆贤 曾作眉批说:“惜春一谜是书中要旨,今本删去,谬极。”
后人根据庚辰、戚序等版本猜测谜底为“佛前海灯”。
贾惜春的结局是出家为尼,所以这个灯谜也是谶语,色相是佛教的概念,指 表现于外而可见的相貌。
第二句所说:“不听菱歌听佛经”,菱歌指爱情歌曲,古乐府诗中有不少采莲曲,多是情歌,这当然是喻指惜春后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
第三句也是双关 佛前灯与惜春为尼两个层面,一方面指灯在庄严寂静的佛殿里,另一方面 为尼姑也就斩断了荣华富贵,而要缁衣乞食。第四句的“大光明”也是指灯的火焰,又比喻 入佛门后的精神解脱。性也是佛家术语,认为人自身中存在着永恒的性,但需要修炼 觉悟后才能见性。见《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海灯看似暗淡无光,内中自有光焰在。大光明,又指佛。第二十五回中写贾母为 宝玉捐香油事,马道婆说的 “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萨,专管照耀阴暗祟”,“这海灯便是菩萨现身法像,昼夜不敢息的”。
在这首谜诗中,作者虽然借用了一些佛教语,如“色相”、“性”等等,但其用意,显然并不在于劝人信佛,也不过是预示惜春的归宿而已。从她 同样被归于“薄命司”之列,并在判词中说她“可怜”来看,“性中自有大光明”之说,至多也只是拟写惜春将来前途绝望时 自身的念头。难怪脂砚斋 在读此谜时,联想到曹雪芹后半部原稿中 所写的 惜春的结局,禁不住叹息道:“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她最终的结果是出家为尼,并不像续书中所写的 进了妙玉曾经居住过的物质生活优裕的栊翠庵,而是在尘世间十分清苦的尼庵中度日,从这条脂批“缁衣乞食”四字中,得到了证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21723579

    探春是四春中最有才华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