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五零、六零后的老人那么坚强(之一)

为什么五零、六零后的老人那么坚强(之一)

00:00
06:36

我的小学同学拉了一个群,我在其中。


那是一个让我很感慨的一群人,这个群里有学习优异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有上海三、四十年代资本家的后代,有智商很高的同学,有艺术细胞满满的舞蹈、音乐、钢琴人才。记得有一次写作文,我的理想,很多学生都写下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当科学家。


但是,因为文革的原因,他们在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动员下放到安徽望江地区,那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贫穷地区。在那里一呆就是八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挥霍在那个贫穷地区了。


他们没有一个跨进大学校门,大多数是一群从街道工厂、菜市场、食品店退休的工人,这些本该是精英的人才现在都是一名拿着上海最低工资的退休工人,我觉得命运对他们太不公平。


但是,每次聚会,我感到他们阳光灿烂样子,他们自己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过得很乐惠(上海人形容日子过得舒适)。也许他们保养得好,我的小学同学至今没有一个人辞世。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活着。


我现在又面对一群所谓的80、90、00后的孩子,他们物质生活很丰富。每个孩子都有很多人生的选择。但是,这几年来00后、90后学生的焦虑症、抑郁症,乃至自杀率的不断提升的数字,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很沉重。但是,却感到很无奈,无助。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仅仅是学习压力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现在的大学录取率(包括专科等)已经达到了80%左右,比起五零后、六零后的那个年代的高考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优越的太多太多了。


有记者采访问我这个问题,我做了如下回答:


这种现象的产生最关键的是社会问题。


五零、六零后的我们每家都是兄弟姐妹三个到五六个甚至更多。这些兄弟姐妹有强势的,有弱势的,有争吵,甚至打架,有些孩子选择妥协,有些孩子选择坚持。这相当于一个部落,有首领,有随从,相当于社会上的一个企业。等于这些孩子早早就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演练。所以当他们走进社会以后,不会感到迷茫,他们会很快适应社会对他们的公平或者不公平。


五零六零后的孩子没有物质上的优越条件,爸爸妈妈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物质需求,能吃饱饭,穿暖衣服就可以了。他们小时候就没有被过多关注过。如同冰心老师写的——像野草一样长大。他们在集体中长大,他们不孤独,不怪癖,所以离开家庭,走出来,他们没有不适应感觉。


我们这群五零后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背上行囊上山下乡,北上广的孩子都被下放到远离几千公里的北大荒、西双版纳、陕西、贵州那些贫穷的地区。


我们现在很难想象一群十六七的孩子,从北、上、广下放到远离家乡几千里之外的零下三十度的冰天雪地的北大荒,连当地人都吃不饱肚子的安徽,山西、陕西的贫困地区,渺无人烟的内蒙古大草原……等。他们是怎么熬过了人生最珍贵的八年、十年的青春期。


这群孩子十六七岁下乡,二十五六岁回来,已经过了读书最好的时光,他们大多数只能到街道工厂,或者父母退休顶替上班。命运对他们如此不公。但是,在我所了解的同学之中,没有一个人得了抑郁症,没有一个因为生活艰难而自杀。他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些困难在电视剧《血色浪漫》中都得到了展示,虽然没有外出要饭那些情节,但是,吃不饱饭,每天和农民一样下地干活,干的累病了的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有。


他们凭着什么能坚持下来?凭着坚强的意志力。而这些意志力不是在下乡的那一天、几天……形成的,是父母从小就给了他们过艰辛生活的演练,集体生活的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相互妥协的演练,是他们从小就具备了这种基因。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从城市来到乡下的生活落差,他们能坦然面对。这一切都是当时的多子女家庭、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带来的结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莫mofang

    谢谢张老师的讲解,很有道理,我们孩子也在求实分校,最开始也是有点不适应回来很高兴,去的时候有点沮丧,孩子性格还可以,一个多月就差不多适应了,每周回来基本不聊学习,一路车上讲讲这十来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和感受,我很欣慰孩子能给我说说说笑笑讲讲心里话,唯独就是孩子特别喜欢游戏,回家进门就得拿手机,一天规定一个小时,但是做不到,时不时都会去拿,自控能力比较差,我就时不时引导他跟我一起做饭做点别的事情,但是也是心不在焉,有时候控制不住就会说他几句,......完了也不让说他,说他就生气了,所以也挺苦恼

  • 砚晨

    60后已经是老人了吗~

  • 包子爱素素

    家长的一言一行决定着孩子前进的道路,家长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作为家长的知识储备,父母学习应该像专业课学习那样,不断学习来陪伴孩子一块成长,孩子在不断长大,家长也应该不断成熟,否则就落后于孩子了。很多时候孩子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倒是一件好事,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太多,不要事事满足孩子,很多时候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有时候经历困难倒让人的心理更坚强

  • 么箫声

    几天来有空就会聆听张老师的大爱无私分享,真实的案例,真实的故事,实实在在的语言,特别落地儿,给听众带来很多思考和感悟!感谢张老师!🌹❤️👍

  • 小女人大女人自由者

    望江我的家乡呀

  • 听友263004158

    老师您好!我孩子是留守儿童,我发现了她们的好多问题,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