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吴晓波: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商业案例?

【发刊词】吴晓波: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商业案例?

00:00
09:00

点击上方按钮,免费订阅,立即收听100期+吴晓波解读课程


研究中国企业史30年,我用故事的方式把心得讲给你听。大家好,我是吴晓波,今天我们开讲《中国商业经典案例100讲》。


很多同学都读过我的两本《大败局》——描写了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企业史上最著名的19个失败案例。


不过这一次,我们将从理论的角度对失败案例进行梳理,从周期、战略、营销、资本和政商关系五个知识模块来为大家一一解读。

 

在这个课程中,我又增加了一百多个新的案例,绝大部分都是新近发生的企业成败案例,这样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更有切身的感受了。


我长期做企业史研究和公司案例研究,这是我的两个学术方向。

 

在案例研究中,大多数人研究的是成功的案例。

 

我2004年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访问学者,那时候福特基金会要我去做一个中国民营企业的调研,当时还不叫民营企业,而是乡镇企业(2003年、2004年)。


商学院派了一个中国籍助理给我,他叫王勇,是帮商学院做案例写作的,现在还在商学院。我请他帮忙去找哈佛商学院里有关失败的案例,不管是中国的、美国的,乃至全世界失败的案例。他去库里看了一下,第二天跑来跟我说:很少有研究失败的,研究的都是关于成功的一些案例。

 

所以,在案例研究中,很少有人从失败的角度去研究企业。

 

其实那时候我已经写完《大败局Ⅰ》了,我出版《大败局Ⅰ》是在2000年1月,一晃已经二十年。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在1998年,那时候中国正在上映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电影票房很高,但也是在1998年,发生了东亚金融危机。

 

从1978年开始,中国有了个体工商户,又称乡镇企业,后来叫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第一次出现大规模倒闭的景象是在1998年,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南德集团倒掉了、中国最大的百货公司郑州亚细亚倒掉了、做保健品的三株口服液倒掉了、中国第二大高科技公司珠海巨人集团倒掉了……当时倒了一堆公司。


因为宏观经济有一个长期的外向型发展突然发生了紧缩,香港出现了一次货币战争,内地则出现了信贷紧缩,然后大规模的媒体报道造成老百姓觉得天要变了,发生大事了,不敢消费了。


所以,信贷一紧缩、国际形势一萎缩、需求一降低,那些在高速扩张的公司要么发生了资金断链的问题,要么发生了渠道的问题,就开始大规模崩塌。

 

我1990年参加工作,那时候已经工作八年了,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作《中国企业界的泰坦尼克号现象》,讲述二十年来第一次发生民营企业倒闭的事情。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上海有一张报纸叫作《报刊文摘》,发行量很大,有几百万份,它用了大半版刊发那篇文章,很多报纸都转载了。 


后来出版社找到我,说:“吴先生,这篇文章很火,你能不能把你写的这些东西弄成一本书?”于是我花了两年时间去做。

 

有些公司我很熟,有些公司我不熟,就一家一家去做调研。有些创始人会接待我,有些不接待我,就只能找到跟他最近的人,比如公司的副总裁、曾经报道过他的记者、当地的一些政府官员,找他们做这个调研。

 

我花了将近两年时间,直到2000年出版了这本《大败局Ⅰ》,我被称为财经作家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这本书出版之后发行量很大,媒体就采访我:“你是谁呢?”因为这不算是新闻记者的作品,也不是报告文学,完全是个非虚构的财经写作,所以就叫我财经作家。


 为什么看二十年前的失败案例?


《大败局Ⅰ》这本书已经二十年了,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的财经类、管理类里书籍里还排在前十位,甚至三五位,这是我挺骄傲的一件事情。二十年前的中国作者比如余华、路遥,他们的虚构类书籍还在排行榜里,也有经典的,但在非虚构类的或者财经类里,二十年到今天还在排行榜前十的几乎就没有了。


这本书现在每年还能给我带来四十多万的版税,每年还能卖出十多万册。现在买书的应该都是年轻人,有些可能是创业者,我认为很大一部分是学管理、学经济的大学生。


为什么他们还要去看二十年前这些前辈失败的案例?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失败跟常识相关,成功难以复制


商业并不是一件特别深奥的事情,相当于我做的东西卖给你,然后我能够持续地做东西,你持续地买我东西,那我就有钱赚了,你的生活或者工作会有部分得到改变——大概是这样的供需。


在很多公司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失败部分都是跟一些常识或者一些人性所违背的东西有关,而这个东西是亘古不变的,是很长期的一件事情。


比如我们要讲诚信、不能欺骗人;比如我们要保证家里有点余粮;比如产品不能有质量性的错误;比如每一次交易中能够尽可能地赚更多的钱,同时也觉得挺高兴的……


二十年前的很多失败在今天来看,我们仍然能够学习,但是二十年前所获得的成功的东西,在今天可能已经陈旧了,所以说成功很难被复制。


如果今天让马云老师回到1999年,重新跑一遍阿里巴巴,不一定跑得回来。你现在把马云老师的路重新走一遍,也走不通。但是这个过程中他犯过的很多失败、很多错误,可能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第二,失败对所有经商者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我碰到很多年轻人说:吴老师,我要创业,你给我什么忠告? 

 

我给他第一个忠告是:你是要“死”的。你能赚多少钱,我不知道,但你一定会“死”的。因为100个人冲出去,98个、97个会挂掉。不挂掉的,五年后又会挂掉一批,十年后又会挂掉一批,二十年后又会挂掉一批。


失败是个大概率事件,所以大家会对《大败局Ⅰ》这本书感兴趣,而问题是——中国是现今全世界创业最热烈的国家,每天有1万家企业创业,一年新增的创业企业360万家,其中97%在18个月里就死掉了。


所以,中国是一个创业最多的国家,但又是创业失败率非常高的国家。


从公司的存续时间来看,跟美国、日本比,公司存活最长的是日本,他们有一些制度安排,比如终身雇佣制,比如日本对产品精细化的偏执追求,这种岛国精神和商业文明使公司相对来讲比较保守。所以,日本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存续时间可以达到将近23个月,而美国是17个月,中国只有7个月。


思考题:中国企业的续存时间与其他国家相比,活得最短,你认为有那几方面的原因?快在评论区说说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吴晓波频道

    思考题: 中国企业的续存时间与其他国家相比,活得最短,你认为有那几方面的原因? 快在评论区说说吧~

    听友494345486 回复 @吴晓波频道: x

  • 花斑与白斑

    个人的一些粗浅理解:一方面,中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品、模式、技术瞬息万变,这时候对企业创始人的要求就相当高;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由于生活和家庭压力,很多创业者的急功近利程度更多一些也能理解,但就会缺少了冷静和韧劲。再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国家层面都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的,更别提个人,很多情况下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同时也会收到国家政策调整的左右;最后,虽然大学生看起来很多,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还是比较低。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具备了热情、能力、资源、资金、团队、经验…最后还少不了一些运气。创业集各种变数一身,又处在飞速变化的时代,所以成功不易,一直成功就更难。

    从此长安非故里 回复 @花斑与白斑: 主要是创业人良莠不齐,当初能够进行创业,大多是占了政策的光,可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自身能力已无法掌控全局,衰败便会不可抑制

  • T我以为T

    中国的创业者,大部分目的都是为了赚钱,急功近利,缺乏使命感,浅尝辄止,还有很多皮包公司。

  • 阿文的笔墨痕迹

    1,同质化太多 2,底子太薄 3,人情太重 4,规划不长远

  • 国志军Rocky

    1,创业者自身原因:专业经验度不够、资金不足、商业道德不够、抗风险能力不足、创新迭代能力不足、继承失败、管理能力弱;2,社会环境:商业环境混乱、竞争机制保护机制不足、商业风气不佳、消费者非理性消费等

  • 创业进行曲

    别的国家大哥大用了几十年,bb机用了几十年,手机几十年,智能手机几十年,中国30年就全经历了,每一次升级就是一大批企业的倒闭

  • 小高推特

    1 被动去创业的企业家,大部分没有想明白。2。对于要所进入的行业没有摸透或者花心思去了解 3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为自己想要,企业就能成功。4 已小有成就,但啃老本,不敢创新,容易被替代。5用人理念家族化,小作坊化 等等

  • amytaste

    和日本及美国相比,中国整个社会的福利机制做的太差,创业者与就业者都缺乏安全感,同时因为时代因素,民众普遍也缺乏信仰。社会普遍浮躁和焦虑,创业者与就业者都想瞬间致富,反而适得其反。

  • 壹心只读圣贤书_

    我觉得中国创业者延续时间短其根本原因是对金钱的渴望大于创业本身这件事。有些人并不是因为爱好或专业去创业,而是为了金钱去创业,急功近利,导致失败。

  • ABCDEFGHHHH

    中国三十年走了别国几百年的路,中国企业几年也经历了别国企业几十年的变化(包括倒闭...)

    张云雷的小鸿姐姐 回复 @ABCDEFGHHHH: 属于成功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