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心是无处不在,还是心在腔子里?

142.心是无处不在,还是心在腔子里?

00:00
16:38

本集是《传习录》下篇的开始,由王阳明的门人陈九川所节录,在阳明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中讲到心在何处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因为心不明了,良知在何处致?如果真如甘泉先生说的心是“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那么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问就无落脚处了,岂不是空谈!那么,心是“无处不在”,还是有个具体位置,正如王阳明说的,心在“腔子里”?这个腔子又是怎么回事?请听张讲师为我们精彩解读!

1 对于内心观察不清,阳明先生是如何解释的?

2 张讲师对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何叮嘱?

《传习录卷下》

(一)

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旧说之是。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

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先生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


欢迎继续来欣赏《传习录》,今天我们要讲《传习录》的下篇,下篇一开始是由他的门人陈九川所节录的一些跟王阳明之间的问答。

陈九川在中集的时候,我们有介绍过,陈九川字惟濬,号明水。因为他曾经在这个明水山讲学,所以号明水。他也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理学家,是正德九年的进士。做到博士,因为诤谏的关系所以被判入狱,罚跪在午门五天五夜,上次有谈过这个事情。后来等到世宗即位之后,他又复官,复官之后又因为改革旧制,又得罪一些权贵,后来就辞官归家。在一个乱世是很不得已的,越是正直的人,做官的寿命越短,后来就回到明水山开始讲学。 

陈九川他拜王守仁为师,也算是一个王守仁门派的一个代表人物,现在我们看问答。

“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正德乙亥年,就是正德十年,那个时候阳明先生是四十四岁,九川跟阳明先生在龙江见面,龙江就是现在的南京。“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那个时候王阳明先生跟甘泉先生,两个人就在谈论格物之说,两个人意见是不一样的。甘泉先生前面也介绍过了,就是湛若水,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也做到南京的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湛若水小时候拜陈献章为师,他不认同王阳明的学说,尤其是王阳明认为“心在腔子”这个说法。湛若水认为是“自小其心”,他说心应该是“体万物而不遗”,怎么会在腔子里呢? 特别是格物之说,王阳明认为格物就是格我们的内心、格良心、格良知。这个甘泉比较坚持朱子的格物论点,就是“一草一木亦皆有理”这些论点。最主要的争论点,就是心在“腔子”里,到底是在身体里面,还是在身外——无所不在,这个论点也是一个争论的一个主轴。 

谈到“心在腔子里”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说明,湛若水在答他的弟子杨少默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湛若水说我所谓的心,是“体万物而不遗”,就是与万物同体的,宇宙多大我的心就多大,所以是没有分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这是湛若水跟他的弟子杨少默说,阳明先生认为“心在腔子里”,所以我的学说说“体万物而不可遗”,万物都有我的心的存在,所以阳明先生认为我的心是在外面的。

各位就可以知道湛若水认为,心是无所不在,跟现在坊间很多人的这个说法差不多。阳明先生说心是一种感觉,感觉所在的地方才是有心的所在,感觉不在的地方肯定你的心不在。所以阳明说我所感觉的到的都在我的身上,所以说心在腔子里。我在讲学的时候,我也常常举这个例子。很多人都很坚持心无所不在,无所不在是什么意思? 就是每一个地方你都可以感觉得到,每一个地方的真相你都清楚明白。就不要说我现在在台北,我说高雄车站现在前面几个人? 如果你的心无所不在,高雄车站现在前面几个人,电线杆长什么样,你要一清二楚,清楚明白。如果你说不上来,你的心在不在高雄车站呢? 你不在。不要讲这么远,我说我的口袋好了,我现在右边口袋多少钱你告诉我,所有任何赞成心无所不在的,请你告诉我,我现在右边口袋多少钱说不上来那你的心连我的口袋都不在,那你敢说你无所不在吗?所以这就是一个盲点,古人说心无所不在指的是,充塞在你的身体。“体物而不可遗”,“气也者”啊,是充塞在身体里面的,在我们身体里无所不在,凡有感觉处都可以说是你的心,但是并不是宇宙间你无所不在。如果宇宙间你无所不在,各位就不用航海家那些太空船了,就不必那些旅行者,飞那么远然后要去看这个宇宙的黑洞,有必要吗? 没有必要,因为你的心无所不在,你的心早在那儿,干脆把真相讲出来不就好了。

阳明先生认为“心在腔子里”。阳明先生认为“心在腔子里”是由体会而来,这个体会不是只有阳明先生才这样。朱子在晚年的时候,他答吕子约的书信的时候,他也说过,他说:“孟子言:‘学问之道唯在求其放心。’”孟子说求学问的主轴,就在找回自己丢掉的良心,“而程子亦言‘心要在腔子里。’”这是朱子,朱熹举程颐程颢的话说,说程子言在《二程遗书》里面,程颢说心在哪里体会,“要在腔子里”,就是这个胸腔,在腔子里,这是程颢所说的。程颢的原文是在哪里? 在《二程遗书》里面,他的原文是这样,他说:“尧舜知他几千年,其心至今在。”尧舜早就知道心的真相,到现在这个心还在,在哪儿? 在我们身上。“心要在腔子里体道,稍能体即贤,尽能体即圣。”说心要在哪里感觉,“在腔子里”,稍稍微可以体会的人就可以成为贤人,能够体会到淋漓尽致的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二程遗书》,程颢是个理学家、大理学家,他最后在身上一直找一直找, 他体会到心在哪里体验,“在腔子里”,就是我所说的黄庭了,“腔子里”指整个胸腔,实际上它只有一方寸,就在我现在所指的这个地方,在二乳之正中的这个点,里面两三寸的地方。

朱子他一辈子的教学,格物都是格一草一木都在外面。唯有到晚年的时候,特别是已经病榻了,病卧了,他才体会到“心在腔子里”,然后举程子的话说“心要在腔子里”。阳明先生跟朱子的学说是不同的,阳明先生体会到“心在腔子里”,也是自己体会的,因为他并不是依循着朱子的学说的,而且这个朱子晚年的定论,跟弟子之间的这些书信往来,也是王阳明体会到了内心真相龙场一悟之后很久。因为很多人跟他辩论,好像全天下都支持朱熹,都不支持王阳明,后来王阳明喜不自胜,找到了很多他跟弟子之间的书信才发现,朱子晚年也已经认同“心在腔子里”。阳明先生在《传习录》的下篇,在整个《传习录》上、《传习录》中,只谈到“腔子”。但阳明先生也没有很明确的字句,说“心在腔子里”,不过他平常讲学的时候,很习惯地说:“在腔子里体道,你腔子里有个圣人。”常常会这样子说。

在《传习录》下篇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段,学生问:“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说我依照阳明先生您的说法,我现在颇觉,用您的方法感觉我们的良知,妄念比较少。“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什么叫“黑窣窣”? 是个俗语,就是一个人如果从黑洞,从很黑很黑的山洞冲出来叫做“黑窣窣”,就是山洞里极黑的意思。他说我腔子里我看不清楚,近来常常用功,照你的方式来觉察良知,已经觉得妄念比较不生了。但是你叫我体会里面,阳明先生您叫我们体会腔子里,但是我总感觉腔子里看也看不到,感觉是一团糟。“不知如何打得光明?”不晓得怎么样才能够让我的这个腔子里光明,让我看得更清楚。

王阳明先生怎么说?“先生曰:‘初下手功夫,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你们一开始学这个返观觉察,才开始感觉你的内心,就在腔子、胸腔这个地方。我是依据古人所说的黄庭,就是内心,所以我说黄庭,我们的禅学叫黄庭禅,其实就是内心禅。阳明先生当时没有说这么一窍,叫黄庭,但他说就在这里,胸腔,位置是都对的,就是范围比较大,一个巴掌大,黄庭就大概是一个铜板这么大。他说“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你刚开始入手,没有办法马上光明。

“譬如奔流浊水,纔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譬如说我们从黄河里捞一盆奔流的浊水,现在把它倒在缸子里面,虽然是水已经平定下来了,但是也只是昏浊的。还是昏浊的,因为它还没有沉淀。“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你要把它放很久很久,渣滓慢慢下沉,水才有办法恢复清明。所以我们一开始在观察我们的这个胸腔,观察黄庭,观察内心也是一样。  

我们从这段对话中,我刚刚举了好几段跟各位证明,湛若水坚持跟王阳明不同的就是,湛若水认为心无所不在,体万物而不可遗,万物里面都有他的心。但是我刚刚已经举出反驳,实际上这只是说说而已,叫你做,根本做不来。就说说我口袋里多少钱,你都说不上来,这叫做打诳语。那么我也举朱子的话告诉各位,朱子晚年也认同程子所说的话,“心在腔子里”。程子的原文,“心要在腔子里体道”,我也举给各位看了。王阳明认为要打扫得我们的腔子里光明,我都举给各位看。我举这些给各位看的意思是说,程子也好,是自己体会的。朱子也好,他读程子的书早就读很久了,他没有认同。后来是自己有体会,才感觉到真的心在腔子里。王阳明并不是承袭朱熹而来,他其实是跟他相反的,但他自己体会是心在腔子里。

我自己体会也是心在腔子里,古人有关“心”就在胸膛内,胸怀磊落、心地光明,都在指这个地方。胸中坦荡、拳拳服膺,膺就是胸,是不是这个胸? 你看我们两手一合十在哪里? 在胸。你看比十字架怎么比? 那个交会点也在胸,孔夫子要作揖,手举起来,也是在这个胸,你有没有觉得这个,不论哪一教都一直在暗示你这个胸膛。但是,你不去体会的人,他不能感觉,写给他,也没用,不论俗语里面有多少胸怀磊落、心地光明、胸中坦荡,你不论讲多少,对他来讲是没有感觉的,你必须要自己去感觉。当时就是只有王阳明,坚持要在腔子里体道。湛若水虽然是个大学问家,但是跟他是相反的。

我们再接下去看本文。“甘泉持旧说”,甘泉就是支持朱熹的说法。“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甘泉跟王阳明两个人在论“格物”,甘泉说他支持朱熹所说的“一草一木亦皆有理”,心没有内外、没有内外之分。先生就说,如果您支持朱熹的格物方法就是求之于外了。

“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甘泉就讲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说法,就要把阳明先生的论调给击垮。他说你“以格物理为外”,物理、事理都是有理,你说格这些理是在心外,“是自小其心也”,我认为不是这样,心很大的,心包宇宙的,你这样说就把自己的心说小了。人们都喜欢这样,把你自己说得很伟大,你就会认同这个心,就会认同这个说法了。如果要告诉你事实,其实你很渺小,你就会开始觉得不快乐。在宇宙里你知道光线,我们这一个银河系,光线要跑几百亿年跑不过。我们在哪里? 我们根本看不到,我们真的很渺小。但是,你最喜欢听的是你很伟大,你第一,你很棒,你不喜欢听你很渺小。所以这时候九川在旁边,他跟王阳明在论道。甘泉说如果你以格物理为外,那是自小其心,说人的心是很伟大的,这个九川一听很高兴。“九川甚喜旧说之是。”九川就很高兴,他非常认同湛若水这个说法,人是伟大的,人的心是多么大。但是他没有想到我口袋里多少钱你说不出来。你的心不是很大吗?你告诉我我口袋多少钱? 你的心不是无所不在吗? 说不上来,是吹牛。

“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当时甘泉正在说,这个格物是朱熹的格“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九川非常高兴。先生跟甘泉又继续论道,跟先生又论《尽心》一章,《尽心》一章我们在《传习录》的上篇、《传习录》的中篇,都有很大的篇幅在谈论。它的原文是《孟子》的尽心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是第一等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这是第二等智慧的人;“殀寿不贰,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是第三等智慧的人。这是三等人,这什么意思呢? 说“尽心、知性、知天”的人,他是“不学而知”,他是已经良知充沛的人,圣人的境界;良知还未尽,就要开始“存其心、养其性”。如果连“存其心、养其性”都不行,那我们就不论我们的境遇顺逆,“殀寿不贰”,我们就“困知勉行”。在我们的身上,“所以立命也”,在我们的身上里面来立起这个正道。这个道一开始还没有办法很灵活用于外,是先从自身上建立起来的,最后才能慢慢扩充它的层面。

当这一节说完的时候,原来这一节是三等人,朱熹是说错的,“九川一闻却遂无疑”,九川他自己说,我到这个时候,听先生把《尽心章》这段这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原来学问是有分等次的这个说法,说完了他对于先生有关格物,一开始确实是从内心格起的。因为你良知先有了,我们外在的事物怎么应对怎么进退才是合理,是凭着良知而已,如果这个良知能够非常纯粹的话,即使没有别人教你,你也是会研究出一些比较适当的应对进退办法出来。所以他对于先生的格物,从内心开始,这点就没有怀疑了。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九川不再支持朱熹之说,也不再迷惑于湛若水的一些说法。

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后来他回到家里居住,“复以格物遗质”,闲居家中就用格物的一些问题,再一次的请教阳明先生。“先生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先生回答九川有关“格物”,你问了一些杂七杂八的问题,这些杂七杂八的问题要一条一条答的话,如果你对于内在内心的真相毫无所悉,我再怎么答,你是不会了解的。但你只要专注在观照内心,观照内心的良知,把良知用在在在处处,久了之后就有一点熟悉度,有一点熟悉度之后,你现在所问的问题不必一条一条回答,你自然会清楚明白。

各位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好多刚开始接触黄庭禅的同学问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回答也不是,不回答也不是。为什么因为你要回答是回答不完,你不回答,他觉得不痛快。实际上他只要一直观照内心的实相,一直感觉着内心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等的变化,你就慢慢、慢慢会越来越清楚,就跟刚刚阳明先生所举的例子一样,这个水浊的,一下子倒到桶子里它不是清水,它还是浊水,你要给它时间, 你要一直专注着不要再动它,给它时间慢慢沉淀,它自然会清楚明白。  

我想做一个学问总要有一点耐性,不是一蹴可及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8466rjku

    请问张老师,您认为心在腔子里,而非无所不在,心在的地方都可以感觉到,腔子里的一切您就都清楚明白吗?能说说心肝脾肺肾的模样吗?如果看不到,那是不是说明心也不在腔子里呢?

    綗綗有神 回复 @1398466rjku: 腔子里,如何变得光明,如何体道?静坐,无好恶的觉知,积累,越积越明

  • 言观观言

    感恩!20220331

  • 比天空还远的清辰雨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教约,这两篇怎么没有呢?

    黄庭心学 回复 @比天空还远的清辰雨: 谢谢您的反馈,这两段放到最后面讲

  • 散翎

    不容易呀,终于赶上进度了。

  • 善护念护善念

    老师!有文字版吗?有文字稿,就方便多了

  • exdlss

    太阳神经从

  • 一粒小虾米

    ❤哎,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困而知之,哎哎,我们大部分人可能困而不知之。问题在于无「心」的概念,只有乱七八糟的「卷」类概念。惟有体会到「心」,方可困而可知。

  • 1372533bmcx

    彩!

  • 观海君

    又明白了一些。感谢张老师讲解!

  • 草地里的荷兰猪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