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版资治通鉴
“上等的方案是:把冀州(河北省中部南部)低洼地区的居民,全部迁徙。然后,在黎阳遮害亭(河南省滑县西南古黄河北岸),决开堤防,使河水向北溃决,流入渤海。黄河西受太行山山脉约束,东面被金堤(即千里堤·河南省濮阳市南)拦阻,故道的残水,不会流得太远。决堤所造成的混乱形势,一个月左右,就可以稳定。有些人可能提出疑难说:‘如果这样,势必埋葬数以万计的城郭、田地、房舍、坟墓,恐怕引起人民怨恨。’然而,姒文命(大禹)当年治理洪水时,山陵挡路,就摧毁山陵,所以凿通龙门(山西省河津县西北龙门口),洞穿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五千米,有龙门山,也称伊阙山,跟香山平行,悬崖绝壁,互相对峙),开辟底柱(底柱山又称三门山,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中流,成语“中流砥柱”来源于此),击破碣石(碣石山,在河北省昌黎县北),完全改变大地固有面貌。而城郭、田地、房舍、坟墓,不过人工造成,根本用不着考虑。现在,沿着黄河的十个郡(河南郡【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河内郡【河南省武陟县】、东郡【河南省濮阳市西南】、陈留郡【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镇】、魏郡【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平原郡【山东省平原县】、千乘郡【山东省高青县东北】、信都郡【河北省冀州】、清河郡【河北省清河县】、勃海郡【河北省沧州市东南】),每年整修河堤的费用,达到万万之巨。一旦决口,堤防全毁,留下来的寥寥无几。如果把数年的筑堤费用,拿来照料被迫迁出洼地的冀州居民,遵照古代办法,确定河水位置,使天上的神跟地上的人,各得其所,互不干扰。大汉国土广大万里,难道还跟黄河争那一线土地?这件工程一旦完成,黄河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千年不会再有灾害。所以称为上等方案。
“如果在冀州(河北省中部南部)地区,大量修筑运河沟渠,一方面使人民可以用来灌溉,一方面可以分杀水势。虽不是圣人所指示的法度,但也可救济人民于一时。办法是:从淇口(淇水注入古黄河处,河南省淇县东南十五千米。三国时代,改名枋头,是一著名战场)开始,顺着河势向东,修筑石头堤防,多设闸门。有人可能认为,黄河是庞然大物,闸门不能胜任。但是,荥阳(河南省荥阳市)那里的粮道运河,可作为例证(荥阳境内筑有狼汤渠【即鸿沟】,于荥阳西北接驳黄河,使黄河部分河水流向东南方向的淮北地区,以控制黄河下游所承受的水量,运河本身也是东部及东南部地区的西向漕运要道)。冀州灌溉用的河渠干涸时,就关闭荥阳粮道运河闸门,导使河水进入灌溉渠道。旱灾来临时开东方闸门,用来灌溉。洪水暴发时则开西方闸门,使水流分散,农田受到保护。当此之际,堤防才能发挥功用。可以使国家富庶,人民安定,兴利除弊,能维持数百年之久。所以称为中等方案。“如果只一味整修原有堤防,事倍功半,浪费人力物力,永无止境。我们已经受到无数次灾害,那是最下等的方案。”
世界上所有的河流,对人类都有益处,只有黄河,带来的全是祸害。而黄河却偏偏横穿中国国土,像一条喜怒无常的巨蟒,翻滚奔腾,血腥四溢,专门制造可怕的灾难。从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初叶,四千余年间,便有一千五百余次的大小决口,包括七次惨绝人寰的改道——每一次改道,都是一场屠杀,仅次于改道的小型泛滥,每次也都造成沉重伤亡,所以黄河是世界上吞没生命财产最多的一条河流。它一半以上经过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黄土,跟来自北方瀚海沙漠群的尘沙,使它在上游时,就十分混浊。到了三门峡(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突然从两山中进入坡度极小的平原,河面放宽,水流速度减低,所夹带的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大量泥沙,开始沉淀。从洛阳到渤海间八百余千米长的河床,逐渐升高,最后终于超过地面,全靠人工修筑的堤防,对它约束。一个投宿在河南省开封市二十层楼上的旅客,如果开窗向北眺望,他会赫然发现黄河正在与他眼齐的高处,滚滚东流。每年春冰融解和夏秋之际雨量充沛时,都是溃决的危险季节。冬天仅只数百米宽的河面,会徒然扩张,使南岸看不见北岸,只看见一望无际的汹涌黄涛。堤防如承受不住急剧的冲击,即行决口。新河道上的无数人民,除非特别幸运,很少不像灌穴的蚂蚁一样,被洪水吞没。历史上几个重要的王朝,都设有专人和专门机构,负责堤防保持和修护工作。可是,这个专门机构,反而成了最大浪费和最大贪污场所。为了维持这项最大浪费和最大贪污,官员们甚至还窃窃盼望黄河溃决。因溃决之后,一定合龙,开支一百万元,便可报销一千万元。材料全都沉入河底,无法查验,想报多少,便报多少。黄河带给中国人的不仅天灾,还有人祸。
21宰相孔光、大司空何武,联名奏称:“撤除皇家祖先祭庙(太庙),应该早日决定原则,请召集高官会议讨论。”(刘奭在位时,贡禹提出撤除皇家祖先祭庙建议。韦玄成、匡衡也都支持,认为除了开国君王刘邦祭庙外,从现任皇帝上推四世,保持四世祭庙,其他的因为亲情已尽,全部撤除。这是“五庙”制度的由来。可是议论纷纷,并没有定案。本年,旧事重提。)宫廷禁卫官司令(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联合表示:“孝武皇帝(七任)刘彻,虽然对国家有极大的贡献,但亲情已尽,祭庙也应撤除。”交通部长(太仆)王舜、中垒兵团指挥官(中垒校尉)刘秀提出异议,说:“按照《礼记》,天子应有七座祭庙。‘七’是一个‘正数’‘常数’(《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左三右,加上开国君王的祭庙,合而为七。封国国君五庙,二左二右,加上开国国君的祭庙,合而为五。国务官【大夫】三庙,一左一右,加上始祖的祭庙,合而为三。”祭庙的排列方法,开国君王或始祖的祭庙在中央,然后顺序排下来,左边第一个祭庙是现任君王的高祖父,右边第一个祭庙是曾祖父,左边第二个祭庙是祖父,右边第二个祭庙则是老爹。左边的祭庙,术语称“昭”。右边的祭庙,术语称“穆”)。但是,被尊为‘宗’的(如“太宗”“高宗”“世宗”等),不在‘七庙’之内,是一个‘变数’。祖先中有特别功业的,则尊称为‘宗’,应不受‘七庙’的限制。我们愚昧地认为:孝武皇帝(七任帝刘彻)功勋是那样盛大,而孝宣皇帝(十任帝刘病已)又是那样的尊崇他(刘病已给刘彻的祭庙,加上尊称“世宗”。参考前七二年),不应撤除。”刘欣看到后,批示:“王舜、刘秀的建议可行。”
资治通鉴原文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厎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也救败术也。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冀州渠首尽,当仰此水门,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孔光、何武奏:“迭毁之次当以时定,请与群臣杂议。”于是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皆以为:“孝武皇帝虽有功烈,亲尽宜毁。”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礼》,天子七庙。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宗不在此数中,宗变也。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上览其议,制曰:“太仆舜、中垒校尉歆议可。”
柏杨的建议是给黄河贴瓷砖?
Art画说 回复 @带翅膀的胖子: 笑死
我一直认为,一个时代人们的视野,都会受到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思想方法的影响,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贾让的方案,他的上策其实就是让黄河再一次人为改道!至于改道后百千年会不会有形成新的地上河,他不管!只是认为那一片土地就留着给黄河决口用!现在这种方案则是想都不能想! 柏杨先生总觉得要保持水土,其实事实证明黄河的混浊和泥沙历史由来已久!在过去的确没有好的办法,也只能加高河堤!现在就研究出来束水攻沙的办法,所以才有了小浪底,是不是绝对有效?还要看时间! 的确封建王朝的河工存在腐败,但是如果没有的话,恐怕黄河产生的影响和破坏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