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87期:不“安分”的女人,最迷人

2020-987期:不“安分”的女人,最迷人

00:00
13:50




有书君说


谈及宋代女性婚姻,很多人因为程朱理学的原因,会自然而然的以为:


在理学的"枷锁"下,宋代女性不仅完全没有婚姻自由,在婚姻关系中也必须从一而终,离婚改嫁更是不可能。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宋代的女性不仅可以离婚,而且宋代女性改嫁之风还十分盛行,女子改嫁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因为宋代女性离婚改嫁不仅被法律所允许,还被各阶层的人所接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宋代社会有关女性再婚的故事。


想必看过古装大剧《清平乐》的人,当还记得剧中那位二婚的曹皇后吧。


在剧中,曹氏的第一任丈夫李植,少年好道,对于嫁娶之事是丝毫不放在心上。


于是,在婚礼当天,曹氏才刚入门,便“逾垣而走”,潇潇洒洒地跑回家了。


然而,逾垣而走的曹氏,非但没有遭到世人的口诛笔伐,反而凭借着良好的家世和贤淑的品德,成功嫁给了宋仁宗,最终成为一代贤后。


曹氏的婚姻历程,与我们印象中女性遵守“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封建传统迥然不同,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夫妻不睦,和离不坐


在唐代,我国的离婚制度就已经很完善了,其中主要包括休妻与和离两方面。


众所周知,“休妻”便是丈夫按照“七出之法”,将妻子休掉,在这个过程中,男方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女方只能被动接受;


而“和离”则是夫妻双方和议后离婚,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和平分手。


后来,宋朝基本上继承了唐朝律法,宋仁宗废掉原配郭皇后,便是因为她没有子嗣,这也应了“七出之法”中的“无子”一条。


但宋朝在婚姻关系方面的规定有所完善,并赋予了女性主动离婚的权利。


比如宋朝律法规定,夫君出家当了和尚或者道士,妻子是可以主动要求和离的。


这也就不难解释曹皇后为什么可以离婚回家了。


再或者“夫外出三年不归”,妻子也可以提出离婚,岳飞和他的原配刘氏便因此和离。


岳飞是抗金大将,一生戎马生涯,无法在家陪伴妻子刘氏,于是刘氏便要求离婚,最后岳飞也同意了。


由此可见,在当时,女性主动离婚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也是受法律保护的。


《宋刑统·户婚律》记载:

“若夫妻不相安谐者,不坐。”


也就是说,凡是夫妻生活不和睦的,女子都可以主动提出离婚,而在这之后,即便有一方触犯了法律,那也和另一方毫无关系了。


除此之外,宋代法律还在离婚上,赋予女子很多自由裁量权。


宋代志怪小说《夷坚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名叫王八郎的富人,他跟一个青楼女子好上了,于是想把自己的原配给休掉,娶妓女进门。


面对负心的丈夫,王八郎的原配夫人也是有所防备的。


既然丈夫要把自己扫地出门,那自己怎能坐以待毙呢?于是,她悄悄将家里的财产变卖了。


王八郎得知后非常气愤,也更加坚定了要跟原配离婚的决心。


最后,夫妻二人因为离婚的事情闹到了公堂上。


结果,官府不仅判了这个离婚官司,还允许妻子与丈夫平分家产。


可见在宋朝,女子不仅有结束不幸婚姻的权利,还有一定的利益保障。





庙堂江湖,改嫁自由


经历过离婚之后的女子是孤独的,她们也希望能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所以,改嫁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宋代,改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夷坚志》一书中,就记载了61例妇女改嫁之事,其中再嫁55人,三嫁6人。


当时的人甚至感叹说:

“为妇人者,视夫家如过传舍,偶然而和,忽尔而离。”


时人指责女子太把婚姻当儿戏,视丈夫家如旅馆一般。


这一观点虽带有浓厚的礼教色彩,却也说明了宋朝女子再嫁的现象很普遍。


从皇亲贵族到文武百官,再到平民百姓,每一个阶层都有女子改嫁的情况。


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妹秦国大长公主,一开始嫁给了米福德,米福德死后,公主又嫁给了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而且还得到了宋太祖的赏赐。


皇亲贵族不仅支持自己的女子改嫁,还可以迎娶改嫁的女子,宋仁宗迎娶曹皇后便是如此。


其实,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的第三任皇后刘氏也是改嫁之女。


刘氏原是一个银匠的妻子,但这个银匠实在是太穷了,于是便让妻子再嫁他人。


有人见这刘氏娇美,便把她献给了当时身为韩王的宋真宗。


后来宋真宗即位,刘氏最得恩宠,倒从一介贫女摇身一变为大宋皇后了。


皇亲贵族之间尚且如此,士大夫阶层自然也是不遑多让。


范仲淹的母亲更是带着年仅两岁的范仲淹,一起改嫁到一个姓朱的家里。


长大后的范仲淹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反而一如既往地孝顺母亲。


而且他还在范氏家规中规定:

“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


除此之外,王安石家中也曾有儿媳妇改嫁的事例。


“荆公知其子失心,念其妇无罪,欲离异之,恐其误被恶声,遂与择婿而嫁之。”


王安石知道夫妻不睦是儿子的过失,不仅不为此怨愤,还主动为儿媳选婿。


向来以礼教自持的士大夫阶层尚且如此,那平民百姓就更加自由了。


宋人丘濬《孙氏记》中写到一位年轻女性孙氏,初嫁一轻狂少年,再嫁老秀才张复,三嫁官员周默。


丘濬最后评价说:

“妇人女子有节义,皆可记也。如孙氏,近世亦稀有也。”


在他看来,女子的“品德”与“是否改嫁”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只要自身有德行,即便是改嫁,也依然值得人们敬佩。


可见有宋一朝,朝野上下都不曾歧视妇女改嫁,并不在意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






潜移默化,蔚然成风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都说现代人的婚姻比较现实,其实宋朝也是这样。


宋朝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理财求富的举措,这也使得宋代商业很快就繁荣发展起来。


宋人张端义曾说:

“晋人尚旷好醉,唐人尚文好狎,本朝尚名好贪。”


晋人喜欢酒,唐人喜欢文,而宋人则喜欢钱。


宋人对于财富的渴望,影响着他们婚姻观的形成,促使婚姻重财之风盛行。


《司马氏书仪》中说:

“如今世俗之人将要娶妻的,定要先问一下女方有多少嫁妆,想要嫁女的,也定会先问男方的聘礼有多少。”

可见宋人的婚姻里不仅只有字短情长的柔情,还有错彩镂金的世俗。


重财之风的盛行,同时也催生了厚嫁之风。


还记得电视剧《知否》中,盛家祖母曾对嫡长女华兰说:

“你的性格最是和顺,又坚韧有盘算,我是放心的,但嫁妆压箱底,还是越多越好。”


在范仲淹生活时期,出三十贯钱作为女子出嫁的开支;


到了苏轼生活时期,嫁女最高的时候是数百贯钱;


除金银珠宝外,田地、山园都可以作为随嫁奁产。


可以说在宋朝,女儿太多真的会破产。


而且宋朝律法还规定,妻子的嫁妆被带入夫家后,这些财产仅在名义上是夫妻的共同财产,实际上的所有权与处分权,都归女方所有,也由女方自由保管。


妻子的夫家整理家族财产时,嫁妆是不包含在被划分的财产范围内的。也就是说,女子离婚后可以带走自己的全部嫁妆。


而且在当时,如果夫家觊觎女子的随嫁嫁妆,是会被人瞧不起的。


在宋真宗时,为了争娶富孀柴氏,当朝两位宰相向敏中和张齐贤闹得不可开交,其实他俩看中的正是柴氏的钱财。


二人闹了笑话,惊动了宋真宗,结果双双被贬职。


虽是笑谈,但可见当时厚嫁之风的影响。


正因如此,丰厚的妆奁使得女子在婚姻生活中充满了底气,也使妇女有了和离再嫁的勇气。


除此之外,社会舆论也很重要。


在两宋时期,程朱理学正处于萌芽时期,从“程朱理学”中提炼出“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是在元明清时期才登上舆论高峰的。


更重要的是,就连“程朱理学”的开创人程颢对于女子改嫁也并不歧视。


程颐曾称赞父亲帮助守寡的侄媳妇和外甥女亲自操持改嫁的行为,肯定父亲是“嫁遣孤女,必尽其力”。


作为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士大夫们,对民间舆论有着引领作用。


他们以身作则,不曾歧视当时改嫁的女子,所以当时的社会风气对于女子和离改嫁是十分宽容的




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古代社会,宋朝的女性无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她们可以对不幸福的婚姻说不,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幽怀合卺之欢,固念同牢之乐,是宋人的向往;


夫妻好聚好散,相离不出恶声,是宋人的开放。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一抹嫣红,一抔凝碧,一缕香尘,一梦迷醉。


宋朝女子的美值得文人去描绘,更值我们去学习:


女人,你可以爱,但一定不要伤害到自己。


在爱情的世界里,你一定要心明眼亮,学会及时止损。


还有,请记得,无论何时何地,女人都要有追求幸福的勇气,只有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才有资格获得幸福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yl四川

  • 1384691inxa

    在看,赞同支持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