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米山镇鸭子夼村,袅袅的炊烟升腾在整个村庄,蓝天白云下的村落,伴着清脆的鸟鸣显得格外安静、祥和。
鸭子夼村,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巧人女”王爱风。她用面捏制的各种花饽饽面塑精致逼真,想捏什么信手拈来,而且捏什么像什么2009年,文登胶东花饽饽习俗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爱凤与林荣涛一起成为花饽饽习俗传承人。
在中国北方,由于麦类作物的大量种植,到汉代麦类食品便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随着时间的推移,面食的制作方法日见繁多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民俗活动中,在胶东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花饽饽面塑艺术。
王爱凤:从小跟着母亲学,当时蒸个馒头包个菜包子剩那些面,就偷偷的,捏成各种好玩的东西。那时候面很缺,从小总是挨打。
王爱凤告诉我们,花饽饽的制作大致分为兑料、搅面、和面、发面、揉面、塑形、省面和蒸制等几个步骤。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揉面和整型。
面团成型发好后,要把它整个倒扣在大面板上进行反复的揉搓。主妇一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手面”。大面团又韧又硬,单靠胳膊和手的力量基本不行,所以揉的时候必须用腰劲,力发膝盖。饽饽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揉面的质量,揉得越用力,时间越长,饽饽越是白而蓬松。
王爱风:面滑,里面泡池均匀才好
胶东花饽饽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娱乐价值,不但品种丰富多样,造型奇异多姿,而且还负载着深沉的祭祀供奉功能,是民众求生,趋利避害、寻求精神慰藉的物化形式。比如王爱风手里捏的这一个老虎头,就是专门在小孩子出生或者过生日的时候蒸制。其离意是祝福小婴儿像小老虎那样健壮有活力。
林荣涛正在做寿桃、鲤鱼和金鱼。它们也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传说孙膑外出求学12年,回家为母亲祝寿,献上了他的老师鬼谷子送的桃子,孙的母亲吃了桃之后,80岁的老人变得健康年轻了人们纷纷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甚至是一般亲朋好友过生日的时候,都送上寿桃,表示衷心的祝福。
供稿: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