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雨与西湖

第四讲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雨与西湖

00:00
12:03

课本内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郦师点拨 

苏轼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雨中的西湖。既然是写雨,我们就要先来看一下苏轼笔下的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呢?


苏轼不仅观察能力非常强,而且诗的表达和景物描写也极具逻辑性。这首诗一共描写了四种景物,分别是云、雨、风、水。根据这首绝句的四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全过程,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风卷天晴,水天一色。


第一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首先是有了黑云,然后才有了倾盆大雨,若没有云,雨便下得没有道理了。乌云浓密,仿佛倾倒了墨汁一般,但“未遮山”这三个字却显得更调皮。苏轼不写“满遮山”,反而用一个“未”,“未”这个字来表现突如其来,因为突如其来,因此还来不及遮蔽整座山,一个“未”字既表现了时间之近,也显示了黑云的动态。像冯延巳的《谒金门》那一句有名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其实也有类似的妙处。


下面一句紧接着写雨,白雨。白雨不仅是和黑云的对比,更是因为雨在激烈的运动中会由透明而变成白色,由此可见雨势之大。后面的“跳珠”这一词则是描写雨点又大又急,打在湖面上,仿佛可以激起溅起无数的水珠。这一句写雨其实精彩无比,形、色、声俱在,而且和云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既有震撼度的动态美。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第三句写风,“卷地风来”,这个卷地风,一看就知道是一种疾风,一种刮得猛烈的风,突然而来的狂风把云把雨都吹散了。“忽吹散”,“忽”这个字用得很妙,其实不少古诗中都喜欢用到这个字。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从“忽”字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这种突然,以及让李白感受到的惊喜。又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来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展示了雪来得快,下得大的妙处。


而这样的一种猛烈,带来的则是第四句的突然的转折,第四句写云散、雨稀、风停之后,湖水就像天空一样宁静平和,水天相连,融为一体。可以说前面三个句子写出的都是一种急促之情。最后一句的风平浪静,这表达出了作者可以驾驭,甚至可以超越疾风骤雨的那种豁达的心胸。同时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云、雨、风、水的变换,而且在最后一句中,其实诗人是巧妙地加以点题,写出了自己身在望湖楼。


苏轼写下诗中的这场雨,恐怕是与他个人的际遇是有关系的。宋神宗熙宁五年,也就是公元1072年,苏轼因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操切,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而上书朝廷,遭到反对,遭到打压,不容于朝廷,被迫离京,调任杭州。这首诗其实就写于他被远放杭州任上,因为建议不被采纳,政治主张不被认同,外放杭州,身处望湖楼上的苏轼,看着这云翻雨覆风卷湖平的景象,心里又会怎样想呢?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绘,其实正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露。


可以说这一首诗很好的体现了苏轼的文学主张和内心世界。一方面让我们领略到了苏轼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这种诗风,另一方面则让我们对他的胸怀和精神有了更多的感受。苏轼常常可以通过天地自然,通过与自然的和解,来安抚自我的心灵,这就是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思考探究 

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练习一下,怎样通过描写“天气”来烘托氛围或者传达情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nini_842

    最后一句的风平浪静,这表达出了作者可以驾驭,甚至可以超越疾风骤雨的那种豁达的心胸。

  • 1335594ywjt

    请问一下这个是购买后是整本语文课文都有吗?还是就是这几篇

    声声起 回复 @1335594ywjt: 全部

  • 声声起

    此心安处是此声,能与日月山川草木相语的心,什么愁,什么忧,瞬间忽吹散,心似天水一般

    休惆怅好归去 回复 @声声起: 头像的字是您写的吗?好厉害

  • 韧如丝1955

    通古博今,好好!受益匪浅

  • 细雨凭栏

    看到更新了很高兴!谢谢郦先生!

  • 高洁_e7

    同问,购买的是整本书吗?

  • 1515720pcjr

    有个读音错了吧?

  • 阳光多一点1987

    和小朋友一起听了五遍。小朋友说大概全部记住了。感谢先生。

  • 秋水若溪_

    1.整体逻辑分析,云雨风水.2..细节字词讲解,未,忽..3..相关诗词串讲。4..诗词的本质,诗言情。情景相融。。。得和小朋友散步谈论一下

  • 马川清

    其实也有类似的妙处。 下面一句紧接着写雨,白雨。白雨不仅是和黑云的对比,更是因为雨在激烈的运动中会由透明而变成白色,由此可见雨势之大。后面的“跳珠”这一词则是描写雨点又大又急,打在湖面上,仿佛可以激起溅起无数的水珠。这一句写雨其实精彩无比,形、色、声俱在,而且和云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既有震撼度的动态美。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第三句写风,“卷地风来”,这个卷地风,一看就知道是一种疾风,一种刮得猛烈的风,突然而来的狂风把云把雨都吹散了。“忽吹散”,“忽”这个字用得很妙,其实不少古诗中都喜欢用到这个字。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从“忽”字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这种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