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1.巨国效应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0多亿人口。
我在《激荡三十年》中描写过一个案例:1978年,北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以后,美国有一个企业,当年是最大的一家胶卷公司,叫柯达公司。柯达公司总裁就从美国飞到了亚洲,他想到中国来考察市场,但是他的签证在香港没有过,所以他在香港过夜。
然后他在回忆录里面说,我在香港这一边遥望着岸的那一边,那边叫宝安县。香港这一边灯火辉煌,宝安县那边到了8点以后已经没有灯了,整个区域全部都是漆黑一片的,但是我心潮澎湃,为什么?那个地方背后是10亿人口的一个巨大国家,每个人只要买一筒胶卷,我就能卖掉10亿筒胶卷。
他在1978年看到的那个到了8点以后就一片漆黑的宝安县,现在有另外一个城市的名字,叫深圳。
柯达总裁用一个胶卷来想象10亿人口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它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庞大的人口基础上——因为有巨国的人口,所以我们有充沛的劳动力,同时我们有庞大的消费者群体。
巨国效应是中国发展到今天,能够通过不断由量化到质变改革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也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面对每一次危机、矛盾时,能够化解的根本原因。
2.技术破壁
中国这三四十年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巨大的浪潮:
第一个是工业化革命的浪潮。我们由一个短缺性的工业经济体系,变成了一个过程性的经济体系,同时最终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最大国家。今天中国能够生产全世界60%的消费品,这是一个巨大的腾挪过程。
第二个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它改变了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和人跟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和很多的商业逻辑。
40年中国经济发展,今天仍然走在路上,但是它存在着一些巨大的动力,包括技术、制度创新、容忍非均衡、巨国效应和技术破冰……正是这些极富中国特征和特色的变革,由内而外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产业,最终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
二、结束语
在写完《激荡三十年》以后,在2018年的时候,我又出版了一本书叫《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我描写了2008年到2018年,这10年的经济改革史。
《激荡三十年》让我从一个公司的案例写作者变成了一个中国企业史的研究者和创作者。我觉得对当代历史的写作常常让我心生恐惧,因为我所描写的是30年前、20年前、10年前、5年前甚至1年前、2年前正在发生的历史,这些历史实在太鲜活了。
中国的经济改革就好像一个正在喷发的火山,你没有办法为它彻底定格,这个定格的时代仍然没有到来,这个国家仍然在不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成功的案例、商业的模式在明天就有可能变得老化,甚至变成一个丑闻。今天看到一个伟大的、成功的企业家,到明天、到后年,他就可能成为一个罪人,或者成为一个失败者。
所以在《激荡三十年》和《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这两本书中,我一直怀着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情来描写这一段历史,我想,所有的描写的价值都在于:在如此近距离的、激烈发展的企业变革史上,我们用文字定格了一个一个生动的、鲜活的人的生命的变革。
关于《激荡三十年》的解读就讲到这里了,我是吴晓波,再见!
多读书,读好书。
报个到
互联网改变交互关系 及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