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7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7

00:00
09:45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7:差点胎死腹中!幸运的躲过87年股灾!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昨天说到了,日兴证券在一次偶然之下,答应投资他们1亿美元。这直接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为日兴证券的背后是三菱,而三菱是日本最大的财阀。日兴同意投资,那么财阀中的其他公司,就会纷纷同意出资。


 


于是他们的状况彻底改观,投资他们的钱,挡也挡不住,在他离开日本的时候,他已经拿到了3.25亿美元,回到美国他还有一个大客户,就是通用汽车,这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养老基金,他们此前已经对通用汽车基金做了5次推介,得到的答案永远是缺乏业绩记录,总之就是人家不投,但后来他们在各种关系的斡旋下,还是成功从通用汽车那里也拿到了1亿美元,接着通用电气的CEO,作者老朋友杰克韦尔奇也拿来了3500万美元,总之他们随后一路绿灯,一年时间募集到了8亿美金,他们完成了大逆转,从无人问津,到已经十分接近最终目标。


 


19879月,股市已经越来越高,离股灾还有1个月的时候,作者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危险,他倒不是怕股市跌,是怕股市下跌,这些承诺的资金,可能就无法兑现,所以他决定不等了,要尽快关闭基金,也就是尽快签署法律文件,并把钱收进来。让这些客户无法反悔。1015日,他们终于把所有的手续全都盖章完毕,过完周末,1019日,当他们早上到达办公室的时候,关闭了基金,投资款全部到账。也正是在这一天,股市发生了历史最大单日跌幅,作者也很庆幸,这虽有预期,但是也属于狗屎运了,因为再晚1-2天,那么投资人的这些钱可能就无法兑现,他们之前的努力业绩付之东流。所以也是该着他们成功。


 


他们手上虽然有几亿美元,但是显然不是最大的,也没有业绩保证,所以他们只能另辟蹊径,去解决别人都不愿意碰的难题。当时就有这么一家公司,叫做USX,他原名叫做马拉松石油公司,之前被美国钢铁买下改了名字。但后来问题不断,经常罢工,生产几乎瘫痪,华尔街之狼卡尔伊坎买入了他们大量的股票,最后要求公司做出改变,从而提振股价。但是管理层不愿意这么干,宁可多付钱,把卡尔伊坎踢出局,为了筹集这部分资金,USX计划剥离运输业务,组建一个独立的公司,这也就是黑石准备收购的部分。


 


当时他们还是很在意声誉的,所以不想恶意收购,区别就在于,你不能掠夺别人的利益,得让公司,员工全都得到好处,让别人乐意卖给你。在他们看来,这块运输资产还是不错的,只是由于罢工,所以才收入为零,一旦罢工解决了,就会产生巨额利润。


 


最后他们建议,收购51%的运输业务,而USX保留49%,这样USX就不控股了,也就不用承担债务了。有利于改善对方的资产负债表。提升对方公司的股票估值。然后私底下承诺对方对于公司的控制权。总体报价6.5亿美元,USX表示满意。


 


下一个问题,钱怎么办,虽然他们有钱,能吃下这笔交易,但是那样也就只能干这一个生意,杠杆收购的精髓,就是去借钱收购。通过风险错配,赚取股权收益,覆盖债权成本。所以杠杆收购通常只出10%的首付,这样他们的8.5亿美元,就可以做85亿的收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回报率。


 


于是他们马上给银行打电话,希望可以借到资金,但是银行也不傻,一来不喜欢钢铁行业,二来更不喜欢罢工。银行的人认为,钢铁这种重资产公司,最后都逃不过破产的命运,也没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不愿意为这种收购提供资金。


 


作者据理力争,告诉银行的人,钢铁是一种大宗商品,一旦周期复苏,运输业就会反弹,会有很好的利润。但银行依然不听,在他们眼里钢铁运输业,也是钢铁。只有两家银行有兴趣,一个是一直跟钢铁行业保持紧密关系的摩根大通,另一个是不那么知名的化学银行。作者自然倾向摩根大通,但是对方却不愿意用自有资金承销,而是要当二道贩子,向外化缘寻找投资者,这表明他们信心不足。而化学银行到是非常热情,CEO亲自跟作者谈,并保证承销。这是作者心目中的那个方案,所以他们似乎别无选择,尽管还是觉得化学银行少了一点分量,但也没办法。


 


后来,钢铁行业果然复苏,运输业重整旗鼓,他们从USX剥离出来的运输业务,起名叫做运输之星,两年时间他们就赚了4倍。随后他们就一点一点的变现,一直到2003年,才全部退出,回报达到26倍,年化回报率高达130%,而作为合作伙伴的化学银行,也在随后的15年时间里,几乎承接了他们所有的交易融资,有了黑石的辅助,化学银行先后吞并了汉华实业银行,第一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最终收购了摩根大通,并沿用了后者的名字,当年化学银行,负责与作者他们合作的企业贷款负责人,比尔哈里森成为了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


 


1988年,第一波士顿银行的天才银行家拉里芬克离职,这是当年唯一能跟所罗门兄弟的拉涅利掰手腕的大神级人物,而且他刚刚35岁,作者很好奇,为什么这样一个有着光明前途的人,突然间要离职,原来是他们在做利率对冲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数字错误,造成了他们部门一个季度就损失了1亿美元,为了承担责任,他才选择了离开。后来拉里找到了作者,并提出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带来了商业计划书,他们想要5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


 


但此时的黑石没有太多富裕资金,于是作者和彼得决定,个人分别出资250万美元,在黑石单独成立一个基金,为拉里的新公司注资。新公司的名字就叫做黑石金融管理公司,作者和彼得拥有一半股权,拉里和他的管理团队拥有另一半股权。换句话说,他们出钱,拉里出力。


 


后来他们还干了一件是,就是把咨询公司20%的股权,卖给了日兴证券,收回1亿美元。当时整个公司一年才赚1200万美元,却估值5个亿。确实打了一回土豪。那段时间正是日本股市和土地双双膨胀的时期,所以日本人的钱最好骗。


 


91年,他们的第一次募资就全部耗尽了,所以必须募集第二只基金,此时美国强劲的增长有所放缓,所以大家的信心都不是很足,再加上强监管,让他们的募资越来越困难。第一次募资那些金主还没看到效果,也不太会追加投资了。


 


他们去了一趟中东毫无收获,回来有找养老基金,但也是找不到门槛。后来他们还是去找了融资代理机构,有一个人叫做吉姆乔治,他的能量很大,通过这个人,作者他们募资的局面又一次完全改观了,每个养老金机构,看到吉姆都像看到了自己人,有了吉姆的引荐,作者他们第二只基金一下募集到了12.7亿美元,这已经是当时最大的私募基金了。


 


一边募资,他们也在一边考虑未来的发展,这时候他们盯上了一个重要的行业,就是房地产。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崩溃,不良贷款,压到了储贷业协会,整个90年的衰退就跟房地产泡沫破裂有关,而买家正在纷纷逃离这个市场,流动性枯竭,此时有一个专家叫做乔罗伯特,他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房子没人要的时候,才是做资产收购的大好良机,可以实现价值抄底。


 


重组信托公司简称RTC,专门拍卖这些断供的资产,作者当时也认为拍卖中有很多不错的资产,占用资金也不高。他准备连手高盛一起干,但是高盛的理念似乎有点不同,高盛希望压低价格,宁可错过不可买贵,而作者则刚好相反,他觉得最大的风险就是错过。因为作者已经计算过,现在买下这些低价拍卖的的房子,每年租金回报就能达到10%,光固定收益就有16%,而且房子几乎很新都在3年以内,几乎还没有维护成本。如果举债收购,他们可能还会赚的更多,甚至到23%


 


此时他们的判断是,房地产周期已经触底,未来随着经济复苏,房地产市场也会迎来复苏,租金会涨,房价也会涨回来。所以做这种资产处置的生意,几乎稳赚不赔。那么都稳赚不赔了,就别太在乎出价。赚多赚少,也比错过了强。后来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甚至比他预想的还要好,在这批拍卖的房子中,他们获得了62%的回报。而乔罗伯特则说,这样的机会,现在全美到处都是。


 


不过,正当他们想大规模的进军房地产的资产处理行业的时候,后院却起火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