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荀子丨荀子生平考略

16-1 荀子丨荀子生平考略

00:00
19:42




正文

从今天开始,大概用三节课左右的时间,一起来了解春秋战国末期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集大成的一个思想家,这个人就是荀子。


荀子他出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在公元前238年前后去世,他是赵国人,但是他一生的经历也类似于孔子和孟子,去过很多国家。他名况,字卿,一般的人都称为荀卿。司马迁在《史记》里面专门有记载,他是生于赵国,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去了齐国。当时齐国有一个稷下学宫,它是整个齐国供那些文化人或者学者进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地方,类似于今天的一个大学。这说明整个齐国对文化还是比较重视。因为荀子的出色,以及他学问和思辨的能力,他(曾经)三次任学宫祭酒。祭酒是一个官名,相当于大学校的校长,就是稷下学宫的负责人。这个时候声名鹊起,当时战国时期的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习,其中就有两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一个人就是韩非子,一个人就是李斯。后来韩非子的死也和李斯有关,因为当时在秦国的时候,韩非是被李斯所害。因为韩非子,我们后面会专门讲到他,所以李斯在这里我要特别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免要一声叹息。


李斯,他是楚国的上蔡人,他曾经做仓库的管理员,他在做管理员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观察生活。这个人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细节的关注,你看不到的地方,人家敏锐的捕捉到了,这是聪明的一个表现。李斯有一次去厕所的时候,他就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厕所里也有很多老鼠,厕所里边老鼠吃什么?实际上吃的都是些垃圾,很肮脏,所以那些老鼠长得又瘦,毛都是黄的。这个时候李斯在厕所里看到这种老鼠后,忽然想到仓库的老鼠长得又肥硕,毛又黑又密,似乎都发亮。这本来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但是李斯就在这里边敏锐得出一个结论,他说都是老鼠,生活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于是他就得出个结论,都是老鼠,生活在仓库里边,丰衣足食,身体很肥硕,不愁吃不愁穿;可是生活在厕所里边,只能吃一些垃圾,甚至是一些粪便,生活非常贫苦,而且毛色都显得那么衰败。于是他就想,人跟老鼠是一样的,生活在仓库里边,或者生活在厕所里边,整个人生的处境是不一样的。于是他说我真不能在仓库做官,人这一生如果想干成一番事业,一定要找到类似于仓库的地方。李斯从此以后就开始思考他的人生发迹的道路。


李斯讲的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人的成就(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学识、德才等等,这是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你的助缘,外部的环境非常重要,所以李斯这个话并不是没有道理。李斯悟出这个道理以后,他就开始改变,他先把自己给训练出来,把自己的学识提高,然后去跟荀子学。


荀子的思想是整个春秋战国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应该说他在治国、人性,包括礼法,包括社会管理方方面面,荀子都有非常深刻的思考。荀子的这些思考如果用在治国上,那是可堪大才的。所以这一辈子千万不要轻视所学,你如果是没有真本事,即便给了位置,你也驾驭不了。反过来讲一个人,真想做一番大事,外部的机会先别谈,自己(得)先有这个本事,这个是根本性的东西,哪怕外面的机会不是那么大,至少活的也不会很差。


所以李斯向荀子学,学到一定程度以后,李斯就要找他的仓库去了,找他环境去了,他就分析谁呢?秦国。因为在当时的战国时期,真正有志气的,经过几代人耕耘,实际上就是秦国。而其他的六国为什么亡国了,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争气,而秦国是一代国君接着一代国君,最后秦王嬴政完成统一。从结果上是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可是如果从历史逻辑来看,从因果逻辑来看,他是几代帝王的耕耘。就像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也是几代领导人,几代中国人一代接着一代的干,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到世界舞台中心。所以这些历史的逻辑,我们都应该有所启发。


当李斯看到秦国以后就给老师辞别,我要到秦国去。这个时候李斯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很不好听,应该说一个学生对着老师说这几句话是非常不合适的。李斯怎么说呢?他说一个人生来是干吗的,就是出人头地,就得闻达于诸侯,显赫于天下,如果不这么活,就是个笨蛋,就是个懦夫。有的人没有活出这样的身份,没有活出这样的脸面来,反而给自己找理由,仿佛自己很开拓、很达观、不追求名利,李斯说那就是懦弱的人,笨蛋给自己的遮羞布。他这个话,把他的老师把很多人都给讽刺了。


实际上荀子本人,他去过秦国,他对秦国做了考察以后他有一个判断,就是秦国将来统一中国,或者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秦国有能力,但是秦国治国有个致命的东西,什么致命东西呢?一个国家立国之本在哪里?荀子看的非常清楚,是人。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君,不管你多么有威风、多么耀武扬威,如果人民不支持,或者你不爱护人民、不体谅人民、不尊重人民,尽管你一时的飞黄腾达,结局一定不好。所以荀子说秦国是虎狼之师,凭自己的武力和霸道能够在战国称雄。但是他骨子里边不重视仁义,对老百姓的命运,对老百姓的苦难不够重视。说所以这样的国君,如果真心扶持他、给他出点子内心里有愧,或者说荀子并不是很赞成。所以他从秦国回来了,荀子看的非常清楚。所以秦国建国不多长,到了二世的时候,就亡国,从某种程度上荀子判断是对的。可是李斯这个人他看不了那么长远,他认为谁厉害,谁能带我飞黄腾达,谁能让我闻达于诸侯,谁能让我门庭若市,我就投奔谁。从这个意义上讲,李斯的境界和老师比是非常差的,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给老师谈完之后,他就走。荀子听完他的一番话以后,他对他的学生就有一个判断,他说这个学生将来能干成事,因为他有世间的聪明。有些人境界没那么高,层次也没那么高,可是他在人情、待人接物,对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人脉的沟通,他非常有能力,他是能干成事的。用今天的话就是德才不是那么匹配,才能很大,德行不是那么高,但是他能干成事,荀子看到了。可是荀子也看到了,说这个学生将来非出事不可。朋友们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一门心思想出名,一门心思想发财,一门心思想当官,而且他真有能力,某种程度上他利用各种关系、各种人脉也混的风生水起。可是有几个人做到善终?所以荀子看的非常清楚,他为什么认为他不会很好呢?我们有个词叫善始善终,一个人真正做一番事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够顺顺利利的,这一生有个好的结局,留给历史或者留给自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善始善终就是我们讲的初心,初心和果它是对应的。李斯做的这个事并不是为国为民,也不是为了统一天下,给老百姓一个交代,你的初心是非常有问题的,纯粹是为了个人的名利。一个人为了个人的名利做事的时候就会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无所不干。这个时候,他就会为自己的人生埋下大祸,为什么?没有原则,他没有一个更高的尺度和一个价值观来平衡自己,来决定自己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必须做,他一切背后就是自私、就是利益、就是出名,就是成为有权势的人。荀子对他的判断,得出结论,说李斯这一去他的下场不会很好。


后来到了秦国以后,有一篇文章叫《谏逐客令》,为自己的身份漂漂白,让秦王能够接受自己。后来在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了作用。他和秦始皇应关系也不错,秦始皇很信赖他,而且他的女儿很多都嫁给了秦国的公子。李斯当时真是位极人臣,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很多人都巴结他。当他女儿结婚的时候,很多贵宾都来向他表示祝贺的时候,借机会向他献媚。李斯看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都向自己献媚的时候,他有一种隐忧,他体会了一句话,他说我的老师一直告诉我叫盛极而衰。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到了顶端以后,就是荣耀的不能再荣耀了,下一步是什么?下一步就是衰。后来的历史证明始皇帝去世以后,他自己没有原则,结果跟赵高在一起勾结,把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刺死,然后让二世胡亥做皇帝。可是二世胡亥跟他的父亲秦始皇比更加暴政,而且又没有他爸爸纵横天下的能力,秦末的农民起义,很快就起来。李斯也不得好死,后来赵高把李斯包括他的家庭,都斩杀了。在斩杀时候他和他的儿子李由跪在那里,人头要落地的时候,李斯给他的儿子说了一句,非常凄凉的话,他说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富贵?当初我管仓库,虽然官不大,可是每当下完班之后,我带着你带着一个狗,到田野里边逐兔子,那个时候在整个田野里边游走,那个天高云阔,咱们一家其乐融融,多好的生活。他说孩子这一刀下去人头落地的时候,我们还有机会回老家的上蔡,在那个地里边去带着狗去追逐兔子吗?这些话没有说完的时候,人头落地。这就是李斯。


所以荀子,他看问题是非常深刻的。通过李斯的故事,特别给大家分享一个观点,就是善始善终,人这一辈子在开始做事的,发心一定要正。我们才有一个正确的尺子,或者一个依据,让我们在今后发展的时候,不论发达也好或者落寞也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中有一个非常好的价值尺度来约束自己、指导自己,这是我们这一辈子不招祸,避免灾难一个非常重要的。可是李斯不是,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去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有大的权势去的。这种发心就使得他只要能得到权利、得到名声什么手段都使,大家想想能有好下场吗?


在做祭酒的期间,这个时候,楚国有一个春申君就听说荀子特别有水平,然后就请他去兰陵(山东的兰陵县)做了县令。在兰陵做县令的时候,荀子就有了一个小地方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在那有一件事,有一次兰陵不下雨,旱是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常见的事情。怎么办呢?当时的楚王就让他求雨。可是荀子他,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天行有常,天是有规律的,下不下雨是有规律的,并不是求不求的事。这是荀子的观点,荀子就不求,他就开始带着人找水源,他就用类似科学的办法,哪个地方打井,哪个地方挖水,把山里的水给引过来等等,他干这么个事。结果他手下的一个人叫县丞,县里的一个官员(类似于办公室主任),县丞(说)县令不求那我得求,他就求。结果求着求着雨来了,这个时候楚国的曲润(大臣),他有个孩子叫曲光,曲光在兰陵当地强奸民女,被兰陵县的县令荀子给抓了。抓了以后曲润,因为下了雨以后受到楚王的安排,就向荀子表示感谢,意思是你看你求雨了,而且下大雨了,那说明你有功劳,而且曲润也想借机会给他儿子求求情。结果来了以后,荀子马上告诉这个曲润,说对不起这个雨不是我求的,我没有求雨,为什么呢?因为下不下雨这是有规律的,求雨有什么用?然后他趁机跟人家讲“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为桀亡”,讲一番他的学术道理。这个时候,当曲润想给他儿子,求情的时候,荀子也不答应。结果他就回去向楚王报告说荀子的种种不是,说他种种的毛病和弊端。这个时候,荀子实际上就被革除了职务。


革除完之后,荀子他是赵国人,他就回到赵国。回到赵国见到赵王他就发现赵王非常不争气。不争气有哪几点呢?讲两件事,第一个很懦弱。当时秦国以屯田为名来占领赵国的土地,秦国种田去为军队储备粮食,你在你们秦国就可以了,但是你为什么用赵国的地呢?这就是找一个借口明目张胆的去抢夺赵国的土地。可是赵王不敢说,就不敢回击,懦弱。


另一方面就是这个人的德行非常不好,这一点是荀子特别在意的一件事。曾经赵王也问过荀子,说你那么有名,那你告诉我国家怎么治理好?荀子就告诉他,治理好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你得修身,你自己得修的好。用今天的话就是领导人必须发愤图强、励精图治。我说一句粗话,就是你领导人得是个东西,你得行,领导都不行,要德行没德行、要理想没理想、要抱负没抱负,那你怎么把国家给带的欣欣向荣。可是有一件事儿,恰恰把赵王没有德行的状态给暴露无疑。什么事呢?赵王的爱妃有病,爱妃有病怎么治呢?有人给他出主意,说三百年的灵芝,可以治好她的病。这个灵芝哪里来呢?有个人传来消息了,说有一个寡妇给她的孩子治病,就采了一个灵芝,哪里采的?太行山上,采了个几百年的灵芝。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寡妇给自己孩子治病的,而且从太行山上采下来,这应该是冒着生死的危险,是不是不容易?你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你可不能抢人家老百姓的灵芝。结果赵王就做了这么一个失德的事情,他就命人从寡妇那(把)灵芝抢回来,给他爱妃治病。结果是爱妃也死了,寡妇家的孩子也死了。


这个事情给荀子一个不好的观感,他就得出个结论,就是如此失德之人,他是没办法做大王的,他也没办法带领国家走向振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包括咱们中国,咱们领导人伟大,愿意带着咱这国家举国上下同舟共济、上下同心、实现复兴,这个太重要了。所以一个国家最关键的核心人物,或者关键少数不行,这个国家就会衰败。所以荀子非常失望,就在这个时候,楚国的春申君到了赵国,向荀子请罪,他知道荀子这个人实际上是个很不错的人。经过长谈以后,又请他回兰陵。


一直到去世荀子都是在兰陵度过的,而且到了晚年的时候,整个战国的形势在他学生李斯和嬴政的努力下,尤其是始皇帝,纵横捭阖,统一全国。就在统一全国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荀子的愿望。荀子认为,整个国家统一,减少战乱,老百姓生活的安定这是他的理想。可是在整个秦国实现统一的时候,荀子的晚年,他有几个判断,判断整个秦国不懂得真正爱惜老百姓,光强调霸道,强调自己的威风,不能长久。对他的弟子李斯心胸狭窄、追逐名利、没有大局、没有长远的历史观念他也了解。于是他在晚年整理诸子百家学说的时候,把很多的竹简和材料交给他的弟子好好保存。历史的记载,当然也是个传说,把这些事做好之后,为中国文化保留了一个文脉和火种之后,然后他就自己下面绝食三日,在九十岁的时候就走了。


总之,荀子的这一生,整个中国思想史链条上春秋时期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那么具体他的思想,我们下次谈。 


 购课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进三少_gk

    咱没按大纲讲,只有两节

    弘正学堂 回复 @进三少_gk: 您好,稍后会补上一节

  • 一环读书

    领导人得是个东西

  • 1391127kqpj

  • 1391127kqpj

    🦄🦄🦄🦄🦈🦈🦈🦈🦈🦈🦈🐋🐋🐋🐋🐋🐊🐊🐊🐊🐎🐎🐎🐺🐺🐺🐺🐗🐗🐗🐗🐗🐗🐗

  • 靜心寂寂

    德才兼备,成己达人。

  • 1391127kqpj

    🐉🐉🐉🐉🐉🐉

  • 1391127kqpj

    😂😂😂😂😂😂

  • 清荷_3d4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清荷_3d4

    祝老师健康!快乐!

  • 1391127kqp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