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万燕:教会女生的今昔图谱

【赏读】万燕:教会女生的今昔图谱

00:00
26:32

1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万燕,今天我们赏读的是《同学少年都不贱》。


“《同学少年都不贱》这篇小说除了外界的阻力,我一寄出也就发现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经搁开了。”这是1978年8月20日张爱玲给夏志清的信中谈到《同学少年都不贱》。这篇小说有许多题材上的突破,但还没有打磨成熟,再加上外界阻力,可能由于这内外原因,生前一直未发表。2004年2月由台北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这篇“冷冻”三十年的小说2004年一经推出,关注的焦点就落在了题目上。都说取自杜甫诗句,但杜甫的原诗是“同学少年多不贱”,一“多”一“都”一字之差,怎么回事还没弄清楚,又冒出个民国的才子范烟桥也有篇《同学少年都不贱》。那么张爱玲这篇大约写于20世纪70年代的小说, 到底是误读了“老杜”的版本还是有意为之还是受范烟桥影响呢?

“同学少年多不贱”出自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原诗如下: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著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一书,对于该诗的最后两句她这样阐释道:


多不贱:金解别批作“俱不贱”,诗阐作“都不贱”。

莹按:“多不贱”笔致较流动有致,金解亦作“多”字, 唯金解别批作“俱”, 盖一时笔误。诗阐之“都不贱”, 盖亦因“都”字与“多”字音近之笔误,俱不可从。

衣马:金解及别批与通解,诗钞,皆作裘马。

莹按:“衣马轻肥”出《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裘马自轻肥”相连读之颇为拗口,不若作“衣马”之自然流利 。


也就是说,“俱不贱”和“都不贱”都是笔误。“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应为正确版本,表明当年的同学少年如今鲜衣怒马,多有贵显的意思。因此,范烟桥的短篇《同学少年都不贱》(1944年11月发表在《紫罗兰》第十七期) 在文章结尾直接引用杜诗,写成“同学少年都不贱”, 显见是误读版本。而张爱玲没有在文中提及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不是故意改掉一个字呢?应该不是有意为之。


她一贯喜欢同题反讽,如果改掉原题的字,她会做解释。而且小说中的女同学,除了恩娟做了官太太飞黄腾达,其他的同学恰恰都不如意,“仪贞夫妇俩都教书, 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芷琪的男人把她母亲的钱都花光了”;赫素容在兆丰公园“一个人推着个婴儿的皮篷车,穿着葱白旗袍”,非常落寞的样子;至于赵珏的落魄就更不用说了——在国外靠做小翻译谋生,因为没有孩子,丈夫也离开了。张爱玲写“都不贱”, 其实是除了恩娟“都贱”,又是一次同题反讽。至于是受范烟桥的影响误读还是自己误读了别的版本,那就不得而知了。倒是她在圣玛丽亚女中《凤藻》的中学毕业册上,为同班同学们描画了“都不贱”的未来,其中有第一个飞上月球的,有做总统的,有做数学家的,着实寄托了她对同学少年的殷殷祈福。


2

故事的两个女主角,赵珏和恩娟是寄宿教会女校的同窗,因为赵钰国语和吴语都说不好,在学校只有恩娟一个朋友,但是女校流行天真的少女式同性恋,例如赵珏喜欢赫素容,恩娟爱芷琪等等。赵珏家境殷实,学生中只有她家的女佣会送点心来。恩娟母亲早逝,她过早独立。而在毕业后,人生道路走向完全不同。恩娟嫁给犹太人汴·李外,多年后,汴·李外进入了美国内阁,恩娟也跟着富贵起来。而赵珏反对家人给她安排的婚姻,自己流落在外,一生飘零,最终自己选择的婚姻也并不幸福,过着窘迫的日子。两个昔年的好友都在美国,却很少来往。再见面的时候,一个是官太太,一个是自食其力的普通平民,两人的贫富身份颠倒,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亲密了。


小说言语间充满张爱玲式的一贯讥诮,但是故事节奏很少用从前密集的意象叙述,铺叙得非常轻快,快到读者经常跟不上叙述的节奏。对三、四十年代教会女生性心理的露骨展示,对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逼真刻画,对同学之间尴尬身份的变化描写都非常到位,这些都是张爱玲为了开拓题材做出的努力,并且把故事地点扩展到了海外。


张爱玲在海外创作,出版方面频频受到打击,但是她一直在写作,用写作完成自己的一生,写作大概就是她的宿命吧。


这篇小说非常大胆,在性方面的表现尺度是张爱玲之前少有的,由于她在上海的圣玛丽亚女校求学六年,表现女校学生的性启蒙细节非常深入。当时上海最有名气的两所贵族化教会女中就是圣玛利亚女校和中西女中。小说写到教会学校的女生在一种封闭环境下性意识的萌发,例如“拖朋友”等都是单一性别的成长状态,反映了当时少女微妙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小说也触及少女对两性身体和两性关系的恐惧和好奇。甚至涉及真正的女同性恋等方面(如看守墓园的白俄老人将赵珏和恩娟误以为是女同),并写到美国青年学生的集体野合,这些尺度的突破可能都和张爱玲在美国受到性解放思想影响有关。


小说尤其围绕赵珏和恩娟这对昔年要好同学的身份逆转,几番角度转向,将同学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王国衍化,直至故事快结束时,人物的高起高落更具反讽意义:赵珏无意中发现做了权贵夫人的恩娟对芷琪依旧一往情深,这令她非常吃惊,使她意识到恩娟外在光鲜下的可悲可怜——“难道恩娟一辈子都没恋爱过?”,因为从前少女对少女那种天真的单恋,只有“与男子恋爱过了才冲洗得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不留”。恩娟至今保存对芷琪的感情,也就是说恩娟无论婚姻内还是婚姻外,都没有得到过男子真正的爱情。赵珏虽然漂泊不定,但至少真正恋爱过。


这使她从和恩娟的现实关系中找到了心理平衡的通道,本来这种现实关系是令她非常不愉快的。

由此,赵珏联想到甘迺迪总统遇刺死亡的时候她内心的平衡:

“甘迺迪死了,我还活着,即使不过在洗碗。”

甘迺迪总统即肯尼迪总统,他的遇刺发生在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12点半,作为总统的贵人死了,还在洗碗的平民赵珏依然活着,是总统又怎么样呢?“是最原始的安慰,是一只粗糙的手的安慰”。现在得知曾经要好的老同学的缺憾,赵珏重新体验了同样的安慰,是官太太又怎样呢?竟然没有和男子恋爱过。


两个知己同学的情分怎会变成如此,和恩娟飞黄腾达之后的得意劲头和距离感不无关系。

可是赵珏的内心平衡没有持续多久,当她在《时代》周刊看见恩娟出现在总统的游艇赤杉号上的照片时,云泥之感的天地之别,产生的当头一棒还是够她受的。当年同学,如今悬殊的境遇,到底还是让她妒富愧贫。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晚年多病的诗人杜甫,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抑郁,感叹年少时一起苦读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他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而在张爱玲的故事里,多年后重逢的昔日同学,相对于当年平等的身世,此时高低错位,这正是它取名《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深意。


在小说之外,张爱玲自己是如何面对中学的同学少年的呢?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曾经采访过张爱玲的中学同学顾淑琪,顾淑琪是江苏常熟人,同学们都把顾淑琪亲切地称作“常熟阿姊”,1936年中学毕业时她们全班去常熟游玩了三天,到过常熟名胜虞山,张爱玲在顾淑琪印刷版《凤藻》纪念册上的留言,也与其他同学截然不同,精炼,别致:

“替我告诉虞山,只有它,静肃壮美的它,配作你的伴侣;也只有你,天真泼辣的你,配作它的乡亲。”


她在这期《凤藻》纪念册上还有一组真人漫画,都是用同班同学的头像照片和自己配的漫画构成,配上她的英文题注,是一件特别让同学们吃惊的事情。因为她平时不和同班同学住在一个宿舍,也比较沉默寡言,问同学们要照片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后面还有这么精彩的呈现,也有几位同学没有给。从漫画也能看出她虽然和同学交往不多,却具备惊人的观察力,每个同学的未来都和她们的兴趣或特长相结合。她把自己画成“看水晶球的预言者”,同学则千姿百态,例如她把叶剑萍形容为“世界著名摄影师,彩色电影的设计者”,韦澄芬是“杰出的科学家,澄芬氢的发现者”(后来确实成了美国的化学家),梁郇玉是“勇敢地和社会邪恶势力做斗争的新闻妇女”,翁美丽是“心理学家 重返孩提时代 运动的领导者 打算提高我们的身心健康”(后来翁美丽的丈夫曾在香港电懋影业公司任职,公司总裁陆运涛夫妇、翁美丽和丈夫一同从台湾回香港,飞机失事遇难。)


又如席曼英是“优秀的骑手 世界赛马俱乐部的荣誉奖章获得者” (后来成为宋氏家族宋子良的夫人),杨衡芳与李振英是“著名歌剧明星和音乐作曲家”,王明珍是“女墨索里尼,家庭中的独裁者”,张毓贞是“幸福的新娘把蜜月延长为浸着蜜的一生”。


袁紫禾是“第一个飞上月球的人”,蔡芙苓是“第一个女子获奖拳击手 重量级冠军”,马月苞是“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李宝芸是“建造横跨大西洋大桥的工程师”,顾淑琪是“中国赴意大利的大使阁下”(顾淑琪后来在国内从事电报工作,并提供了这些漫画作者是张爱玲的信息),王汝敏是“国际作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班上写作好的同学之一),张如瑾是“被誉为中国的狄更斯的流行小说家”(张如瑾本来在班级的写作很好,中学就写了长篇小说《若馨》,张爱玲给她写过《若馨》评,但婚后默默无闻,张爱玲在《爱憎表》里写道: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她把同学们的未来形容得非常“不贱”,非常光彩夺目。

中学生活中她最要好的同学是低一届的张秀爱,后来也去了美国。多年后有个中学同学在台湾托人找她,她在美国没有联系,只是写道,“是真的很难受”。此时她已经深居简出了。和好友炎樱是大学同学,与中学的同学情又不同了。

    

这是“同学少年都不贱”的内外故事。


因为主题太多,小说里和宗教有关的话题被其他主题淹没了,有一条情节线值得注意:恩娟的父母都是被内地教会培植出来的,然而各自移情别恋,恩娟也许因此从未向赵珏传过教。但是有一次圣诞节前夕,恩娟却拖赵珏去听教堂鸣钟,钟声齐鸣,成为壮丽的大合唱,和恩娟喜欢的古典音乐如出一辙。赵珏在听钟的时候得知恩娟崇拜的提琴手误会了她,恩娟不再学提琴了。这次听钟仿佛是她对少女时代的告别。在芷琪结婚后,她也去重庆结婚了,但她的青春理想一直停留在那里,她没有走出来过,也许因此她非常失落,变成极端的少年得意劲,令人不喜。张爱玲在《中国人的宗教》里曾说:“教会学校的学生,正在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惯于把赞美诗与教堂和庄严、纪律、青春的理想联结在一起,这态度可以一直保持到成年之后。”恩娟属于此类。


这篇小说和早期的“张爱玲体”不一样,有了更多国际化的写作方式。可以看得出来,张爱玲在拓宽创作视野,如果她在生前沿着这个方向挖掘,应该会达到她晚年的创作高潮。可惜未能持续深入,这篇本来可以打磨得更好的小说也被搁置一边。小说中,人称的转换非常灵活,和《相见欢》的叙述观点相近。小说的主题也很丰富,但比较杂,关于同性恋、海外生活的艰辛和同学之间的身份落差等多个主题集中在一篇小说里,和早期专写一个主题不同,电影的蒙太奇技巧不要了,留下“蒙太奇思维”,跳跃很快,并在写作中模糊引入了“磨镜党”内涵,也就是真正的女同性恋。而少女们的“同性恋”与“魔镜党”不同,因此小说中写到一个宿舍里的四个女生——赵珏,恩娟,仪贞,芷琪从12岁到18岁的性成长,是指在女校的单一环境里,少女还没有进入男性世界的时候,会和同性有天真的恋爱阶段,是自我折射的方式。这类学校连男老师都很少,张爱玲在自己的漫画“教会学校师生”画到另一种现象,教会女生在学校里会以自己迷恋的女老师为流行风向,也是寻找自我的折射。还有一个新题材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海外生活的状况,何去何从之间,赵珏的翻译生涯仿佛是她的坚持和挣扎,做翻译的微薄收入,被上司觊觎不得的穿小鞋,窘迫的外交场合都使人看到生命的惨伤。



好,今天的赏读就到这里,下次我们讲张爱玲的一篇精品《色戒》。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和风雅悦

    有声剧比赏读要精彩得多!

  • 思嘉清音

    沒有相同的生活環境,再好的感情也會慢慢淡如白水,而女人之間的情感,卻又是那麼複雜微妙,即使暗地裡不爽不滿,還是離不得剪不斷。

  • 武俏君

    不能同意万老师所说“竟然没有和男子恋爱过”,重点不是恩娟没和【男人】恋爱过,重点是张爱玲原文里“难道恩娟一辈子都没恋爱过?”,不论和两性关系的任何一方,恩娟都没有彻底真正的体验过。

    大西洋晨风 回复 @武俏君: 同意你

  • 袅袅春风

    年少无知时的友谊最真挚。慢慢的进入社会,再相逢,有意无意都在攀比。家庭,爱人,孩子,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这一切都成为曾经友谊的屏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没有利用价值成为分化群类的标尺

  • 闲临牗

    其实在乎这种变化的一直是赵珏,恩娟反而只是如常

  • 程柳依依

    为啥累呢?其实想多了…

  • 听友297395383

    醉拳甘奶迪。。终于知道甘奶迪是谁了

  • 戴着珍珠耳环的猫

    万老师普通话开叉

  • 南风知我意2333

    突然很感动,很想看这本纪念册。

  • 缘来是方圆

    这本同学纪念册真有意思,百度了一下,果然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