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夏萌:才女石评梅的爱情悲歌 | 人生苦短,经不起错过-忆雨瓷

主播夏萌:才女石评梅的爱情悲歌 | 人生苦短,经不起错过-忆雨瓷

00:00
14:51

文 | 忆雨瓷 · 主播 | 夏萌

十点读书邀约作者


在阳泉市的石家花园里,静静矗立着一尊情人雕像。二人年貌相当,彼此依靠,永不分离的模样。


然而,现实中的他们虽真心相爱,却情路波折,后来更是阴阳两隔。


他们,正是民国才女石评梅与人杰高君宇。


石评梅只活了短短26岁,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如果不是因为与高君宇的爱情悲剧,耗尽心血后红颜早逝,她的成就不会止步于此。


可惜,没有如果。


人生苦短,经不起错过。她错过了高君宇,中国文坛错过了一个更好的石评梅。


聪慧女子的爱情观:只和懂自己的人相爱


倘若用一句话,概括石评梅的成长轨迹,那就是:聪颖好学,决不墨守成规。


石评梅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举人,母亲也是通晓诗书的才女。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她很早就表现出了对学问的渴求。


三四岁时,母亲便教她读书写字。别的孩子都是父母逼着学,她却是主动学。有时一些字没有掌握,即便学到深夜,也要认熟为止。


从学堂放学后,她也不急着玩耍,反而是跟随父亲,认真学习儒家经典。


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下,石评梅性格中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又有外来文化的开明。


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个外表文弱的女孩,才会成为学校闹风潮的主角。


升入太原女师学习后,才华出众的石评梅很有号召力,是女师闹风潮的组织者之一。


这让校方大伤脑筋,原本想要开除她。可这个女学生清秀聪慧、双眸清亮,不仅思维活跃,而且敢闯敢为。


新式学堂不正是要培养这样的女性吗?动乱中的国家不也正需要这样的青年吗?


一番斟酌,校方还是保留了她的学籍。


女师毕业后,石评梅面临是否继续求学的人生抉择。在当时人的眼里,女子中学毕业学问便已足够,没必要继续深造。


石评梅坚定选择继续求学。她是一只向往自由的鸟儿,不愿在狭小世界固步自封,她渴望步履不停,渴望思维没有边界。


1919年,不愿随波逐流的石评梅,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在北京,她进一步受到新思潮影响,思维之火在内心燃烧,有万语千言要表达,不吐不快。不久,便在《新共和》上发表了诗歌《夜行》。


正当石评梅要在文学上大步前进时,家人却希望她相亲嫁人,过上相夫教子的“幸福日子”。


《第二性》这样描述世俗定义给女性的“幸福”:


一种徒有其表却无抱负和热情的平庸,一种周而复始重复着的漫无目的的日子,一种渐渐走向死亡却不问及其目的的生命——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幸福”。


石评梅不愿、不甘,她不认为女性生而只为做男人的配角,无论人生还是婚姻,女性都应有自己的追求。


真正聪慧的女子,只和尊重女性独立、理解女性追求的男子相爱。


真爱难得,不该犹豫


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并不容易。幸运的是,石评梅遇到了。


1920年,在同乡会上,石评梅被一个英姿勃发的年青人所吸引。


此人就是学生运动领袖、爱国组织骨干高君宇。


攀谈之下,她发现这个男子深受新思潮影响,尊重女性,对时局也有独到见解。


高君宇也很欣赏她,眼前女子看似文静,格局却不小,思维敏捷,视野开阔。


二人心意相通,越走越近。


他们时常见面和通信。石评梅打开心扉,倾诉心中烦闷,高君宇耐心开解,点出当下青年的苦闷情绪,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石评梅毕业后,先后在数所女校任教。在高的点拨与支持下,她采用理性指导与情感交流的教育方式,受到学生欢迎。


她的困惑、她的坚持、她的进步,一点一滴地打动了高君宇的心。


秋日的一天,石评梅收到高君宇的来信。里面只有一片红色枫叶,上面写着: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石评梅心头一颤,悲喜交集。两情相悦,人间至幸,莫过于此。可是,自己已立下素愿,要远离情路。


原来,她曾接受一个名为吴天放的才子追求。


二人相恋第三年,因为吴妻儿的造访,石评梅主动退出。而高君宇,在家乡也有一桩包办婚姻。


她含着泪,忍痛拒绝了求爱,在红叶上提笔写下:


“枯萎的花篮不能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高君宇没有放弃,得知原因后,他为心仪女子的情伤心疼,决心结束包办婚姻。


1924年,北洋政府大肆搜捕共产党员,高君宇乔装打扮逃过一劫,并受上级指示去山西建立党组织。


临行前,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和石评梅告别,望着虎口脱险的心上人,石评梅哭得声噎气堵,有口难言。


她的每一滴泪,都落在了高君宇的心上。他承诺,回山西后一定结束封建婚姻,名正言顺地娶她。


这个好男儿没有食言,经过奋力争取,终于结束了名存实亡的婚姻。


可石评梅还是拒绝了他。不是不爱,而是不敢,不能。


高君宇长叹一声,他已竭尽全力,与其让心爱的姑娘矛盾为难,不如用朋友的方式,继续陪伴与守护。


他买下一对象牙戒指,一只寄给石评梅,象征纯洁的友谊。他多么希望,能给最爱的女孩,戴上真正的婚戒啊!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真爱难得,不该犹豫。因为谁也不能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

死亡带得走生命,带不走爱


正如真爱来临,往往毫无预兆;死亡靠近时,也常令人猝不及防。


繁重的工作和爱情的积郁,摧垮了高君宇的身体,他病倒了。


住院期间,石评梅几乎天天去探望他。看见原本意气风发的心上人,如今脸色苍白地躺在病床上,她心如刀绞。


却竭力装出兴致勃勃的模样,与高君宇谈天论地,谈到兴奋处,两人戴着象牙戒指的手紧扣在一起。



石评梅的脸在笑,心却在哭。


唯一安慰的是,君宇见到自己是真心喜悦。他的眼睛在发亮,苍白的脸因快乐而红润,他终于有机会,和心爱的女孩相守在一起。


然而,他还是去世了。也许真的情深不寿,这个优秀而深情的年青人,仅活了29岁。


葬礼上,石评梅送上自己的挽联,上书:“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她清楚明白,天大地大,无所不有,却哪里都不会再有高君宇了。


根据逝者的遗愿,石评梅将他安葬在陶然亭畔,亲手在墓旁植上十余株松柏。


高君宇其人,的确如松柏般迎霜傲雪,坚毅挺拔。


葬礼后,石评梅整理君宇留给自己的信件,昔日传情的红叶,赫然出现在眼前。


红叶浓丽依旧,君宇告白的字迹,清晰可见。


她的眼眶湿润了,泪眼朦胧间,似乎看见君宇眼中含着情,唇畔带着笑,期待地写下求爱的诗句。等待他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红叶还在,君宇却永远不在了。


石评梅在高君宇的墓前


心上人的离世,揉碎了石评梅的心。她后悔没答应求爱,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君宇。常常去坟前哭诉衷情,一遍遍地轻念,自己在墓上题的碑记:


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可就连这小小的心愿,也没能实现。


由于军阀驻兵,石评梅再也不能去坟前凭吊。眼睁睁看着爱人的坟头成了牧场,牛马在墓地践踏,松柏被吃光,洁白的墓碑变得污秽不堪。


最爱的人,九泉之下都不得安宁。石评梅既痛且愤,她比过去更懂得,为何君宇要执着于政治理想,为何不惜累垮身体,也要跟随孙中山先生辗转南北。


她决心用笔,继续爱人未竞的事业。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石评梅在《妇女周刊》上,发表特别启事,表达愤慨之情。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石评梅在《京都副刊》上发表《血尸》和《痛哭和珍》,情真意切,敢想敢写敢当。


不是没有害怕过。可只有用这种方式,她才能感觉到与爱人同在,君宇正用赞许的目光凝望着自己。


她深情写道:


我相信你的灵魂,你的永远不死的心,你的在我心里永存的生命;是能鼓励我,指示我,安慰我,这孤寂凄清的旅途。

死亡带得走生命,却带不走爱。石评梅用自己的方式,继续爱着高君宇。


人生苦短,经不起错过


也许是见石评梅爱得太苦、太痛,连上天都于心不忍,终于用和高君宇同样的方式,以疾病结束了她的生命。


最初是剧烈头痛,接着便陷入昏迷,不久石评梅便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


一代才女香消玉殒,年仅二十六岁。由于长期哀痛,离世时瘦可见骨。


女师大为她举办了追悼会,许多故友特意回北京参加她的葬礼。人们将她与高君宇合葬,完成了二人“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


《长恨歌》有云:“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只是诗人的美好愿望罢了,无论唐玄宗如何思念,马嵬坡之变,就是他与杨贵妃的永别。


受新思想洗礼的石评梅,当然明白即便合葬,也不会有所谓的黄泉相见。


她不后悔遇见高君宇,只是遗憾没能早点与他结合。人生如此苦短,哪里经得起犹豫和错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3037ubql

    说的啥,阳泉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