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过去一年在闲置交易平台闲鱼上,Kindle阅读器交易量几乎占到整个市场新品销量的一半。许多95成新的电子书,没怎么用就再次鱼贯进入“大流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爱书人喜欢囤,古已有之。豆瓣上就有个知名的“山倒”组,以“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为座右铭。一帮惺惺相惜的爱书人,一面展示又薅到多少优惠券、搞了几本大部头,一面又自嘲:书越堆越多,看书越来越少。但囤电子书,大概是没什么成就感的,看不到书架矗立,也没有纸张触感。尝鲜之后马上转手,或许就是因为书太薄装不了门面?
买书多不等于读得多,当然,半数Kindle被转手也不意味着“一半中国人不阅读”。不过,大量闲置用品的出现,倒是可以带出一个闲置经济的话题。
毫无疑问,消费诱惑每天都在增加。我周围不少同事,最近喜欢一起喝奶茶,好喝是一方面,另一个原因大概是社交。这种社交性消费,在直播上体现得也很明显。今年,许多人熬夜去看直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第二天在办公室有共同话题。至于东西是不是一定用得上,那是后话了。
很多时候,消费冲动不是来自需求,而源于供给。如果说,摩尔定律支配着计算机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一倍,那么时代的加速度,其实催生着“消费的摩尔定律”。比如,曾经一年一度的消费电子新品发布会,现在密集到季度;而即便一台手机浓缩了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阅读器的所有功能,按道理是“万法归一”,但身边的物品却还在“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般的裂变式增加。可以说,技术让图书馆变成了一本电子书,但商业却在我们生活的地盘复制出新的千万座“图书馆”。
存量物品越来越多,催生两种生活态度:一是断舍离,一是闲置转卖。买买买、断舍离与闲置经济,其实是必然会出现的首尾相接的循环。不再断舍离,无法买买买;一旦断舍离,闲置经济必然出现。况且,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大,年轻人大量占有物品的生活成本,还在提高。
今年,我搬了一次家,在离开的城市出清了很多物品,而到了新的城市又淘回了许多二手物品,东西没见少,却省去许多周折。写了《第四消费时代》的日本作家三浦展说,经历了消费狂欢之后,年轻人会追求简约、共享的消费主义。那些购买了二手kindle的人,估计也认同这样的判断,这也是消费观念的进步。
当然,闲置流通,不完全因为断舍离是时尚,中国人向来也是惜物的,正所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取消粮票不到30年,决不能未富先奢”,这几天全国上下都在想办法怎么能更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或许,消费总是感性地展开,但闲置可以理性地流通,这大概是我们掌握了更多选择权之后,应该拥有的美德。
这正是:孔丘搬家尽电子书,闲置流通珍惜物力。
(文 | 白山名 主播 | 殷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