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讲到,计划投资很重要,他在两部门经济中,短期内会决定均衡产出有多少。因为边际消费倾向和自主消费,这两个可以理解成家庭的消费习惯,而家庭消费习惯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均衡产出公式里,能变化的也就剩下投资了,那没办法,就只能由投资来决定均衡产出了。
但是这个事,还远没有这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
上一节的例子里,咱们说,当计划投资是600的时候,用均衡产出公式算出来均衡产出是8000。
那如果计划投资变成了700,增加了100,把700代入均衡产出公式,得出均衡产出是
Y=(1000+700)/(1-0.8)=8500
如果计划投资当又增加100,变成了800,均衡产出就变成了
Y=(1000+800)/(1-0.8)=9000
大家发现没有,投资从600到700到800,每次只增加100,但均衡产出却是从8000到8500到9000,每次增加500,均衡产出增加的总是投资增加的5倍。
这个5倍就是投资乘数,一句话概括:投资乘数指的是产出变化是引起产出这种变化的投资的多少倍。
在咱们的例子里,投资增加引起的产出增加量是投资增加量的5倍,所以投资乘数是5。
这就说明,哪怕投资计划出现一点点偏差,均衡产出这边都会因为投资乘数的存在而放大好几倍,而且投资乘数越大,投资在均衡产出这边被放大的就越多。
那么投资乘数是怎么来的呢?
这100块的新增投资在现实当中是怎么通过乘数,就翻了5倍,变成了500块的产出呢?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明确一下,经济学里的投资,指的是花钱买新的生产资料,或者说购买新的生产要素。
我们讲过,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所以买新的生产要素花的钱,比如,说100,最后会变成工人,地主和资本家的收入。因为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从这些人手里买来的,所以这100都进了这些人的兜里,变成他们的收入了。
这个过程咱们在第一章讲收入法的时候也讲过。
这些人有了新的收入100,根据上一节讲的消费函数,收入增加了消费也会跟着增加,也就是引致消费会增加。
引致消费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乘以新增加的收入,假设社会平均边际消费倾向还是0.8的话,那么当收入增加100的时候,引致消费会增加0.8×100=80。
我们说短期内,自主消费不会改变,所以总消费就只增加了引致消费的这80块钱。
根据支出法总产出等于消费加投资,这边消费增加了80块钱,那总产出也就跟着增加了80。
而总产出等于总收入,也就是总收入增加了80。
总收入增加80,又回到了消费函数,收入增加,导致消费又会增加80×0.8=64块钱。
这增加的64块钱消费,又会变成总收入,让总收入又增加了64块钱。
而只要总收入增加,消费就会增加64×0.8=51.2块钱。收入增加一点,消费就会增加新增的这点收入乘以0.8.
以此类推,就这样收入增加导致消费增加,消费增加又让收入增加,无限循环的增加下去,就构成了一个公比是0.8的无穷级数,而这个0.8就是边际消费倾向。而引发这一系列事件的就是投资增加了100,导致的收入增加。
我们对这个无穷级数利用求和公式求和,就能得到这个无限循环的过程,总共增加了多少消费。
这个用高中数学的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就可以,那就是:
[1/(1-边际消费倾向)]×新增投资=[1/(1-0.8)]×100=500
总共增加的这500块钱消费,最后都转变成了新增加的均衡产出,也就是均衡产出增加了500。
这个[1/(1-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公式,我们看这个公式,投资增加100,收入会增加100的1/(1-边际消费倾向)倍,所以说投资乘数就是:1/(1-边际消费倾向)
而1-边际消费倾向等于边际储蓄倾向,所以投资乘数也可以表示为:
1/(1-边际消费倾向)
这里要说一下,只有在边际储蓄倾向或者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的时候,才能用上面这两个公式。这个是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限制条件。
而在实际当中,正常人花出去的钱数或者储蓄的钱数基本都会比收入小一些的,所以通常情况下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本身就是小于1的,也就是说这俩投资乘数公式,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拿来直接用的。
注意,除了投资能通过投资乘数被放大之外,其他的比如消费,税收,进出口,货币数量,都能被自己的乘数给放大很多倍,也就是说除了投资乘数,还有消费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等各种各样的乘数。
这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看起来好像有些宏观经济政策力度不怎么大,也没让消费,物价,投资、货币什么的产生多大改变。
但是,这些看似不大的改变,一旦通过乘数被放大,就能让总产出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观察宏观经济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个政策涉及到的变量有没有乘数效应。如果有,那小小的政策变化,就能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改变和冲击。
这也是为什么好多时候,投资者感觉一个没什么大不了的政策,而市场反应却很大的原因。
继续点赞
经管老邢 回复 @耳朵_8o:
是东北话吧?
经管老邢 回复 @亚历山_大冬瓜: 是
科普层次的经济学讲个故事聊些热点很难有大的进步,要学真东西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明知细讲宏观经济学会影响收听率的情况下老邢依然保质保量的更新,感谢邢老师授之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传道解惑
多格兰 回复 @多格兰: 用西方经济学的教材结合音频更容易理解一些
点赞!!
小学文化,可以跳级学习嘛
经管老邢 回复 @听友224926773: 完全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