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51期:修心(写得真好)

2020-951期:修心(写得真好)

00:00
13:06




有书君说


说起西天取经,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代的玄奘。


但其实,在早于他200多年的东晋,就有僧人成功西行。


他,就是我国西行取经的先驱者——高僧法显。


他以一己之躯,书写了一代中国僧人的担当与执着。




乱世无法,心中有法


 法显出生于山西,上有3个哥哥,却都不幸早夭。 父亲害怕法显无法平安长大,于是让他3岁剃度,成为小沙弥,寄在佛祖名下。

但疾病没有放过他,一次,他病重将死,父母束手无策,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将他送回寺院。

 

或许真的是与佛有缘,法显存活下来了,他十分喜欢寺院的生活,没有还俗之心。

 

寺院虽简陋,但佛法在他心中慢慢升腾,他内心充满着平安喜乐。

 

但外来尘世的喧嚣,打破了他宁静的修行。

 

当时,北方大地杀戮四起,惨烈的乱世,宛如人间地狱。

 

一天,法显和同伴正收割庄稼,突然一群难民冲出,饿狼似的抢夺这些粮食。

 

沙弥们惊慌失措,纷纷逃走,唯独法显留了下来。

 

他看着难民疯狂抢食,难掩心中悲悯之情:


“佛家慈悲,粮食你们可以随便拿。

 

但你们今世遭如此贫困,是前世不施舍行善,而得到的惩罚。

 

如果再行抢劫之恶行,来世的遭遇只会更坏。”


也许是被法显的言语打动,也许是法显的法相足够虔诚,难民们最终放下了抢来的粮食,默然离去。

 

因果报应,是一个简单的佛家理论,但却能让人们摒弃恶念,选择善念。

 

若能唤起人心中的善念,纵然是暴民匪徒,也能让他们悬崖勒马。

 

法显心中,感受到佛法神奇的力量。

 

或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普渡众生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20岁时,法显接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僧人。

 

寺院的生活规律而枯燥,法显的内心精神世界却十分富足。

 

他严格遵行佛家的戒律,视之为至高无上的生活内容。

 

多年严谨的修行生活,也让法显成为一个心智坚毅的虔诚僧人。

 

在青灯古佛的陪伴下,法显潜心修行,数十年如一日。

 

虔诚的信仰与执着的信念,已成为他心中最为坚实的力量。




佛律残缺,西行求经


法显心中有净土,人间却没有乐土。

 

当时的公元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苦难多舛的时期。

 

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在长江以北纷纷立国称帝,战乱袭卷着北方大地,百姓生灵涂炭,流离失所。

 

摆不脱的贫穷困苦、逃不掉的死亡阴影,让人们无法从现实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佛法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空虚和恐惧。

 

前秦统治者符坚倡导佛学,在他的大力支持下,高僧道安在长安开始讲学,弘扬佛法。

 

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一时间,长安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

 

不论是佛经,还是宗教氛围浓厚的长安,都让法显心生向往。

 

他踏出故土,奔向了长安。

 

访高僧、习佛经,法显孜孜不倦,乐在其中。

 

法显行为严谨、思想深湛,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誉。

 

信奉佛法的人越来越多,但随着佛信徒的增多,僧侣们又陷入了混乱。

 

原来,从印度传来的戒律并不齐全,再加上翻译的曲解,对律藏的误读层出不穷。

 

法显也时常感慨律法的缺失,他的心中充满了疑问。

 

佛祖所说的律藏在哪里?

 

完整的戒律又是什么?

 

我辈僧人,该遵循何样的方式修行?

 

疑问越多,他越是渴望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清规戒律。

 

道安法师虽然极力完善,也无法改变越来越混乱的局面。

 

争议日盛,分歧日多。

 

有的人信奉小乘佛法,追求个人解脱。

 

有的人坚持大乘佛法,倡导普渡众生。

 

法显选择了后者。

 

他默默立下宏誓大愿——弘法扬道,整肃佛律。

 

经书由天竺而来,我辈与其坐等律藏东传,不如自己前往天竺去取。

 

他决定:前往佛法的发源地天竺,寻求最完整的佛家律法。






经行万里,终至圣域


公元399元,已逾花甲的法显离开长安。

 

与志同道合的僧侣一起,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险的取经之路。

 

他们西出玉门关,来到了广袤的西域大地。

 

穿越白龙堆沙漠、攀越雪域高原、见证了楼兰遗迹、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他们来到终年冰雪覆盖的葱岭

(今:帕米尔高原)

 

葱岭的山谷,是丝绸之路上最负盛名的强盗乐园。

 

或许是因为他们是穷苦寒酸的行脚僧,贪婪的盗贼没有光顾。

 

但一个更大的危机,又出现在他们眼前。

 

“山上无论冬夏,都大雪纷扬,而且还有毒龙,若违背了其意志,毒龙(雪崩)就会喷出毒风,雨雪,飞沙砾石。”

 

一行人不敢停下脚步,艰难跋涉,终于穿过了可怕的葱岭,来到了佛国圣地——天竺

(今称:印度)

 

他们先是来到了佛法兴盛的北印度。

 

但这里的律法,就是由当地法师口口相传,并无成文经律可供抄写。

 

法显决定进入佛法的发源地——中印度地区。

 

但有的同伴认为目标已达,决定返回汉地;有的先行一步,往别处求法。

 

法显的身边,只剩下慧景和道整。

 

祸不单行,三人翻越小雪山时,突然寒风骤起,大病初愈的慧景不支倒地。

 

临死前,慧景告诉法显:

“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殒。”


向来刚强的法显,第一次落下泪来。

 

他和道整带着悲痛的心情前行,终于抵达了中印度。

 

如果说北印度之行,打开了法显佛国世界的一扇窗户。

 

那么中印度之旅,就是向他敞开了佛国世界的大门。

 

法显就像久旱的禾苗,畅饮着佛祖洒下的甘露。

 

他一路参拜,来到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迦维罗卫城。

 

可他失望地发现,佛祖荣光不复存在,佛祖的故乡也没有完整的戒律。

 

怅然若失的法显,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南渡恒河,来到印度最为宏大的城市——巴连弗城。

 

在大乘寺,法显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经书律法。

 

法显一边学习梵语,一边潜心抄经。

 

费时三年,法显总算将经书全部抄写完毕。

 

但此时法显唯一的同伴道整,却决定长留此地。

 

法显带着感慨离开。

 

“显同旅十余,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常怀悲慨。”






携律东归,著书传世 


法显从客商处得知在遥远南方的港口,有商船直达中土。 


法显一路南下,探寻回国的海路。 途经师子国(又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时,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戒律典籍。


 耗时两年,他终于抄完这些经书。 


数十年的艰难求法之旅,他感到戒律经典已十分完整。 


一次,法显见到一位商人用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久久伫立,不禁潸然泪下。 


佛法业已求到,是时候回家了! 碧波万顷的印度洋上,法显满载真经,乘船东行。 


海上天气变幻莫测,一路驶来惊险万分。 


最危险的,是一个漆黑的深夜。 


暴风雨突然袭来,船在惊涛骇浪中穿行,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惊恐万分的婆罗门商人聚在一起,视法显为异教徒,是灾难之源。 


他们野蛮地将他抛下海,用做祭祀的供品。 


法显明白大难临头,他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经书。 


生死关头,一位虔诚的中土客商挺身而出:


“中国的国王尊奉佛法,敬重僧人,你们这样做,国王是不会饶怒你们的。”


客商们踌躇不敢下手,法显侥幸逃过一劫。

 

海船抵达中土,在青州的长广郡(今:山东崂山)着陆。

 

为了能更好地弘扬佛法,他放弃回到长安,而是来到最新的佛教中心建康(今:南京)。

 

在建康,暮年老矣的法显一边翻译着浩如烟海的佛经,一边不忘给年轻弟子讲经说法。

 

他在跟死神争夺时间。

 

整整两年的呕心沥血,法显译出经书百余万字。

 

尤其是翻译的《摩诃僧祗律》、《长阿含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显回顾西行之路,又写下了《佛国记》(又名《法显传》)。

 

他详尽地书写西行游历的见闻,虔诚之心尽在其中。

 

他一生追求佛的脚步,从未有片刻的懈怠。

 

劳累半生,这位80多岁的老人累了,在荆州辛寺溘然长逝。

 

 

3岁踏入佛门,20岁成为比丘,数十年来潜心修佛。

 

身体力行,苦学梵语,翻译佛经。

 

可以说,法显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信仰。


而法显也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做,逐梦不分早晚,重要的是出发。


用信仰坚定信念,用双脚丈量人生。

 

一直在路上,就是最好的修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子浩妈妈_po

    在看

  • 听友189699459

    在看

  • 听友189699459

    在看

  • 听友259559475

    在看

  • 听友223018304

    在看

  • 鑫鑫11234

    在看

  • 听友200186124

    再看

  • 听友240675865

    在看

  • 听友217284819

    在看

  • 听友217284819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