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由喜马拉雅出品的《易中天品中国》,作者易中天,演播[景行]。
第十八集,兵家的思考,兵家的时代。
兵家就是军事学家,中国古代的军事学家,按照时间的顺序首推孙武,以后有吴起、有孙膑。当然,再往后还有很多很多。
代表作,最重要的就是《孙子兵法》。这本书以前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比方说《孙子兵法》是不是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是否就是《孙膑兵法》,是只有一本《孙子兵法》,还是既有一本《孙武兵法》,又有一本《孙膑兵法》有争议。
但是,1972年得出结论了,因为这一年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两本兵法。一本《孙子兵法》,一本《孙膑兵法》。从此,这个问题就不再争论了。现在大家都知道孙武有一本《孙子兵法》,孙膑有一本《孙膑兵法》。另外还有吴起,也有一本《吴子兵法》,只不过失传了。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学的重要成果。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军事学家呢?会有这么多的军事学著作呢?我认为这是时代决定的,所以要弄清楚兵家的思考,就得先弄清楚他们的时代。
请大家看看,这三大军事学家都是什么时候的人。孙武,春秋晚期与孔子同时;吴起,战国初期与墨子同时;孙膑,战国中期与孟子同时。也就是说,孙武、吴起、孙膑三个,是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的人物。
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是中国古代战争形态的转折期。
我们知道,战争这种事儿从来就有。我们的老祖宗炎帝黄帝那会儿就打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但是,战争的形态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变化,怎么变呢?简单地说,就是“远古无章法,春秋讲规则,战国无底线”。
炎黄时代还不开化,那时的战争估计是没什么章法的。很可能就像现在民间的械斗拎棍子就上去了。但是到了春秋,却特别讲究战争规则,这些规则现在看来也很有意思。
第一是时间。春秋时期的战争,原则上只有一天,最短的只有一个早上。就是太阳出来了之后集合打仗,早饭先不吃啦,打完了再吃,叫“灭此而朝食”。最长的也就从日出打到日落就不打了。
第二个是地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在哪里打呢?一般在国境线上。国境线是有标志的,具体做法是犁沟、灌水,把挖沟的土堆在两边,再种上树,这个动作就叫做封,也叫“封疆”。“封疆”的地方在边境,所以叫“边疆”。如果两国交兵,就要把军队开到这里来打叫“疆场”。这是春秋时期最常规的做法。
第三是礼仪。春秋时期的战争,我总结了四句话,叫做,“列阵如球赛,宣战如请客,交手如吃饭,格斗如竞技”。
双方的军队,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也有可能是联军。他们开过来,开到疆场就停下了宿营。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了,大家开始布阵。这边摆摆,那边儿摆摆,就像我们现在踢足球,双方队员上场先站好了。宿营或者布阵以后,派一位将军或者使节过去先对话。态度,当然是客客气气的,用词也都是外交辞令。
比如公元前六百三十二年,晋楚城濮之战。
楚军统帅成得臣派使者宣战,话就是这么说的:“敝国的战士恳请与贵国的勇士做一次角斗游戏。贵君靠在车里观赏就行,敝帅得臣,愿意奉陪。”晋文公则派使者回答说:“敝国的寡德之君已经接到大帅的命令了,拜托大夫告诉贵部将士,驾好你们的战车,忠于你们的国事,明天早上见。”
对完话,有时还要谦让一下,然后开打。决出胜负就结束战争,所以最多一天功夫。比如城濮之战,就只有四月初二这一天,初三、初四、初五,胜利了的晋军原地休整,吃完楚军留下的粮食,就起程回国了。
第四是讲究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是:一,不斩来使,这个大家都明白;第二,不鼓不成列。就是对方阵势没有摆好,不能击鼓进军;三,不重伤。就是格斗的时候,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如果对方已经受伤了,不管伤在哪里,都不能再打第二下了;四,不擒二毛。就是花白头发的人不能俘虏,只能抓黑头发的;五,不逐北,就是敌人打败了,逃跑了,你不能追,追也可以五十步为限,跑到第五十一步,你就不能抓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跑五十步就不会做俘虏,你跑一百步干什么呀?
最不可思议的就是有时胜利的一方,还要帮助失败的逃跑。公元前579年,晋、楚两国战于邲。这个地方呢,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的东面,在好像在荥阳附近。晋国的军队逃跑时,有一辆战车陷在坑里跑不动了。楚国的军队追过来就教他们怎么办。教了两次,终于让晋军跑掉了。更不可思议的是,晋国的逃兵得了便宜还卖乖。一边跑一边调过头来讽刺楚军,哎呀,到底是大国的军队,逃跑的事儿挺内行的嘛。现在看来,春秋时期的人还真是可爱。
春秋的战争怎么会是这样的呢?也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的战争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要知道,我们现在称之为中国的地方,当时叫天下,天下就是全世界。天下有个最高领导人叫天子,也就是天之元子。天子就是世界王。天子把天下分给诸侯,就是国。这些国呢,叫封国,也叫列国,也就是许多的国。国的元首叫诸侯,也就是诸多的侯。诸侯,是国之君,叫国君。国君把国分给大夫,就是家。家的元首是大夫,大夫是家之君,叫家君。从西周到春秋,我们中华大地上就是这样一个政治结构。换句话说,是一个国际社会。
那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呢?维持国际秩序。这个秩序原本是应该由天子来维持的,他是世界王嘛。这就叫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天下有道的表现。但是到了春秋,周天子实际上管不了了,这就要由那些实力强大的超级大国出来管事儿当国际警察,这就叫称霸,这些国家的君主就叫霸主。
春秋时期有五个霸主,叫春秋五霸,不过霸主再牛也得尊重天子不是,天子才是天下共主。所以在春秋时候,一个诸侯要去进攻另一个诸侯,从理论上讲,必须得到周天子的授权。
他也不能说我要称霸,要当超级大国。还得说我是为了维护周天子,是周天子派出来的维和部队,所以他事情不能做得太过分。而且能够让对方屈服,跟他签条约就达到了称霸的目的了,也就不能再打了,再打说不过去啊,在国际社会也会孤立,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呢,当时的战士都是贵族。这是春秋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春秋时期人分三等:贵族、平民、奴隶,这是阶级。贵族又分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这是等级。前三等贵族都是有领地的,是领主。
那士呢,没有领地,但有权力,有什么权利呢?三个:第一是,祭祀权;第二是,参政权;第三是,参战权。平民和奴隶就没有这些权利了。
所以,春秋时期跟古希腊一样,当兵是非常光荣的,平民和奴隶还没有资格。这样一来,战争就成了贵族的专利。一旦有战争,原则上是国君当统帅,大夫当将军,士当战士。“战士”这个词就从这里来战斗的士。由于他们身上穿着盔甲,以也叫“甲士”。由于他们是从军的,所以也叫“武士”,总之所有的“战士”都是贵族。
平民和奴隶也参战,但是不打仗干什么呢?背东西,因为一个战士出征,他要带很多东西,粮食、行李、武器,他的车要有马来拉,马晚上要吃草,于是喂马、扛武器、扛行李这些下贱的事情就由平民和奴隶来承担。
贵族要做的事情呢?是体面的,去战斗。战争既然是体面的事儿,贵族的事儿,那就要有贵族气派,君子风度,就必须彬彬有礼,恪守游戏规则,讲究费厄泼赖。这是春秋时期的战争。
战国时期就完全两样了。
第一,战争的目的不再是称霸,而是兼并,也就是吞并别人的国家。所以,结果也不是签约,而是灭国。
第二,战争的主力也不再是贵族,而是平民,所以也没什么风度可讲。
第三,战争的方式也不再是角斗,而是杀人。有些国家,比如秦国,甚至规定以首级论功。就是打完仗以后,战士们拎着一堆脑袋回来,你八个我五个,然后根据这个给予奖励,甚至可以由平民升为贵族。
所以,战国时期的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杀人如麻,不择手段,旷日持久。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就从四月打到九月。最后,秦将白起一次坑杀,降卒四十万人。当然,古人记录的数字是要打折扣的。可是四十万打个对折也有二十万,再打个对折也有十万。再打个对折也有五万,活埋五万人也是相当恐怖的。但是这样的记录在战国时期比比皆是。
这就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时代背景。为了让大家了解得更清楚,我们再讲讲两个战争实例。
好了,兵家的时代,就为您播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
古中国贵族之间打文明架,拼的就是素质玩的就是内涵…秦开始就木皮木脸,世风日下,流氓互相尔虞我诈了,打人的嚣张跋扈,被打的嘴上还得饶一句被儿子打了…
他们好有素质。打仗都这么文明
五十步笑百步,原来如此😂
对方士兵不能让她受伤,第二次那么这里是不是应该读“不重(chong二声)伤”?我认为读不zhong伤,应该是错了。
百年孤独h 回复 @百灵鸟6: 第一次不让他受伤,第二次读重伤第四声没毛病,第一次都受伤了,伤上加伤,不就是重伤吗
郑州市区的东边是中牟,荥阳在郑州市区的西边
到底是人读的 还是机器读的?
春秋真是君子之战啊
这一集还是 品三国 内容的延伸哈哈
当时的战争应该是诸侯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