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你被贴过标签吗?
或是你给自己贴过标签吗?
你是标签效应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呢?
今天有书君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效应——标签效应。
其实,标签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它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哪些启示呢?
三分钟心理学,带你看穿人心。
今天的【心理】专栏就跟着有书君走进“标签效应”一探究竟吧~
要问最近超火爆的综艺节目是什么?
你一定会脱口而出——《乘风破浪的姐姐》。
看着30+的姐姐们,在台上大放光彩,网友纷纷表示,再也不惧怕30岁了。我想这是这个节目最大的价值所在。
在传统的认知中,女人30岁仿佛是年轻与非年轻的分界线。
女人30岁还没有将自己嫁出去,就会被称为“大龄剩女”;
30岁了还执着地追梦,会被认为“一把年纪瞎折腾”;
30岁了,还喜欢穿粉红色,会被讥笑”装嫩“……
总之,30岁的女人身上,有着这个社会给她贴的诸多标签。
而生活中,类似的标签还有很多: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时总是坐不住、不认真,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他根本不是学习那块料;
如果一个男人本本分分做着一份收入不高的工作,没有更大企图心,我们会说他“没有出息”。
我们的身上被贴了形形色色的标签,而这些标签又会反过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心理学的“标签效应”,一探究竟。
在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招募了一批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要求士兵每月向家里写一封信,大意是说自己在战场上如何奋勇杀敌以及听从纪律服从指挥的。
虽然信中说的都是莫须有的事,但是半年过后,这些士兵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改变了。
这就是标签效应的神奇之处。
标签效应是指人一旦被下了某种结论,就会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一样,会自觉按照这个结论做事。
心理学家发现, “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无论这个标签是好还是坏,它都会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影响。
里约奥运会拿到奥运季军后,傅园慧成了“洪荒少女”,全网爆红,而关于她的原生家庭也被津津乐道。
傅园慧刚进省队,就跟同队的姐姐们说,自己是个天才。
爸爸送傅园慧去锻炼,有人跑过来跟傅爸说,“你们家傅园慧在游泳队里说自己是天才!”
话语里,满是讥讽与嘲笑。
一般的父母这时候很可能会说“哪有哪有,别听她胡说”,回头还会批评孩子几句:“你要谦虚一点,别到处张扬。”
但傅爸却在女儿面前,对那个孩子说:“是的,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他的语气里,是不容辩驳的笃信与坚定。
傅园慧说,从小到大,父母一直鼓励她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不断告诉她,她是最棒的。而父母给她贴上的标签,成了她笃定的信仰。
每次比赛,傅园慧都会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最好的,是个天才。”
虽然看起来有点傻,但是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挫折与攻击的时候,这三句话就可能成为你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在父母的教育下,傅园慧成长为一个敢于挑战,愿意爱自己、相信自己的阳光姑娘。
当然,这是标签效应的正面作用,生活中还是充斥着很多标签效应的负面作用。
“我教了你几遍了还不会?你怎么那么笨!”
“别人都考90、100分,你就考70分?你怎么那么不争气?”
不断接收这样的信号,久而久之,孩子的信心大受打击,慢慢也就默认了自己的不优秀,然后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是真的不争气。
贴标签的行为,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我们在与世界不断沟通的过程中都主动或被动的成为了"标签人"。
人们为什么那么爱贴标签?
因为我们的大脑爱偷懒,怎么样简单省力,怎么样来。
所以,人们喜欢把女人分为30岁结了婚的和30岁没结婚的。
因为这样分类最简单,无需考虑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其实这是大脑偷懒的方式。
这一点心理学家称为“自发类别化”,即通过把客体归入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
而标签又为什么会对我们起作用呢?
因为心理的暗示作用。
标签会内化为我们的自我认知,当我们被贴上“我是最棒的”标签,我们的积极性会提高,潜力会被激发出来,我们就会越来越符合标签的设定。
而如果被贴上的是“我不行”的标签,那我们会不断自我暗示,去证明我真的不行。
被贴标签时间长了,角色就进行了内化,人们的所作所为就为了来维持这个角色设定。
朋友跟我说起来她的经历。
她来自农村,小时候父亲总跟她说,她不是读书的料,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有用,希望她能早点打工赚钱。
后来学习上遇到困难,她就发现自己真不是学习的料,对学习产生了恐惧。
最后书也没读几年就出来工作了。
再后来她遇到了现在的老公,老公一直鼓励她自学读完大学。
她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她问老公:“我能行吗?”
老公非常坚定地告诉她:“行!你一定行!”
几年的时间,她竟然真的自学读完了本科,如今自己的事业也做的有声有色。
多年后,谈起自己的改变,她无不感慨地说道:遇到一个好先生,相当于重生了一次。
很多父母不知道,一句“不行”,可能会葬送孩子的一生。
世界上没有不行的孩子,只有缺乏鼓励的家长;
世界上也没有生来就糟糕的自己,只有爱打击不断拖后腿的伴侣。
不得不说,标签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很明显,那些负面标签里,有着很多偏见和不合理,也会束缚我们人生的脚步。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利用好标签效应,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呢?给你三个心理学建议。
“三分钟心理学”充电时间
多给自己贴正面的标签
“这件事我一定行”
“我能够处理这件事”
“这对我来说没什么难的”
……
多用类似的积极正面的暗示语,每天起床后对着镜子说几遍;在自己遇到困难后,在心中对自己默念几遍。
然后采取积极的行动,勇敢直面问题,直到取得成功,将积极的标签效应发挥到最好。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称赞的话,可以让我活两个月。”
肯定自己的每一次的进步,哪怕只有点滴。
不受制于别人给贴的负面标签
最了解你的人是谁?是父母?老师?朋友?领导?同事?
不!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我们要想明白一件事情,任何别人的评价,都是主观的,都是基于他们的认知做出的判断。
这个判断不会100%准确,因此我们也不必纠结于别人的评价中。
尤其是一些负面评价,我们要审慎地接受。
我们可以接受一些改进的建议,但是不接受负面的定性式评价。
因为人生是动态的,有无限可能。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负面标签,而将自己禁锢在原地。
重建你的内部评价体系,活出"自主人格"的人生
标签效应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我们大多依仗外界的评价体系。
因为外界觉得30岁之前应该嫁人,所以到了30岁还没结婚,我们会焦虑不堪。
而如果我们内心有一个坚定的价值判断,我们就不会被外界的评价所扰。
因为我们知道,哪怕30岁我没有结婚,也不会因为单身就价值损耗,我依然是一个内心丰盈、灵魂有趣的人。
为了避免我们被负面标签捆绑,我们应该重建内部评价体系,活出“自主人格”的人生。
什么是“自主人格”?
拥有自主人格意味着我们为自己的人生做主,我们既能深入理解世界,又能真实地看到自己。
为了增强自主人格,我们应该多多发掘自身优势和潜力,将它们发挥到极致,这样当我们遭遇外部的负面评价时,我们才不容易被影响。
有一则广告,其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Labels and designs are only for cans ,not for people. "(翻译:罐子才该有标签和设计,人不该有)
最后要说的,就是不要轻易给别人、给自己贴“坏”的标签,而是要贴“好”的、积极的、正向的标签。
如果说你希望另一半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使劲夸他是什么样的人,试试看,会不会有效果?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使劲夸他是怎样的小孩,试试看,会不会有效果?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下属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朝那个方向去夸他,试试看,会不会有效果?
希望我们能做一个正面的人,也都能够运用标签效应,拥有幸福的人生。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心理】专栏带给了你一些收获,就点亮“在看”告诉我们吧,下周三,我们不见不散。
这篇文章很治愈,谢谢作者和主播
自学是自考么
在看
在看
在看
在看
我的父母从小到大一直没有相信过我能行,你说要做这个,他们还会打击你说“你能行吗?”他们宁愿说某某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也从来不会夸你。所以,直到现在,对什么都不自信,一直活的很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