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观照心性,经常有个误区:有事时不太好培养良知,无事时比较好培养良知。但对于圣者来说,明心不分有事无事,有事也明心,致良知;无事也明心,致良知。这一集讲师慷慨激昂地列举坦泰尼克号和六祖“抡刀上阵,亦得见性”的例子,强调了怀揣良知不能固执己见,而是要学会变通,尤其是遭遇困境的当下,更要“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致良知的学问纯不纯熟,就看气血动荡时你对实相的观照力如何。一起来聆听。
1、为学就只有一件事,到底是哪件事呢?
2、从良知上检验,我们如何知道是不是【义】?
《答欧阳崇一》
(三)
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事者,良知也。宁不了事,且加休养,致知也。如何却为两件?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则持志以帅气可矣。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如之何则可?
“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之意,且与初学如此说,亦不为无益。但作两事看了,便有病痛。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把良知发挥到处处叫做致良知
确实如此,平淡的生活也要去致学
有事更可历练良知
有事无事都是锻炼的最好时机,按自己的良知来,即心思善意,去除私欲,练的就是这种工夫。
感恩!20210615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读qie音是自快自足的意思,跟这里说的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这两处的自慊跟佛家的自性本自具足感觉语境意蕴还是稍有些区别。
告子篇
致良知
有事无事致良知,即有事无事都要关照内心气机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