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太极阴阳动静之理

105.太极阴阳动静之理

00:00
16:05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有“静极而动”之说。望文生义者易为文字障碍,作出错误的理解。太极实为一股生生不息之气,妙用无息,此生生之理就是阴阳的生生之理。阴阳动静同俱在这一股气里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而非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四季如此,时间亦如此。道在自身中,需静下来向内体察返观,若徒尚文字,不能体悟内在的真相,即便能在台上为大众解释经文,仍是个心迷之人!

1、太极图有什么深意?

2、解脱烦恼的诀窍是什么?

《答陆原静书》

(七)

周子“静极而动”之说,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盖其意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来。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后生阳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杪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拟倣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如心宛然

    良知 虚而待物 ~ 无比感恩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化!

  • bef055

    学习真不能泥于文字,只会越陷越深!有经典指引,不会偏离主轴!

  • My云水谣

    阴阳一气,动静一理,充满辩证法。讲师讲得深入浅出

  • 宣承志

    老师,一运12世,一世30年,应该是360年,您说120年,是口误吧?原谅学生吃毛求疵了!

    只因_ 回复 @宣承志: 是吹毛求疵

  • 丫星爸

    有点感悟,记录一下。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只得是气在未发的时候是中;关键后面这句“发而中节谓之和”,这句的理解应该是气之“发而中节”,而不是“喜怒哀乐”“发而中节”。气之发,是由于外物刺激,气发了那一瞬,就像暗夜行路突受惊吓,气一下就激荡起来;而之后,几乎同一瞬,我们的知见就将已发之气,按照我们之前的经验,归结于“喜怒哀乐”,是人为的,就像前述暗夜行路激荡之气,被归结于恐惧。 以前有悟,知论语中从头到尾讲的都是“良知”“忠恕”,因此其中很多语言前贤都省了主语“心体”。读论语时,要时时刻刻往“心”上读。例如论语中,出现“学”字,基本学的对象,都应是良知。 现在知道,中庸讲的是“气”,应该回去重新读

    三渡渡人渡己 回复 @丫星爸: 经典结合心法

  • 樊召

    从理,去人欲存天理。良知无分动静,动静一也!不分别取舍!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12

  • 伏洪賢

    这一节太好了,感谢讲师生动的讲述

  • A冯尚志

    人怕对比,学习也是,听完南师,再听这个,没法听了

    无我而为2017 回复 @A冯尚志: 听傻了?

  • 笑长同学

    主题:默而识之 简介: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关乎人的肤色,人的高矮,人的性别,人的智愚,人的单独的属性……是藏匿于每个人之中共同的部分,是个人都能够知道的才称之为良知。 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界,当下即可知道,即可明了,即可发生的体会和感受是不可须臾离也的,是清楚明白的知道,是麻木不仁的知道,是若隐若现的知道,反正就是知道,即便你说不知道,都是你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