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大家事儿讲小故事,欢迎收听由北京出版社出品的大家小书系列丛书解读,我是开浩。上节说到王莽虽然成功的篡汉,但是依旧是没有斗过地主阶级,最后在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反抗下分崩离析,而他创立的新朝,也就仅仅维持了几十年,便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老话说得好,天下不可一日无主,旧的朝代退去,必将有新的朝代取而代之,这不,在王莽的新朝退去之后,刘邦的后人刘秀,便在新朝的废墟之上建立了新的王朝,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下一个王朝东汉。
对于东汉,其实还是有很多人熟悉的,毕竟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嘛,谁都能唱上两句,说实话对于这个朝代,我们还是要心存感激的,要不是它的灭亡,也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三国演义》了。
开个玩笑哈,我们说归正题,东汉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其实非常低,很多人可能对东汉的这个朝代的发展过程知之甚少,但是对于这个朝代的灭亡的原因可是张口就来,比如说什么十常侍之乱,宦官当政啦,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啦,等等。诶?说完这些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迫使东汉灭亡的因素,是不是非常的熟悉,是不是和秦朝的灭亡因素十分相似。
也不知道秦始皇在九泉之下看到这一幕,会不会乐出声儿来,你老刘家拿走了我的江山,还对我的制度缝缝补补,辛苦维持了那么多年,结果落到跟我一样的下场,你老刘家图个啥呢?毕竟我们都说以史为鉴,朝代也是这样,在朝代的更迭之中,每个朝代都会吸取上个朝代灭亡的原因,进行改正,防止自己重蹈覆辙。
但是为什么东汉却在发展的过程中踏上了秦朝的后路呢?难道真的就是命中注定朝代就该如此灭亡?听开浩给你往下说。
在侥幸中建立的东汉
了解一个朝代为什么覆灭,以及覆灭的原因,其实有一个套路,那就是从这个朝代的建立,到发展看起,用佛家的话来说,你造什么样的因,那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这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所以对于东汉也一样,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朝代,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才能够明白它为什么最后会重蹈了秦朝的覆辙。
我们先从东汉的建立开始讲起。
其实要说起东汉的建立,那可以说是一波三折,颇为有趣,其中的故事性比起东汉之后的三国也丝毫不差,而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他的经历之精彩,和他老祖宗刘邦相比也毫不逊色。
因为在推翻王莽的这场大型造反的运动之中,我们这期的主角刘秀,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当时风头正盛的是刘邦的另一个后代,也是刘秀的一个族兄,刘玄。
也正是这个刘玄带领了当时的第一大势力,绿林军,推翻了王莽政权,将王莽杀死,攻入长安,并且建立了在王莽之后的第一个政权,更始政权,而作为更始政权的第一任皇帝更始帝的刘玄,那当然也是一时风头无两。
王莽死了,王莽的政权没了,老刘家的刘玄又夺回了王位,按理来说,在讨伐王莽的这场起义最初的目的都达到了,接下来应该消停一会儿,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吧。
谁知道在这个时候,另一个势力不干了,谁呢?就是当时的第二大势力,也是在推翻王莽政权中与绿林军合作过的势力,赤眉军。
在当时作为纯农民阶级起义兵的赤眉军,对百姓一直都是秋毫无犯,军纪严明,这也成了早期他们吸收农民壮大,并迅速成为推翻王莽的第二大势力的原因,但成也如此,败也如此。
纯农民的构成成分,虽然在百姓当中颇有盛名,但是在地主阶级组成的绿林军眼中,这个势力的壮大可不是什么好事,合作一时还行,但长久的合作绝不可行,我们是地主阶级啊,怎么会和农民合作,是有利益冲突的呀!所以在联合将王莽政权覆灭之后,虽然赤眉军表示出了投诚之意,想要把赤眉军合并到更始政权之中,不愿再起冲突,却还是遭到了更始政权内部的一致反对。
所以赤眉军怒了,怎么,我们都想老老实实的过日子了,你们却连一点好处都不分,那行,大不了继续打呗。于是在归顺更始政权失败之后,赤眉军率先发起了反击。
可能是赤眉军深得民心,也可能是更始政权内部构成势力复杂,在灭王莽之后急于分权,内部冲突严重,刘玄无法把所有势力团结在一起,导致赤眉军在这场反击战中直下长安,直接灭掉了更始政权。
好吧,更始政权就在推翻王莽上位后,仅仅不到一年就这么猝不及防的被灭了,这让当时的吃瓜群众惊掉了一地下巴,但是他们没想到,更让人惊讶的还在后面。
就当当时的人们以为赤眉军是这场游戏的胜利者的时候,意外出现了,但是作为农民势力的它,还是让地主阶级感觉到深深的畏惧,生怕哪一天这些人打土豪分田地,所以赤眉军所到之处,地主们都把粮食给藏的死死的,想用这种方式逼死赤眉政权。
而与此同时第三股势力也在悄然崛起,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分裂出去的刘秀。话说在刘秀离开更始政权之后,一些地主阶级也注意到了,更始政权内部的问题,于是开始另寻退路,便找到了刘秀,表示愿意给兵,给马支持刘秀建立势力。
在这些豪强中最明显的就是李家,作为富商豪强之家的李家,一边让李家弟子李通跟随着刘秀,一边又让李通的弟弟在更始政权中做着王爷,可以说不管哪个势力获胜,他们都会获利,所以自古那些权贵就知道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于是在众多地主豪强的支持之下,刘秀打着恢复汉朝的名义在河北建立了政权,而刘秀在建立政权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肃清镇压周边的农民起义军,他所站的立场可想而知,明显是地主阶级那边的人。
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得知更始政权被灭,赤眉军又被地主阶级排斥后,刘秀带兵迅速出击,一举击败赤眉军,赢得了长安周边地主阶级的支持,后又经过几年战争,平定了其他大大小小的反抗势力,最终统一天下,建立了东汉政权。
说来也是可笑,历史上很多王朝的覆灭都是因为农民起义,但是最后的胜利者却往往又不是农民。
光武中兴
和刘邦统一天下时的情况不一样,刘秀统一后所面对的情况,远比刘邦复杂,刘邦那时候周围的功臣,都可以说的上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大家都是从泥腿子摸爬滚打起来的,啥事情好商量着来,你看就像刘邦听到韩信要造反,都是要先叫过来先聊一聊。
但刘秀周围的功臣呢?都是地主家里派到他身边,明着叫人才支持发展计划,暗地里就是釜底抽薪,而这些呢,刘秀心里也一直清楚,所以他早期对于农民势力一直都是下死手,就是为了笼络住这些人。
可是天下收复了,这些人也不能一直这样啊,否则就像一柄剑,时刻悬在东汉王朝的头上,同时百姓的问题也要解决,虽然说以前打仗的时候,因为投靠地主阶级的原因,对待百姓势力狠了点,但是天下初定,想要强大,发展还得靠这些人啊。
所以刘秀上位后第一件做的事就是解决地主的分权问题,他打着封赏的名号,给地主阶级的功臣们大量的爵位,田地,以及高官,比如说丞相,三公之类的这些高的官职,都给了地主阶级的人,但是这些高官也不是白拿的,刘秀用这些田地和高官,从他们手中收取了军权,毕竟有枪杆子才有可能有政权嘛。
同时为了防止再出现王莽那种,高官架空皇帝的事情再度出现,刘秀把赐给地主阶级的那些高官的权利,开始下移,用大量的基层官员的权力,去制衡少数高官手中的权利。同时建立尚书台,规定政令只能由尚书台,亲自交给自己审批,加强自己的行政权。
就在这么一来二去中,地主阶级虽然高官得到了,但是没想到权力却跑到了,新建立的机构尚书台中,刘秀也成功地夺回了权柄。可是虽然说最主要的权力问题解决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却让刘秀头疼了起来,那就是百姓的问题。
既要让百姓得利,又不能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这可是个天大的难题,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刘邦做过,汉景帝做过,甚至王莽也做过,做好了,朝代壮大鼎盛,做不好,那就是朝代覆灭烟消云散,而这次的解题人轮到了刘秀。
在经过长时间的斟酌之后,刘秀发布了一个法令,度田法,派人重新丈量土地核实,然后把无主之地分给农民,同时尽量要求地主阶级能够释放奴婢,增加底层劳动力。
其实这法子也是刘秀钻了一个空子,自推翻王莽政权以来,不知道多少大小地主失去性命,流离失所,即使存活下来的地主们,手中的地契保存住了多少也尚未可知,而刘秀的度田法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你说这地是你的,你要有凭证吧,你没有凭证那这就是无主之地,就是朝廷的地方。
而地主阶级面对这情况也只能吃个暗亏,毕竟谁让自己没保管好地契呢,更何况他们也不敢因为这点小事,而发动战争了,毕竟谁也无法确定下次战争的胜利者中,会不会还有自己。
所以最不想发动战争的永远是这群人,而战争的胜利者也是这群人。
而在解决了官员权力的问题和百姓土地的问题之后,东汉也就自然而然走上了和平发展的状态,史称光武中兴。至于这份和平,又能持续多久呢?我们接着来看。
宦官和外戚的争端
在刘秀一手缔造的光武中兴之后,他的儿子汉明帝和他的孙子汉章帝也不失其威风,对外平定匈奴,出使西域,引进佛法。对内严防外戚,赈济灾民,修理河道,共同创建了明章之治。
但是有些东西,不是防就能防得住的,所有的隐患只要存在,随着时间终究会出现,就比如说外戚,也就是那些皇帝家中女方的那些亲戚们,比如说他舅舅啦,他的姨姨,他的外甥啦等等,通常这些人都是当时地主阶级,豪门大户,在朝廷担任着一定的职务。在汉章帝去世之后,他的皇太子仅仅十岁就不得不继位,但是十岁的孩子能懂什么,所以权就落在了这个小皇帝的母亲窦太后手中,而窦太后想要执掌朝政,那就必须要提拔起自己的势力。
窦太后选择了自己的娘家,于是东汉王朝迎来了窦家的时代,可惜这份时间并没有长久,时间在窦家专制中悄然过了四年,而我们的小皇帝也逐渐开始长大,开始明白了自己权力被窃走的事实,甚至还听到了,窦家想要谋害自己的消息。
于是他坐不住了,打算夺回权力,夺回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夺回权力需要人手,该怎么办呢?他把目光放到了一直陪伴自己长大的宦官当中,联合宦官向被窦家压迫的大臣发出消息,终于在一个晚上成功诛杀了窦家的掌权人,夺回了政权,而东汉也再次步入了正轨。
这位夺回权力的皇帝很知道权力的重要,上位期间多次打压外戚,重用宦官,这里开浩插一句,自刘秀,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建立东汉的人,他复国之后,猜疑心极重,防止宫里有人里应外合,规定宦官必须净身,也就是从他那时候开始,宦官才有了我们现在太监的形象。
好,说回正题,这位皇帝虽然说打压外戚,但是有一点他是万万没想到,他仅仅在27岁就因病突然去世,而他留下的皇太子在这时仅仅只有100天大,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皇帝就这么出现了,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皇帝,谁又能帮他做主呢?当然是他的母亲,邓氏,于是邓氏一族迅速崛起成为朝堂新贵。
而我们这位最小的皇帝呢?仅仅在不到一周岁就夭折而亡。而邓氏只能在这位皇帝的平辈中,再找一位,扶持成了皇帝,而这个皇帝就是汉安帝。汉安帝逐渐长大,并且又走上了熟悉的道路,联合宦官灭邓,而我们这位汉安帝的结局更惨,连皇太子都未立下,直接在路途中身死。
而后一个地主阶级阎氏扶持汉安帝的兄弟上位,而这位皇帝仅仅在两百天后,就发病死亡,而阎氏还没有高兴几天,就随着这位皇帝的驾崩而见了阎王。宦官看准时机拥立汉安帝的儿子做了下一任的皇帝,而这任皇帝,看着宦官做大,便用外戚想要制衡。
没想到这一任外戚很鸡贼,联合宦官一起把控朝堂,持续二十年之久,期间在这任傀儡皇帝死后,又把持了两任皇帝,一个仅仅三岁便死亡,一个因为不听话而被他害死,直到汉桓帝上任。
汉桓帝可以说是在胆战心惊中长大的,毕竟前一任皇帝因为不听话就被整死在那里,所以从小他就表现的很乖,同时为了保命,开始偷偷的联合宦官,然后走向了我们熟悉的剧本。可是汉桓帝和其他皇帝不同。
在他夺回权利之后,并没有说是励精图治,而是直接把权力直接给了宦官,毕竟他已经从小被压抑太久了,他需要放松一下。而也就是从此刻开始,汉朝开始敲响了他落幕的钟声。
总结
其实东汉的灭亡,实际上从刘秀被地主阶级捧上位的时候,就注定了他灭亡的方式,他最初想要用分散权力的方式去遏制,但这终究只是一时之计,因为读书人永远从地主阶级中产生,所以即使权力分散的再多,也只不过是延缓了地主阶级对官场蚕食的速度而已。
所以在几代皇帝之后,西汉的地主阶级形成的外戚问题又在东汉的身上上演,而这时候皇帝只能把自己的权力分给另一股势力,以支持这股势力能够对抗外戚,而这股势力就是宦官,所以每一次外戚的崛起,皇帝就需要将自己的权力割让给宦官,以求两股势力的平衡。
如此往复之下,外戚的权力越来越大,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反而皇帝的权力变得极其弱小,所以在最后到了三国时期,皇帝就仅仅成了一个帮助这两大势力传递话语的吉祥物而已。
要说刘秀也是会玩,他开启了宦官净身的制度,所以他的后代才能利用宦官,因为宦官这边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他没有后代,即使权利在宦官身上,也很难发生那种权利一直被把持的问题。
所以皇帝在放任外戚和将权力分给宦官两个选择中,选择了后者,即使他们知道后者只是饮鸩止渴也坚定的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知道,选择前者必死无疑。
但是他们没有考虑过,因为宦官没有后代,他们对自身的欲望并不压抑,他们更崇尚及时行乐,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同样的权力,在宦官手中造成的危害远远比外戚更大。而外戚则不同,他们想的是如何持续发展,甚至他们想不动干戈就能够夺取江山,让子孙后代,至少下一代能够享用祖辈的遗泽。
所以当在把权力完全交给宦官的那一刻,汉朝就注定要结束了,最终,十常侍之乱,黄巾叛乱,董卓进京,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的历史,逐渐走向了我们熟知的样子。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有句话说,未尝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怪这两个皇帝吗?东汉这个朝代从出生开始就历经坎坷,都说时代造英雄,可是在东汉这个时代,造出的却是诸多的悲剧。
开浩啥时候回来呀
Σ(゚∀゚ノ)ノ✓参见龙王,自从听了节目。风调雨顺
什么时候更新
开浩的讲说立体,声速适宜,未来可期,喜欢并祝福你。更希望代播小兰再提高下讲播的立体感会更上一层楼!
啥时候更啊
在历史书上看到一张列出来皇帝年龄的表,可能也是东汉吧,好多皇帝年龄都特别小,甚至成为了一个放在皇位上的傀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感谢开浩老师的解说呐~
☆
出师表是“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讲的真好
我想问下,开老师是山西人吗?
我是咖喱饭 回复 @颖小鹰: 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