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元稹《遣悲怀》赏析之一

2. 元稹《********

00:00
14:08

数年前的一个八月,我和十几位中国美国人一起研习唐诗宋词。她们分别从中国、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移民到美国,此次来华,一半为了研修课程,获得学分,一半为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最后一课,我选讲了唐代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

 

我的初衷在于,中国人特重家庭或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夫妻在长期稳定的共同生活中,利益攸关,相互依存,情感尤为细密而绵长,所以成为中国古诗词经久不衰的题材。另一方面,汉语古诗词性质上属于一种抒情体制,而悼亡题材不啻为最富戏剧化色彩的抒情,我以为选讲悼亡诗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期。


这是一组连章的组诗。与中国其他民族和外国诗歌相比,汉语诗歌的古典形式偏于短小,使得它在表现广阔的生活和复杂的感受方面受到限制。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古人创造了联章体,即用同一形式,写成既各自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的多首组诗,来弥补篇幅的局限。《遣悲怀》三首就是这种联章体。


元稹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特擅情爱小说与“艳诗”,就是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五首·其四》)的作者。两句诗,写尽青春甜美和人事悲凉,证明了作者的见识与才华。《遣悲怀》是元稹追悼亡妻韦丛的。韦丛小元稹四岁,二十岁结婚,二十七岁去世。她嫁过来时,元稹家道已经中落,所以元稹自称和韦丛是贫贱夫妻。七年的婚姻,回想起来,竟然只是生计艰难的记忆,和妻子紧锁眉头的形象。所以与其他人的悼亡诗不同,元稹在这里只用赋笔直陈生活的寒窘贫困,不自悯孤独,也不祈冀解脱,只在回忆中苦熬着、死扛着,他以为这是生者对死者的唯一报答。

 

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为君营奠复营斋。

 

第一首写妻子生前。先说二人社会地悬殊。近三百年的唐代社会,始终都处于一种新旧势力、观念和习俗杂存并置,各是其是,互非其非的矛盾局面之中。旧的门阀贵族势力已开始其漫长的陨落,而新起的寒门地主阶级腐烂的肌体中“异化”出来,也还没有占领历史舞台。婚姻关系中仍保留着旧的习俗与观念。士族倘若婚姻不攀结高门,便很难提高或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元稹的悼亡诗首先从亡妻高贵的家世说起。接着,元稹选择了夫妻生活中的四件小事,叙写“自嫁黔娄百事乖”。他用一种对面晤谈的口吻追忆道:看到我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就翻箱倒箧,寻找衣料为我改制新衣;朋友造访,家里没有酒,你拔下头上的金钗,换回酒来待客。平日里只有野菜豆叶充膳,你却吃得很香甜;煮饭的柴禾也没有,你便收集老槐树的树叶。然后,元稹便诚恳朴实地倾吐心中的难过:你活着的时候,我没有钱;现在我有钱了,你却去了。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呢?只能在你的坟前洒一洒清泪,祭奠你的亡灵。语虽直陋,心的痛楚却宛然可见。

 

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皆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第二首写妻子身后。用叙事来抒情,这是一种老成境界,看上去平实,实则婉厚。“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二句,就有这种效果。夫妻间对于身后事的“戏言”,怎么竟然都变成眼前景?这是怎么回事?心里的侘傺怨怼、种种万般无奈之情,都包含在“今朝都到眼前来”一句淡淡的陈述里。然后,元稹一句写一事:你的衣物已遵照生前的戏言分送给他人了;针线盒还不忍打开,睹旧物不免思人;我善待你生前使唤过的仆人和奴婢,都是思念你的缘故;我也曾因你托梦而施舍钱财。在结尾处,作者用了与第一首同样的方法直抒胸臆:我也知道夫妻之间不可能同日生死,每个人都要面对痛失伴侣之悲。可是这仍然安慰不了我的心。贫贱夫妻的每一桩回忆,都是难过,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呀!

 

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中华书局校勘本《全唐诗》卷四百四

 

第三首才自悲:年近知命而无子嗣,这是贫贱夫妻的又一桩遗恨,但是一点也不曾减少我对你的思念。我的困惑在于既不相信夫妻同穴的幻想,也不相信来世姻缘的宿命,我只能死扛着、煎熬着。想想你跟着我所受的苦难,想想你从未展开眉头的样子,我只有用夜夜不眠的思念来回报你。“惟将终夜长开眼”一句,是元稹自比鳏鱼,对亡妻发出的誓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牧羊女龙虾

    每周能听到何老师讲诗,真是安心和享受,感觉生活有了盼头。

  • 听友59937091

    思其者声泪俱下,念其者悲痛悔然。

    依工老师 回复 @听友59937091: 读诗和审美,心里的感动无须向别人、特别无须向外人证明。那种不受控制的心灵、精神和身体的反应说明了一切,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活动。

  • 听友59937091

    谢何老师提点!

  • 听友78694499

    老师,我曾在杭州外西湖看到有一种鱼,身形修长圆润,似放大数倍的鲤鱼,长着跟人一样的眼睛👀,我一直很疑惑,因为从小的根深蒂固的认知是认为鱼的眼睛是闭不上的,缘何这世上会有可以闭眼的鱼

    依工老师 回复 @听友78694499: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谢谢告知。

  • 陈敏_dp

    人之真情

  • 不见巴别塔

    真想再次回到原来的那个文渊楼里,听一次何老师的课!!!

    依工老师 回复 @不见巴别塔: 谢谢您,我有点不堪回首。因为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功力长了一点点,以前只是肤浅的自足而已。不过我觉得自己的学识、感受、见解和认识能力都还需要大幅度提高。看到前辈学者的见解,看到很多后辈的才华和见解老辣,真是自愧弗如。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