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这次讲座缘于我对分析式解说诗词方法的反省和思考,以为有三点不足应该得到纠正:
1.简化和伤害了(作者/读者)感知和表达行为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2.对语言与表现对象之间的矛盾,或对语言的局限性缺乏反省和补偿方法。
3.易于导致某种“全知型叙述”的角度,从而客观上阻遏了他种解读的可能性。
这次讲座的目的在于,尝试借鉴中国传统阐释和鉴赏古诗词的观念和方法,对其所强调的体验、经验式想象、创作实践等三个方面做一点介绍。
清·叶燮赏析杜诗“碧瓦初寒外”(见《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一句时主张,先“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然后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地体会作者如何将其闻见“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过程(参见《原诗》内篇),已初步涉及传统阅读、理解、欣赏和教授中国古诗词的特点——重视体验和想象,改一味“聆听雅教”的态度而为主动参与,让诗句对自己具有特殊的主观意味。
除此而外,传统解读诗词还致力于从创作和审美的角度出发,对作品的表现技巧、结构和艺术价值进行言简意赅的点评。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题翻译】——欣赏唐诗宋词,应不应该用诗的感觉、思维和语言形式?
翻译1 宁静夜晚的乡思
【评点】中规中矩,恪守本分
翻译2 月光下,对故乡的沉思
【评点】文学性描述
翻译3 月光里,一首无声的思乡曲
【评点】带有诗意的描述
翻译4 月光下,故乡静静地来了
【评点】诗题的解构
【分析式解读】
(1)“床前明月光”二句写诗人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2)“霜”字,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3)“举头望明月”二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4)疑——望——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
(5)这首诗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丰富深曲的内容。
【引玉之砖】
阅读、理解和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充满了欣赏者本人的主观体验和创造性参与,犹如一块璞玉,须得创作者的精心雕琢,和收藏家的反复把玩,其艺术价值方得显现。一个教授或学术权威说这首诗很好,根本不能替代你对这首诗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主观意味。前者在解说诗歌的美,而后者则在感受和体验诗歌的功能。
李白的《静夜思》,总被人们急急忙忙地翻译或解释,却忘记了那种“乡愁”实在是“只可与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的;是也可以从一点乡愁开始,连类引发各种无端的忧伤和温暖的倾诉的。
解说得愈多,愈可能排斥他人或别种或别种解读。因此,这首小诗的意思远不如欣赏这首诗的态度来得重要。与其用语言解释意思,毋宁请听众们收起手机,静下心来,短暂地超脱于平庸烦恼的现实琐碎,沉浸在某种澄静虚空里,让这支思乡曲缓缓流动,像冬夜里从温暖的室内摇曳而出,又弥漫在雪原、旷野的摇篮曲:安详、宁静、清远、温暖的忧伤——就像我们将要听到的歌唱家龚琳娜唱得那样。
【意外之趣】
久客他乡,一旦踏上故乡的土地,亲切之感被放大数倍。而在一切接触到的事物之中,最感亲切的又莫如乡音。乡音难改,与人的情感和心理归属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乡音永远是与家乡的唯一联系或记忆。故清叶燮《客发苕溪》一诗中写道: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其实李白的性情是豪迈骏爽、通侻大度的,对于思乡之情他曾这样解脱: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人们常常将苏轼与李白作比,视之为词中“谪仙”。而苏轼对于思乡的旷达洒脱,毕竟与李白气质不同: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五
【按】借用龚琳娜的歌声,以及援引多首思乡还乡之作,旨在点逗生引读者自己的情思,而弱化解说的因素。
【象外之象】
晚唐司空图认为,好诗须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第一个“象”和“景”指的是诗歌中的形象,image。第二个“象”和“景”则指作者或读者想象或创造中的更完整的情境、更微妙的情绪和心理感觉,以及氛围、韵味等。司空图以为,后者才是作者、读者应该探寻的对象。该主张经过宋代严羽和清代王世禛的发展,演变成“神韵派”,对中国诗歌的创作和审美影响甚巨。
“象外之象”,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司空图语),它更需要经验式的联想。
依工老师 回复 @朗读者李老师: 我记起来了,包括您的相貌。没想到,唐诗可以有这样的功能,让我和自己的学生平等从容地交流。感谢您倾听我的心解,诚恳地期待您的批评和质疑。
橙小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