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28期:你混得不好,和能力无关

2020-928期:你混得不好,和能力无关

00:00
14:29




有书君说


公元前206年,楚汉领袖聚于新丰鸿门。


天下风云际会,群雄龙骧虎步。


一场千古酒局,将一触即发的对战消于无形,却又拉开楚汉五年争霸之序幕。


席间高潮迭起、暗潮汹涌,浓缩了乱世相争的政治博弈。


这便是奠定四百年汉室江山的传奇宴会——“鸿门宴”。



关中相争角双雄


秦末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战国六国的旧贵族、平民纷纷响应。


48岁的刘邦斩白蛇起义,24岁的项羽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梁从民间找回楚国王族熊心,立为楚怀王。


楚国被推举为抗秦盟主,楚怀王下令兵分两路抗秦,项羽的军队北上救赵,刘邦向西攻打关中。


楚怀王又与将领们约定,谁先入函谷关,谁做关中王。


关中是函谷关以西的秦国故地。秦灭六国后,战国七雄的珍宝美女,尽在关中。


刘邦的军队最先入关。他听取谋士樊哙、张良的劝谏,不住豪华宫室不碰珍宝美女,还军霸上。


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一眼看出曾经贪财好色的刘邦,如今不碰财宝与美女,是志向不小。


为了收服人心,刘邦展现出极强的自控力,足见刘邦拥有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


刘邦还与关中百姓约定三条法律: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这让他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拥护。



刘邦


但刘邦却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封锁函谷关。


当项羽从河北邯郸一路行军到秦国边塞函谷关,发现有士兵把持,不让他进,项羽大怒。


所怒何在?


项羽为救赵国,破釜沉舟,凭借在巨鹿之战中千古无二的勇猛,摧毁了秦国主要兵团,而刘邦却先入关中,坐享其成。


刘邦身边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传递消息说:

“刘邦想做关中王,让秦王子婴为相,珍宝他都尽情享用了。”


项羽更加愤怒,直接下令:

“明天全军吃饱喝足,去打败刘邦的军队!”


当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刘邦兵十万,在霸上。相去不过四十里地,兵力悬殊甚大。


两军相争,刘邦必败。


这原本是有利于项羽的决策。可最终没有施行。


只因决策的基础建立在项羽的愤怒情绪之上,而并非深思熟虑的判断。


若能经过智谋考量,对战的正确决策不会被轻易放弃。


古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在重大机遇前,不该被情绪左右,应尽可能地冷静分析、沉着应对。




韬晦之计化硝烟

 

性格上被情绪左右,决策上缺乏思考基础,决策者就会表现得犹豫反复。


一夜之间,原本一触即发的兵戎相见,化为一场暗潮汹涌的鸿门宴。


直接促成者,是项羽的小叔,项伯。


项伯听说项羽要攻打刘邦军队,而他的救命恩人张良在刘邦军中,于是项伯连夜骑马去见张良,让他赶紧离开。


张良一眼看出了项伯是义气至上的人,便跟项伯说,自己为韩王护送刘邦,如今刘邦要出事,自己逃跑不义气,必须告诉刘邦一声。


于是张良将项伯所言告知刘邦。


问计张良、请入项伯后,51岁的刘邦以兄长的礼仪对待项伯,初见便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并请项伯替他告诉项羽他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超凡的沟通能力和超强笼络人心的手段,让他能用最快的速度结成有利于自己的利益联盟。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他的谨慎与冷静。


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并让他明天一早亲自来向项羽解释。


回到军中,项伯将刘邦的话告诉项羽,让项羽好好对待刘邦。


“项王许诺”,并在鸿门设宴。




项羽


项伯泄露重大军事机密,将个人私情置于集体利益之上,而项羽却不怪罪他。


并因几句言语,不再出兵,让我们看到项羽不够果断的一面。


而刘邦的态度则表现出了远见与智谋。


刘邦有争王关中的野心,项羽就注定是他的敌人。


但兵力不如项羽,刘邦必须先谋求生路,所以他暂时采用了忍辱负重的韬晦之计。


目标清晰、意志坚强、手腕成熟,心态稳定,都是刘邦争王的优势。


在人生的转折点,有远见,能够审时度势,以坚定的意志把远大的目标化为一个个具体有效的行动,才能获得先机。


可以说,鸿门宴还未开始,项羽已显败象。




危机四伏觅生机

 

第二天,刘邦带着百位随从前来赴宴。


宴会上,刘邦以极高的公关才能,向项羽解释:


“我跟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没想到我能先入关,在这里又见到您。


现在有小人挑拨我们,否则你我之间不会有嫌隙。”


项羽迫不及待地说:

“这都是你身边的左司马曹无伤挑拨,不然的话,我怎么会做到这个地步?”


项羽在老谋深算的刘邦面前,显得胸无城府。


刘邦能淋漓尽致利用项羽身边的项伯,项羽却轻而易举卖了刘邦身边的曹无伤,直接导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的结局。


二者用人之智高下立判。


宴席之中,范增一直向项羽使眼色,又用玉玦多次示意项羽。


玦与决同音,这是范增在劝项羽决断,赶快诛杀刘邦。然而项羽装作没有看见。


深谋远虑的范增不肯放过诛杀刘邦的机会。


范增出席找到项庄,让他在席间舞剑,刺杀刘邦。


于是,项庄上演了著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席间险象环生,解救刘邦的,正是他刚刚结交的儿女亲家项伯。项伯也拔剑起舞,并一直用身体掩护刘邦。




张良趁项伯帮忙的空隙,出席找到樊哙。


当樊哙闯入军门,睁圆眼睛怒视项王,头发根根竖起。


项羽见他魁梧的形象,于是说:“真是壮士啊,赐他一杯酒。”


樊哙一饮而尽。项羽又说:“赐他一块生猪腿!”


樊哙就地把生猪大腿放在盾上,用他的剑切下大块吃肉。


项羽又说了一句:“壮士!还能再喝吗?”


樊哙趁机说:

“刘邦入关后细如毫毛的财宝都不敢动,就是等待您来。


他劳苦功高,却没有得到赏赐,您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害有功之人。”


樊哙的话让项羽无言以对。


鸿门宴上,范增、项庄要杀刘邦,项羽不帮忙也不阻止。


而刘邦发挥自己的用人之能,张良、樊哙、项伯都想方设法救刘邦。


多年以后,登上帝位的刘邦,总结自己得到天下的原因: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


刘邦的善于用人,既是刘邦赢取天下的关键,也是刘邦在鸿门宴上得以保全的关键。


刘邦不仅能果断采纳谋士正确的建议,还能用智慧使计策更加圆满。

 



不拘小节定成败

 

鸿门宴最后,樊哙闯入,让项庄无法再舞剑。刘邦以“如厕”之名离席。


刘邦叫出樊哙说,我想赶快走了,但还没向项王告辞,怎么办呢?


樊哙说:


“做大事不要计较细枝末节,讲大礼无须在意繁文缛节。


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砧板上待宰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


刘邦认为樊哙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从善如流,有条不紊的为自己安排撤退。


为了不打草惊蛇,刘邦丢下带来的百位随从,让四个护卫持剑护着他。并留下张良继续公关。


刘邦细心嘱咐张良:

“你猜测我大概已回到军中,再进去告诉项羽。”


揣度刘邦已经回到军中,张良才入帐致歉。他按照刘邦的嘱咐,向项羽献上一对白壁,向范增献上一对玉斗。


项羽见只有张良献礼,便问:“刘邦在什么地方?”


张良说:

“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不胜酒力),他独自离开了,现在已经回到军中。”


项羽接受了白壁,将它放在座位上。


范增却将玉斗扔在地上,用剑击碎了它,痛苦地说:

“哎,这小子(项羽)不值得与他共谋大业啊!将来夺取大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项羽与范增态度的差异,反映出两人对鸿门宴局势判断的差异。


直到

此刻,项羽尚且没有看出这一历史转机。


而自此鸿门一宴,开启了楚汉战火连绵五年之争,也由此奠定了两汉四百年刘姓江山。


项羽一生叱咤风云,历经大小七十余战,几乎战无不胜,虽然英武勇猛,却最终失去一切。


他的失败,潜藏于他性格的局限。


他缺乏果断与稳重的性情,在被言语蛊惑之后更显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无法识得先机也无法采纳善言,最终放走了敌人。致使一生抱憾。


刘邦出身微末,以布衣提剑三尺取天下,所凭借的,正是他在鸿门宴上展现的能屈能伸的性格。


从鸿门宴一开始,以兄长之礼与项伯定下儿女亲家,又向项羽称臣谢罪,刘邦早已放下一己颜面。


靠如厕之机遁走虽不光彩,但生死一线,形势瞬息万变,刘邦不拘小节,以坚韧的性情忍辱负重,以宽阔的胸怀广纳善言,终于上下一心摆脱困境。


成王败寇的博弈向来凶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性格无形隐匿于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之中,正是点滴细节汇聚成个人的魅力与气魄。


能成大事之人都拥有与之匹配的性格优势。


培养更强大的性格优势,能让我们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