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丨胡服骑射与骑兵时代

第33讲丨胡服骑射与骑兵时代

00:00
14:56

本节概述 


        战国初期,北方胡人早以骑射为军事手段,中原还停留在兵车和步兵。赵武灵王决心推广骑射,但当时华夏男子上衣下裳,不适应骑马,必须改穿紧身衣裤的“胡服”。改革阻力重重,赵武灵王本人也应轻易放弃权力,最终被儿子逼得活活饿死。但赵国军力强盛,各国纷纷仿效,中国从此进入骑兵时代。


本节内容 

        赵武灵王初年,日益强大的秦国成为赵国的主要威胁,赵国参加了韩、魏、燕、楚五国联合抗秦,与魏、韩的联兵攻打函谷关,结果以失败告终。赵武灵王九年,也就是公元前317年,秦国军队打败了赵、魏、韩的联军,赵军被杀八万人,损失惨重,接着赵国的中都、西阳等地被秦军攻占。其实赵武灵王并不是碌碌无为,面对这样的形势,他就不断地考虑要实行根本性的改革,增强赵国的国力。

        赵武灵王十九年,他带军队大举进攻中山,占据了一片地方,然后他亲自率军北上,从代北而西,在今天河套一带渡过黄河,登上了黄华山。这不仅使赵国获得大片的土地,也使武灵王进一步地了解了胡人的习俗,特别是他亲眼看到胡人战斗力强的原因,于是他召来谋士楼缓正式提出了他的改革计划。

        他认为现在赵国一定要改穿“胡服”,也就是说要模仿北方胡人的衣服,要改革他的赵国原来传统的服装,楼缓完全赞成,但是群臣却一直反对。于是武灵王只好跟他的谋臣肥义再一次商量,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肥义这个老臣一锤定音,他说:“没有信心办不成大事,怀疑自己的行动就不能名正言顺,大王你既然已经准备承担不尊重传统的指责,那就不必再顾虑天下的议论反对。智者自己做出正确的预测,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改穿胡服有犹豫,而是怕天下人会笑话我,改穿胡服的好处无可限量,纵然天下人笑我,胡人的土地和中山国必定会落入我的手中。”他下定决心,自己带头穿了胡服,但是赵武灵王深知反对势力的强大,为了顺利推动改穿胡服,他必须取得一些关键人物的支持,其中一位就他的叔父公子成,于是他带了使者去传达自己的意见。

图:赵武灵王穿胡服

        果然公子成表示反对,使者回报以后,武灵王说:“既然叔父有病,那我亲自去向他说明”。因为公子成借口自己有病,实际上还是不愿接受。

        到了公子成的家里面,武灵王又恳切地跟他说了一番道理,说明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又说明如果公子成能够带头的话,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听了这番话,公子成表示歉意:“我太愚蠢了,不理解您这样做的道理,这是我的罪过,现在要继承先王的计划,实行先王的遗志,我怎么能不听命呢?”他恭恭敬敬地接受了武灵王赐给他的胡服,并在第二天穿着胡服参加朝会,于是武灵王正式发布了改穿胡服的命令。

        但实际上,下面的大臣还是有人极力劝阻,比如像大臣赵文、赵造、周绍、赵俊等还是极力劝阻,认为还是原来的服装好,要求撤销改穿胡服令。为此赵武灵王再次强调他要改胡服的理由,同时不再理会一些大臣的反对,坚决实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不久就开始见效。

        武灵王二十年,他亲自率军队进攻中山,占据了宁葭,然后又西征林胡,夺取了榆中,林胡王不得不向他献马。二十一年,赵军大举进攻中山,夺取了一大片地方,武灵王亲自率军队攻下了石邑等城市,中山王献出四座城市求和,赵军方才暂停攻势。二十三年和二十六年,赵军继续夺取中山国的土地,使北面到燕国和代国(今河北西北及相邻内蒙古地区),西面到云中和九原(今天内蒙古阴山以南)的疆土连成一片。四年后中山国被灭,国君被迁到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至此,赵国的疆域和国力都达到极盛。

        今天大家也许很难理解,一位国君要臣民改变服装竟会那么困难,而胡服竟有如此大的威力。其实改穿胡服并不是服饰的改变,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推广一种新的作战方式,那就是骑射(骑着马射箭),也就是组建骑兵。

        马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早,而且早就成为家畜,但中国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马的利用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华夏各族主要用来拉车,而胡人(北方那些包括东胡、林胡、楼烦、匈奴等)主要用来骑。所以华夏诸族,包括春秋及战国前期各诸侯国军队主要军事力量是兵车,步兵是兵车的辅助力量,而胡人基本上都是骑兵,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当然要远远胜过兵车,特别是在长距离和复杂地形条件下面。比如兵车对道路要求比较高,兵车机动性不如骑兵那么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因为各方都使用兵车,所以这两种方式的优劣难以显示。而当华夏与胡人发生战争,兵车对骑兵的劣势就非常明显,对这一点赵武灵王必定比其他诸侯国君有更深的体会。因为当时赵国北面已经跟胡人接触,而且他自己深入前线做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图:马上作战

        由于马车普遍使用,所以“御”(赶马车)就成为当时成年男子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艺,因为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驾车的可能和需要。比如说日常生活、婚丧礼仪、行军出征都离不开车。替贵族或者国君驾车得有一定身份,战时为主帅、主将驾车更不同寻常,所以孔子教学生的“六艺”也就是当时定的六门主干课程,其中一门就是御,而孔子本人也是一位御术的高手。

        射箭倒不是胡人的专利,比如孔子的“六艺”中也有一项是“射”,所不同是胡人习惯于骑在马上射箭,而华夏都是站在车上或步行射箭,那么当然效率不言自明。而且胡人经常骑马狩猎,要射飞禽走兽,所以他的弓箭威力也不是华夏人可比的。而华夏人除了打仗外,弓箭的利用机会并不多,往往成为一种装饰和单纯的技艺,结果是中看不中用。

        赵武灵王特别能够意识到胡人骑射的优势,当然与赵国的地理位置接近胡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事先进行了长期深入考察。比如说他在十七年和十九年“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他去观测中山国的情况;又到了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到了黄华山,到了今天河套这里,他当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所以他正因为做了十多年的准备,所以才要颁发胡服骑射令。

图:胡人骑马

        他要推广胡服骑射的“骑射”是没有人公开反对的,也反对不了,找不到不赞成的理由。但是改胡服不仅普遍的反对,而且相当的激烈。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胡服是骑射的前提,不改服,骑射就推广不了。因为当时男子的服装是“上衣下裳”,下面的“裳”就是不分裤腿的裙子,站在车上或者坐在车上当然没问题,但如果骑马奔跑和作战怎么行呢?就是上身穿的“衣”,贵族所穿的也是宽袍大袖,站在车上挥戈指挥还没有大碍,但骑马射箭或格斗也是不适宜的。

        可是服饰又是等级的标志、地位的象征,要贵族穿上与奴隶的服装差不多样式的紧身衣裤——胡服,他们是接受不了的。就是一般士人,也把服饰看为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比如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在格斗中帽缨被打断,他明知危险,还是停止战斗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为了保持帽子的完整,他将帽缨重新扎上,就在这个过程中间被杀。

        而且,华夏优于夷狄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大臣包括他的叔父公子成反对的理由,就认为中国要比他们这些夷狄要先进,从来是没有中国去学他们的。

        当然还有一点,贵族们可能还没有说明,因为当时文武官员还没分化,一般贵族大臣必须文武兼资,胡服骑射涉及到每一个人。但胡服骑射对个人技艺要求比战车上要高,在战斗中的危险性也更大,对那些平时养尊处优的人或者只市滥竿充数的人,自然碰到一个难关。正因为如此,一旦实行胡服骑射,不仅会迫使贵族大臣们只能精心骑射,而且会淘汰一大批素质低又不能提高的人,但是也因为如此,改革后的赵国才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

        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不仅使自己因此而强大,开疆拓土灭了中山国,使疆域达到了赵国历史上最大的范围。同时骑射很快地推广到其他诸侯国。所以到了战国的后期,车战基本上已被淘汰了,代替的就是各个国家新训练出来的骑兵,所以骑射成为一个普遍的战斗手段。

        但是胡服只推广到了将士,普通的贵族、官员、平民百姓还是继续华夏衣冠,这也可以看出衣冠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礼仪,要轻易改变是相当难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鼓上噪

    兵车的机动性不可小嘘啊!

  • 林林月_gh

    胡服骑射 骑兵团机动性强

  • 第一劍客

    驾车高难度原来源于古代中国三千多年前

  • 到底该用哪个昵称

    一个骑兵战斗力是一个步兵的十倍。兵车机动性太差,而且古代的轮子可靠性太差,而且中国的车几乎不能转向。

  • 117zhaogang

    武灵王胡服骑射,和南北朝的元宏有得一拼。都是推行三个代表的典范。

  • 猩猩号船长

    李光耀

  • 何青道

    休闲新知先智

  • 11111111_6a

    谢谢。

  • 帝辛666

    大概率只是允许胡人在赵国穿胡服而已,顺水推舟的推行改革。

    帝辛666 回复 @帝辛666: 毕竟胡人在赵国的势力本来就不小

  • 萌萁萁的秘密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