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听课】歌唱艺术的极限考验

104.1【听课】歌唱艺术的极限考验

00:00
19:10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刘雪枫。欢迎收听我的节目“古典音乐轻松听”。


今天是我们的三部“里程碑”歌剧鉴赏的最后一课,我要单独讲讲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歌唱艺术。


虽然瓦格纳的这部伟大歌剧我们已经按三幕分三次大致做了欣赏,为什么还要专门就“歌唱艺术”再做一课呢?其实这个话题听起来不那么轻松,但实际上也没有多沉重。


我在讲这部歌剧第一幕时提到过,这部歌剧在西洋歌剧史,甚至是在西洋音乐史上,都是一部开创性的音乐作品。那么在当时,不仅对指挥、演唱者和乐队是一个巨大挑战,对观众、听众也都是巨大的挑战。


但是在今天,无论是通过音响设备,还是去歌剧院欣赏这部歌剧,都不是什么大的难题。我在德国的拜罗伊特、慕尼黑、柏林以及其他欧洲多家歌剧院,都现场欣赏过这部歌剧。


2017年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上演过这部歌剧,我注意到现场的年轻观众比例很大,他们听得十分认真,完全沉浸其中,享受其中。


我们在音乐聆听的过程中会积累并形成自己的一些聆听习惯,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会形成不同的聆听习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每一幕、每一场,音乐与歌唱都是连贯的,一气呵成的。


所以,通过反复聆听,形成自己对这种“连贯性”的音乐与歌唱的聆听习惯,那么,完整而深入地去欣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完全不是问题。


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把这部歌剧当成一部纯粹而完整的音乐来听,就如瓦格纳自己说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比他写过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加彻底的是它的音乐。


在这一课里,我再推荐这部歌剧中的两个唱段,大家可以注意到,歌唱与音乐的一体性和连贯性。一段是第一幕第三场中的“伊索尔德的叙事曲”。


这段唱被称作为是“如攀天梯”的唱段,无论在叙事,还是在情感的表达上,对女高音都是极大的挑战。


伊索尔德向布兰根妮讲述自己是如何认识并爱上特里斯坦的:特里斯坦在战斗中,杀死了一个叫莫罗尔德的武士,自己也被莫罗尔德的剑刺伤,一直无法痊愈。


他找到伊索尔德,因为听说她有治伤的药膏。但是特里斯坦并不知道,莫罗尔德正是伊索尔德的未婚夫。伊索尔德在给特里斯坦治伤时发现这个自称“坦特里斯”的人,正是杀死莫罗尔德的武士。


就在她打算用剑刺死特里斯坦,为未婚夫报仇的时候,特里斯坦注视她的眼神,使她无法下手。她治好了特里斯坦的伤,放他回故乡。


特里斯坦发誓要回报伊索尔德的恩情,海枯石烂不变。然而再次见到特里斯坦,却是他来为他的叔叔马克国王迎娶伊索尔德为妻。这是背叛!这是耻辱!诅咒这个无耻之人!诅咒你不得好死!复仇!死亡!我俩同归于尽!


(听听音乐


第二个唱段,是第二幕第二场中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唱段。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整个第二场都作为“爱情二重唱”来聆听,我们曾经在第二讲里听了“爱情二重唱”的第一部分,今天要听的是第二部分。


这两部分中间是布兰根妮警告的唱段,也是十分的优美。紧接着继续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二重唱:特里斯坦对伊索尔德说,我们的爱情,特里斯坦的爱,伊索尔德的爱,死神的攻击能使我们的爱退却吗?


为了爱,我能放弃我的生命,死神又如何能危及爱情?为了爱,我愿意立即去死,爱情不会与我一起死亡,爱情永远不会死亡。


伊索尔德对特里斯坦说,我们的爱情叫“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个“和”字连接着我们。这是爱的结合。一旦这个“和”字被破坏,就会危及伊索尔德的生命,而死神也不会饶过特里斯坦。


特里斯坦就说:我们就一起死,为了不分开,永远联在一起。天长地久,永无恐惧。


(听听音乐


随后又是布兰根妮的警告“要小心,小心!黑夜退去,白日将至!”如果我们对全剧最后那段“爱之死”的旋律已经熟悉的话,那么听这段二重唱就完全不会感到陌生。因为“爱之死”的旋律,早已经在第二幕第二场,由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两人一起唱出来了。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歌剧男高音和女高音中“巅峰级”的角色,因此是歌唱家一生孜孜以求要去挑战的角色,也是很多伟大的歌唱家敬畏一生,轻易不敢触碰的角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男高音和女高音都适合唱这两个角色。


当特里斯坦,或是伊索尔德,站在舞台上,以一人之声,长时间的与强大的交响乐队融汇、呼应,甚至是与之抗衡,没有强健的体魄,宏大而极富耐力的嗓音,恐怕是无法胜任的。


即便你具备了这些条件和能力,你声音的质地也会提醒你,它们属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吗?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说,这部歌剧是对歌唱艺术的极限考验,也是对歌唱风格的严格甄别。


经常会有这种现象,一些在录音室录制了全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歌唱家,却从来没在歌剧舞台上演唱过全本。


比如我们熟知的小克莱伯那个《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录音,里面演唱伊索尔德的苏格兰女高音玛格丽特·普莱斯,便是如此。还有就是“三大男高音”的多明戈,他也是只留下了全剧录音,却没有登台演唱过。


歌剧,自16世纪末诞生起,到19世纪中叶,历经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再到浪漫时期,形式日臻完美,格式也趋于固定,尽管类型百花齐放,正歌剧、大歌剧、美声歌剧、轻歌剧、喜歌剧等等。


但是总体来说,人们形成的欣赏歌剧的习惯,就是听序曲、间奏曲、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尤其是咏叹调,重唱与合唱。但是这种格式,这种习惯,被瓦格纳打破了。


这种打破,正是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歌剧开始的。在这部歌剧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器乐与人声的重叠、交互渗透。很多场景,音乐,即乐队,是一条线,歌唱是另一条线。


我们几乎难以想象,这对于演奏者、演唱者是多大的考验!因为乐队完全不是歌唱的“伴奏”,演唱者的歌唱也常常没有确定的音乐来作依托。


所以这部歌剧从总谱出版到首演,竟然经历了长达五年的时间,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歌唱家认为把握不住音符的走向,无从学习,不会唱;乐手们抱怨让他们演奏的分谱无法演奏,这个东西不是音乐,无法理解。


有个说法,说是在维也纳,这部歌剧排练了77次后被宣布放弃。一位英国的音乐学者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瓦格纳写出了“今天我们听来是音乐,而在当时被许多人听来不是音乐的东西”。


诗人艾略特说过,伟大的艺术家必定会创建他们的作品应该如何欣赏的准则。瓦格纳就是非常鲜明而极端的例子。瓦格纳是在学习中完成《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歌剧创作的,作为听众的我们,也应当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听这部歌剧。


感谢您的收听,我是刘雪枫,这里是古典音乐轻松听,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山河碎故人亡

    听歌剧太磨性子了,就听着俩人嗷嗷叫,具体说啥一句没懂

  • 关闭眼睛听世界

    确实,从小就听不出歌剧有什么好听,都是尖着嗓子用假嗓子。感觉用乐器会比人声优美很多倍。

  • 64x28358m7962

    我家老公不经意听了一耳朵,马上逃出屋子。

  • 老宫问答1

    跟随不易。

  • 廊前飞燕

    感谢老师

  • 小咖的妃

    追到这里,不得不说还是莫扎特的歌剧更合口味更具有画面感更易于理解。

  • 童心飞扬6318

    好听就要坚持听

  • 追忆6076

    谢谢老师o(^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