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松蔚。本课程由看见心理、武志红心理联合出品,生命的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在前一个模块中,我们讲了亲密关系的视野。从这个模块开始,我们要开始搭起一个具体的框架。我们先从关系双方的不同感受开始。
你肯定知道感受是什么。但是很多时候,你不一定能意识到你的感受。比如你和伴侣一起看了一部电影,之后你们有交流。你很兴奋,说:「这个电影太好了,神作!」
他一脸不屑,说:「哪里好了?讲了半天什么都没讲嘛。」
这时候你肯定觉得,跟这个人没法聊电影,你们对电影的品位差太远。其实,你们不是真的在聊电影。你们真正想表达的,也是最受挫败的,是当时的感受。
你说一部电影是「神作」,是因为你很激动,你被唤起了一些强烈的内在体验。但我们不习惯直抒胸臆地表达「我,感到很激动」,我们说的是「这个东西,是非常好的」,好是「这部电影」的好,跟「我」的关系没那么大。
对方想表达的也一样。他真实想说的是,他激活的是一些和你不一样的感受。但他同样用了一种曲折的说法来包装,变成了「这部电影没什么」。
好像跟「你」和跟「他」都没有太大关系,这就变成了纯粹对一个电影的讨论。它是一个东西,一个客观对象。我们盯着它,就不用再看到彼此。
这样一来,本来是很亲密的分享,最后成了一场别扭。
我们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感受,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同一道菜,有的人吃得很上瘾,也有人吃过一次就再也不想碰了。我们很容易接受,这些不一样的感受都可以交流,无所谓对错。你喜欢,讨厌,高兴,难过,害怕,嫉妒,你饿了,冷了,困了……这些感受存在了就是存在了,没有该或不该。
在亲密关系里,要培养对感受,特别是不同感受的理解力。生活中经常会有很多摩擦,如果能看到彼此不同的感受,就不容易造成进一步的冲突。
比如,另一半给你打电话,你没听见。发现的时候有好几个未接来电了,你赶紧拨回去,伴侣劈头盖脸:「怎么回事?怎么老是把手机关静音!太不靠谱了!」
你一开始还在解释,昨天开会调了静音。但对方也不想听你解释:你现在没开会,为什么还静音呢!——你也很委屈,对不对?心想「这又不是我的错。」
你以为是在谈对错。其实不是,你们也是在交流感受。对方是批评你的行为吗?其实就像看电影一样,他表达的不是你的行为不对,而是当时的情境唤起了他的一些感受。他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是:以前你随时都能响应他的时候,他的感受多么安心,刚才失去联系的时候,他感到多么的恐惧,抓狂。
你当然没有这种感觉,你好端端地呆在家里,什么都不知道。但如果你能听到他潜在的那些表达,你就会说:「哎呀,你当时是不是急坏了?你跟我说说那时候的感觉」。就可以安抚到他的情绪,也不用在电话这件事上来回计较了。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里,但每个人主观上的感知和理解,以及内在的反应,都是千差万别的。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交流,努力让对方理解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也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正在感受的一切。
这种相互融汇的努力,构成了我们的亲密。
有一种感冒,生病的时候你会感觉很冷。有可能今天的气温并不低,但如果你有这种感冒,你就会穿着很厚的衣服,缩在被窝里,只想喝滚烫的热水。你的伴侣穿着短裤,喝着冰水,一边看着你把自己裹成一个球。他感受到的跟你不一样,但他承认你的感受有内在的合理性。这是我们平常都有的态度。
这种态度,有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做「认可」,validate。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承认这个东西是有效的。我承认,每一种跟我不一样的感受都是有效的,或者更具体地说,我承认这种感受在当事人那里是有效的,因为它确实存在。
换句话说,感受这种东西,存在就是合理。
带着这种态度,不同的感受之间就不会有矛盾,只是互相分享,彼此看见。什么时候才有矛盾呢?我们设想一下,你冷的时候,伴侣说:「冷吗?明明现在气温30多度,你不该觉得冷!」你告诉他:「不管现在的气温有多少度,我就是感觉很冷!这个感觉对我是真实的。」他还坚持:「可是你不该有这种感觉!」
你想,什么样的人会这么蠢?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是我们没表达清楚。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说感受,而是用谈论外部对象的方式来回避感受。
比如你说:「今天的气温怎么这么冷?」那就可能会有冲突了。就像我们习惯性地谈一部电影,而不是聊我们被唤起了哪些感受。或者,你明明说的是感受,对方却习惯性地以为你是在聊电影。
我举一个咨询中的例子:
一对夫妻,妻子是家庭主妇。有一天她跟老公聊到别的家庭主妇,老公用了一个调侃的说法。妻子特别生气,觉得老公话里暗含的意思,连带贬低了妻子本人。老公赶紧解释,说自己没有那个意思,只是在聊别人的时候开个玩笑。
妻子说:我觉得你是从骨子里看不起家庭主妇,你这个直男癌!
老公也很生气:我就顺嘴开了一句玩笑,我就成直男癌了?你能不能不要这么小题大做?
这种冲突,很多伴侣之间都有。说大不大,但有时也会升级成严重的冲突。如果能够看到和认可这里的感受,两个人根本没必要吵。它和争论一部电影没有任何区别,都在借诗言志。
它想表达的不是这句话有问题,而是听到的人被这句话唤起了受伤和不安全的感受。就像不管外界的气温客观上冷还是热,一个人只要感觉到冷,就想让自己保暖一样。
老公在意的是这句话有没有问题,而不是妻子的不安全感。妻子通过批评,想把这种受伤和不安全的感受分享给对方看,没有想到对方是否能理解。
在关系中怎么处理这种时刻呢?还是提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给说话的人,要学会更直接地说出感受。
多用这样的句式:「我有种什么样的感觉。」而不要把它包装成:这个人怎么样,这句话怎么样,这部电影好不好,打电话不接是不是你做错了。
我们经常把感受放到一个客观的东西或者事情上,看上去仿佛更安全,但是其实更容易造成冲突。第二节课我们讲过,人们对一致性有非常执着的追求。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会把感受的多样误以为是事物本质的分歧。
现在很多年轻人追偶像,他觉得偶像很完美。但如果我对他的偶像没有感觉,我说一句:我觉得他没有那么好。我就惨了,可能会被骂死。这是客观对象的分歧,一个人怎么可能既完美又没那么好呢?没法整合这么分裂的信息,人就会冲突。
如果我用感受性来表达,我说我没有被唤起特别的感受。这不是在说这个偶像,而是讲我的内在经验。这样就安全很多。
我们确实会在同一时间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它们是可以并存的。表达的时候,甚至可以把不一样的感觉同时摆出来。
前面的情境中,妻子可以说:「我知道,你觉得这句话很平常,但它确实在我心里引起了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更容易开展后面的交流,老公就知道重点不在于争论谁对谁错,而是妻子有一些特别的感受想分享。
他可以去认可妻子的感受,因为他也得到了妻子的认可。
第二个建议,是给听话的人,要学会听懂对方的表达。
有时候对方说的话,你是要去掉一层包装的。妻子可能会说:「你这句话很伤人」,作为老公,你能不能听到她这一刻其实是在说:「我现在很受伤。」
她的表达不精准,需要你特别用心地听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忽略这一点。对方说「你这句话很伤人」的时候,我听到的是她说「我」这句话不好,甚至是「我不好」。要绕一个弯,才能理解到她的表述中,我好不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想让我听到她的感受是什么。
但是这里最大的困难,是她的表述可能是针对我的。假如是跟我没关系的东西,我就很容易分开。就像电影,她说电影不好,我知道她不是在说电影,她在表达她本人。但如果她说我不好,我就非常惊恐,我不想再去看到她了,我觉得她不要我了。你如果意识到自己有这个特点,就可以做一点调节。
还有的时候,对方可能会通过行为表达感受。
养过小孩子的人就有经验,有时候觉得这个小孩变得特别不讲道理,无理取闹,后来发现他的额头很烫,你就知道他身体不舒服。他在用行为表达生病的痛苦。
伴侣晚上很晚不睡觉玩手机,他可能不说,他在表达他很焦虑。如果我们能看到行为背后的感受,帮他把感受直接说出来,也许他就不需要再通过行为的方式去表达了。
最后一个建议,是给每一个人的,不要急着帮对方消除感受。
这里主要指的是负面感受。我们对负面感受,尤其是别人的负面感受,经常是不耐受、受不了的,这时候就容易用一些否定的方式,做不到完全的认可。
我们的否定可能是: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或者「不像你想的那样」,
还有一些人的习惯反应,就是说不。「我很生气」,他说不要生气。「我很难过」,不要难过。「我很害怕」,没什么好怕的。他渴望帮助对方消除这些感受。
这方面,心理咨询师的耐受力比较高,更能够接纳来访者的负面情绪。他们一开始就要学习怎么共情。也就是说能够设身处地站在来访者的情境中,去感受来访者当下的情绪。
我在教学的时候举过一个例子。妻子早上起不来床,说「我太困了,不想上班」,你作为丈夫要怎么说?
我们大概总结出几个方向:
有的人是给她算账,说不上班不行,家里还需要这笔钱。
有的人是讲道理,说我也很累,但我不能被它打败,我还是要逼自己起床。
有人是想怎么解决问题,说你困的话,以后要早一点睡。
还有人很大方,说干脆就别上班了,我养你。
但是这么多的方向,你让一个人来听的话,都不是最好的回应。她可能最想听到的就是一句:
「是的,太累了。」
这句话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我们说出这句话来,也不能帮她消除这种感觉,但我们能够稍微体会一下她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亲密的意义。
年轻人看的偶像剧,经常有这种台词:「这里是我的地盘,请你以后不要在这里哭」。这种话很霸气,也让我们对亲密关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好像是说,只要有我在,我就可以保证你不哭,帮你把不开心都赶跑。其实做不到。
对方不开心最终只能对方自己化解。我们没有那么大力量帮对方化解,如果能陪着他呆会儿,聊几句,体会一下他的不容易,已经很好了。
如果太急于证明自己有力量,想帮对方把坏情绪都赶跑,有了感受就会有评判,反而连一起呆会儿的人都没有了。
电影承担了一切
真正高手,应该是专攻CBT疗法的,在精神分析几乎一统天下的情况下,真正耳目一新
用对电影的“评价”,代替电影给我们的“感受”。这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