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讲丨与“开放”失之交臂的汉朝

第29讲丨与“开放”失之交臂的汉朝

00:00
15:52

本节概述 

        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属员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经长途跋涉到达条支国海滨(今波斯湾)。听了安息船员的介绍,甘英不敢渡海,无功而返回,两大文明的直接交往失之交臂。安息人的恐吓显然出于经济目的,不希望汉朝与罗马直接联系,以便继续垄断丝绸贸易。但从甘英未受处罚看,汉朝并未意识到此失误的危害,因为直到清朝,中国统治者和民众并没有了解外界的兴趣,更不可能有开放的要求。

本节内容 

        东汉永元九年(公元97年),驻守在西域就是今天新疆和相邻中亚地区的军政长官西域都护班超派他的下属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从西域都护府的驻地,今天新疆新和县的西南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条支国的海滨,一般认为就是今天的波斯湾。就在他准备渡海的时候,安息(波斯)的船员就对他说:“海上非常辽阔,如果遇到顺风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渡过去,如果遇到逆风那就得花两年的时间,所以到海上去航行都得准备三年的粮食,而且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容易得思乡病,经常有人死在海上。”听了这一番话,甘英就不敢继续往前走了,只好返回。就这样,汉朝和罗马帝国“失之交臂”,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的直接交往至少要推迟了七十年。

        安息人为什么要阻止汉朝和罗马帝国直接来往?有人分析认为,他们想垄断丝绸转口贸易的利益,因为汉朝的丝绸都是先到安息,然后从安息再继续往前运到罗马。这种说法是不是有道理呢?其实根据并不足。因为在整个丝绸贸易的过程中间,中国方面,包括汉朝和以后的唐朝,都没有什么自觉性,都不当一回事。而且实际上也从来没有从丝绸贸易中间获得什么重大的利益。都是当时外国的商人在做这个买卖。所以是不是通过安息转口,只跟那些从事丝绸贸易的商人他们有关,跟汉朝本身是没有关系的。而且从甘英回来报告这样的情况看,安息人讲的情况也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你想在一个没有动力的船的情况下面,的确要渡过波斯湾或者到地中海,都是要靠风力、风向、洋流。就算他们的情况稍有夸大,甘英回来以后也没有因此受到追究,事后班超也没有再派其他人去完成这项使命。可见班超也并不一定希望要打通跟大秦的关系,更不是汉朝的朝廷中央政府让他去做这件事的,所以过去就过去了。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个情况,对甘英这样一种现象,一直到清朝也没有见到哪一个专家学者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认为他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认为中国汉朝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机遇,也没有这样的看法。

图:甘英出使大秦路线示意图

        不仅如此,在甘英以后,除了特殊的军事使命,或者特殊的某种外交活动以外,中国方面从来没有派出什么人专门去考察、了解境外的情况。更不会像西方国家,或者像有些地方的人一样,孜孜不倦地去寻找新的交通路线,寻找新的出海口,更不会去寻找新的殖民地,或者致力对外的侵略、掠夺。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长期以来缺少一种对外开拓的动力,甚至了解外界的这种积极性、这种需求也不存在。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的发祥地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我们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结论已经告诉我们,我们的文明完全可以说是五千年,甚至早期的文明是超过这个时间。

但是有一个特点:到了四千年前后,早期的文明汇聚在黄河中下游,形成古代中华文明的主体。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其实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片土地是黄土高原以及黄土冲击形成的平原。在当时的人生产力很低还没有有力的工具(比如最早只有石器,以后有了木质的农具)这种情况下面,这样的土地因为它的土壤疏松,再加上一般这片土地上没有太茂密的植被,不会有大片的森林,最多有一些稀疏草原这样一种地貌,所以比较容易开发。

        如果是热带丛林,或者茂密的森林,在当时没有有效的工具的情况下怎么清除呢?而且当时这一带的气温比近代偏高,降水比较充分,而且依据这样的地形,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实行自流的灌溉。又由于它的土地面积大连成一片,便于开发、便于管理,也为形成中央集权的这种体制打下了地理的、物质的基础。这一片土地总面积一般认为要远远超过地球上面,从尼罗河三角洲到中东两河流域这样一个新月形的这一个地带。所以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以外,最适合早期农业开发这么一片土地,像个新月,一个月亮这样半圆形的这块地方,这个面积比它大得多。

        所以,早期这一批人,他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可以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就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也有非常大的开发的余地。

        到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在军事上面压倒了匈奴人,取得优势。好几次汉朝的军队都打到了蒙古高原,但是结果都不留在那里,也没有长期占领它,就退回来了。而且,汉朝开疆拓土往往就是看它是不是这块地方符合农业生产条件,否则一般在军事征服以后就放弃了。

图:汉与匈奴三大战役示意图

        实际上在农业社会,这一片土地的确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和物资来满足人口的基本的需求。

        最早的一次次人口南迁,并不是出于人口的压力或者土地的资源的不足,而往往都是在外来的入侵或者战争动乱发生的情况下,黄河中下游这一带的人口才会南迁、才会外迁。但是往往在战争结束或者动乱平息以后,他们大多数人又回来了。所以正因为这样,早期的中国人他们不具备对外扩张、去探索、去了解这样一种动力。所以甘英的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正因为这样,他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追究或者受到以后后世的谴责。

        退一步讲,即使甘英到了罗马,难道汉朝就能够和罗马建立密切的联系吗?因为汉朝没有这个需求,罗马隔的那么远,它也没有对汉朝构成威胁。从另一方面讲,汉朝对罗马也没有什么需求。也许我们会问,为什么外界、西部,比如两河流域,甚至欧洲,他们具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扩张的要求?为什么产于两河流域的小麦、青铜,都那么早在四千年前后就已经传到了中国?

图:甘英出使大秦

        我们对比一下看,这些地方其实大多数是半干旱地区。所以等到它人口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本地的资源、本地的农业生产往往就满足不了当地人的需求,或者仅仅够使他们生存,而不可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财富。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面,就促使那里的人要往外扩展,或者是要向外推销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特产。

        我想当初青铜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利益驱动下面,才慢慢地从两河流域往东传播。这个是有利益驱动的,他们绝对不是为了向你展示、为了所谓的友好,它是在这样一种利益驱动下面,因为青铜原产于这里,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当时应该是很贵重的,那么有人拿这个推广贸易,一步一步贩运过来的。像小麦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小麦比其他周边其他地方那些农作物肯定具有优势,肯定可以卖更高的价钱,所以那些商人就把这些小麦贩运过来,最终到了黄河流域。

        所以我们看古代历史上人类的交往,人类的对外扩张,无非出于几种目的。

        少数人出于好奇,就像我们今天有的时候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仅仅有好奇,没有其他利益,它走不远的,因为走远的话是要成本的。特别在古代,没有什么机械动力的交通工具,而且也没有现成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性的好奇,除非他是君主或者他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可以调配,只有这样的话,他仅仅好奇,最终没有什么获得利益,也不可能持久的。

        而更强的动力来自利益,或者要解决生存的问题。以前光靠采集或者狩猎过日子的时候,在自己这些地方如果能够利用的、狩猎的小动物,或者是可以采集的果子、果实消耗完了,那么为了生存的压力,他们会往外迁移或者扩张。

        还有来自贸易,要把自己的产品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样就可以随着商品的扩展,商人不断地对外寻找新的道路,以及找到更好的销售推广的方式、贩运的方式。

        还有就是来自人类的贪欲,他要去掠夺、战争,要扩张,要寻找新的土地、资源、奴隶、劳动力。

        所以,在中国古代这个比较优厚的地理环境,比较足够的生存空间,就使当时的人缺少一种对外扩张、了解以及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么一种动力和基础,所以甘英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林林月_gh

    小麦之路和丝绸之路是同一条路

  • 13761319bqo

    谢谢。

  • 第一劍客

    是福是祸,亦未可知。

  • 伯林信笺

    针不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