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法华经》(11)

南怀瑾老师讲《法华经》(11)

00:00
23:51
本集内容:上次提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一个故事,他说大通智胜佛,工夫那么好,在道场——不一定是在禅堂,或天台宗的观堂,只要我们坐在那里,一切清净,就是道场。什么叫“佛法不现前”呢?什么叫现前佛法呢?这值得注意,话头来了——广义地说,话头就是问题,你不要把话头就当作:狗子有佛性也无?这是小话头。这里现前的佛法才是大问题、话头。


佛说:我爱一切众生,就同爱我的儿子一样,等于当年大通智胜佛爱他的十六个王子一般。但是孩子们不听话,自己家里有钱,却不要,只在外面乱跑。父亲只好在每个孩子的衣服里头,缝了一颗宝珠,等穷得没饭吃时,自己发现了,也就发财了,这是父亲的慈爱。


迦叶尊者说:您大慈大悲,把宝贝塞在我们的衣服里头,我们却愚蠢得不知道。这就是中国文化有名的典故“贫子衣中珠”的来源。每个人都有财富,自己不晓得,所以变成穷人。这又是个话头。


什么是我们的衣服呢?我们的肉体,妈妈所生,就是我们的衣服。这是一个假房子,里头有宝贝。“衣中珠”怎么找?《法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品第八告诉你——


“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


“内秘菩萨行。”中国道家讲“借假修真”。没有这件衣服,就没有办法找出真的。这一个东西是“内秘”,内秘之行,“内秘菩萨行”,秘中之秘,在自己内心找。


“外现是声闻”,声闻众菩萨常常以出家相示现。声闻众的心行是“少欲厌生死”。大乘八地以上的菩萨,到了佛的境界,才能够彻底做到绝对无欲。“少欲知足”是头陀行。所以大家对出家修声闻众的修道人,不要过分要求。“少欲”已经很难了,“知足”更不容易。“少欲知足”是声闻众戒行之一。声闻众生是“厌离生死”,菩萨众则是“不畏生死”。所以少欲厌生死是声闻众、罗汉境界,如寒山大师等人行径的极果。


“实自净佛土”,释迦牟尼佛所在的这个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有净、有垢。但佛说:我这里就是佛土。为什么必须先由少欲厌生死去专心修证,才能达到净佛国土呢?这就是内秘之行,这个内秘是什么秘?又是一个话头。


贫子衣中珠的典故,在中国文化的文学及学术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常常可以读到。比如李后主死了儿子,就引用到这个典故:


永念难消释 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 愁剧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 昏朦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 贫子正迷家


这首诗是他亡国以前写的。李后主的佛学学得很好啊!佛学全通,和梁武帝一样,但政治搞不好,这是中国文化上一个重要问题。你们要注意,佛学是佛学,为政是为政。


文学同修证的事相,有莫大的关系。说到见地、修证、行愿,世法与出世法都一样。后世禅宗兴盛以后,要评论一个人,先从“器识”看,器就是器量,识就是远见。任何事情没有远见,就没有伟大的作为。器与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器就是行愿,识就是见地。李后主这首诗很好,但是不像皇帝,像酸溜溜文人的诗。


唐太宗的后代,有好几个当过和尚。唐宣宗未即位以前,就作过小沙弥,因为武宗要谋害他,他只好溜入空门。历史上的皇帝谥号叫宣的,都很了不起,像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等。


唐宣宗参禅是参通了的,他和黄檗禅师是同学,都是百丈的弟子。黄檗禅师知道他是皇家的宗室,不过,当他有什么不对的时候,还是照样给他一棒。两人有这样的因缘。有一次,两人同去游山玩水,到了一个瀑布旁边,宣宗说:我们俩来作诗吧!你先作前两句,我接后两句。黄檗就作了: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人作诗时,无意中把自己的见地吐出来了,黄檗后来就是一代大禅师。唐宣宗怎么接呢?他说: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黄檗立刻给他一掌,去你的!小和尚,你当不成佛了。宣宗接的这两句,是皇帝气派,他也在无意中流露出来。这个光头是暂时剃的,留不住我的,我会终归大海作波涛。唐宣宗当时还有别的好诗呢!


日月都从肩上过 山河尽向掌中看


描写他参禅所悟到的境界,也是后来做皇帝的气派。现在转回来讲《法华经》。


贫子衣中珠的故事结束了,佛并没有告诉你衣中珠怎么找,这是内秘菩萨行。注意!父母给我们放了一颗宝珠在身上,你找不到,活该!父亲呢?过世了,他老人家不管你了。你把秩序这样一看,就发现《法华经》的编排非常精采。


《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学”,就是修学戒定慧,譬如初果、二果、三果罗汉都还在学习阶段,如当时的阿难等。到了四果罗汉,功行圆满了,得果位,就叫“无学”。佛把有学和无学的弟子,一起都叫到面前来,一概授记,并且说:


“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


佛法是真理,永恒存在于这个世界。佛说将来我过世以后,就没有正法,那只是方便说而已,那是不了义教。了义教的说法,没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时代。真理是永恒不变存在的,但要大家自己去找出来。所以“无学”的成佛,“有学”的也成佛。


《如何修证佛法》(东方出版社)

------------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佛再做一个比喻,譬如有一个人,自己衣服里头有一颗明珠,价值万金。一颗宝石挂在衣服里头,自己忘记了,自己不知道。“穷露他方”,身上有珠宝不知道,到外面讨饭。“乞食驰走”,到处讨饭还讨不到。


“虽实贫穷,珠不曾失”。这个人虽然看着很穷,在外面讨饭,实际上他穷不穷呢?他没有穷啊!他那个宝珠还在衣服里头没有掉啊,只是偶然忘记了,找不出来。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忽然找到善知识了,告诉他,哎呀!你讨什么饭嘛,你自己是个富人啊!你衣服里头本来有一颗如意宝珠,不止万金啊。如意宝珠是拿来要什么就有什么。如意珠就在心里,“所愿从心”,所愿所希望什么它都来了。“致大饶富”。因此他大富大贵。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这个时候才悟到了,原来富贵不从外面来。我们晓得佛做的这个比方,所以中国文学经常出现“贫子衣中珠”。“贫子衣中之珠”是无价之宝,自己却不知道,宝珠不在外面,就在你本来的衣服里,你千万不要忘掉。换句话说,道不需要向外求啊!你本身就有。不是我们穿的衣服啊,佛说这件衣服是我们妈妈给我们的衣服,就是妈妈生下来给我们的肉体,道在哪里?就在里头,你去找。所以云门祖师说:“我有一宝,密在形山。”这个生命四大固然是假的,像一件假的衣服,此中自有宝珠,这又是一大秘密。“我有一宝”,这个秘密在哪里?就在你这件衣服里头,你去找,“密在形山”,就在这里。所以佛的这一个比喻你不要轻易放过啊!你要把它参透。


《楞严经讲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向日葵_es8

    感恩主播老师诵读分享!感恩南怀瑾先生!

  • 听友201503831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