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天我们开始来看《庄子》的第一篇叫《逍遥游》,《逍遥游》很多人熟悉,因为在中学教材里边都节选《逍遥游》的一些内容,那么什么是逍遥?我们先从它讲的故事说起。
在《逍遥游》的开篇,庄子就以他特殊的语言风格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北冥有一个大的鱼叫鲲,这个鲲真是不知几千里也。一天突然化为一个鸟,这个鸟的名字叫鹏,我们说鲲鹏之志。这个鹏飞起之后,翅膀张开,也不知几千里也,就像一个铺天盖地的大云。(当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飞到南海天池那里去休息。
描述过程中庄子有几句话,他讲“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什么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如果这个水的厚度不大,一个航空母舰行驶在上面,它是承载不起。所以水之积也不厚,它就没办法去承载大舟,在上面航行。
如果说风之积也不厚,这个时候一个很大的翅膀,它也承载不起。那么这里边就告诉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如果我们积累不够的话,没办法承载自己的理想。很多年轻人就是志大才疏,说的口气很大,对前景的描绘很大,但是本事不够。无论是为人处事的本事,驾驭全局的本事,纵横捭阖的本事,累积人脉的本事,处理复杂应急情况的本事根本没有,空有一个嘴巴讲了很多理想,那是没有用的。为什么?“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一句话,你的才能,你的德行,你的智慧,要配得上你的“野心”。所以我觉得志大才疏,说的理想很高妙,没有那么多本事以承载的话,都是空想。所以这里面庄子讲鲲之所以在海水里边能够游,鹏之所以飞的那么高,是因为有水之积厚还有风之积也厚,所以能够承载它。
但是这个时候,有两个小伙伴开始嘲笑鲲鹏了,一个叫蜩(tiáo),一个叫学鸠(jiū),蜩是什么呢?就是蝉,学鸠呢?就是小斑鸠,就是类似一个小鸟。蜩还有学鸠就看到大鹏飞的那么高以后不免就嘲笑它,它说你看你飞那么高干嘛呀?我们从地面上飞一下子就飞到树枝上,在不同的树枝之间飞来飞去,而且饿了就能在地上找个食或者在树枝上摘个果子不就挺好吗?你说你飞那么高,那么辛苦,何必呢?
在我们生活中间也有这样的事,比如说一个人为国为民讲一番报负,可能有些小孩就会嘲笑他,你何必呀,我们吃喝玩打游戏多好,什么为国为民,何必呢?所以很多有些大抱负大追求的人,恐怕也会遇到别人的嘲笑,就好像大鹏鸟一样。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蜩、学鸠和鲲鹏,这是我们在这里要总结的。
庄子怎么说呢?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下面他又讲到“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实际总结了一点,他说智慧小的,没办法跟智慧大的比,或者说你没办法理解大智慧的境界。一个整天关注打游戏,关注衣服漂亮,关注吃吃喝喝的人,你也没办法理解人家为国为民的情怀。一个小斑鸠还有小蝉你怎么能理解飞到九万里高空那个鲲鹏的志向呢?比如说有一种菌它早晨生出来,可是它很快就死了,你跟它讲一天一夜的故事,它就没法理解。比如说一个叫蟪蛄,这个小蝉它只是在夏天里出生,到秋天就死了,它也没办法知道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为什么?因为它的生命里没有这种经历。比如楚国的南方有一个龟,这个龟很长寿,它把五百年的时间当做一个春,又把五百年的时间当做一个秋。还有(上古)时有个大树椿树,它把八千年的时光当作一个春季,再把八千年的时光当作另外一个季节,它的寿命太长。还有个人叫彭祖,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多岁,而且在春秋时期还活着,无论是五百年当春天,还是把八千年当春天,还是活了八九百年的彭祖,他们的阅历、视野、格局和眼界普通人怎么理解呢?
庄子讲到这里以后,其实就是要总结学鸠和蜩来嘲笑鲲鹏,嘲笑的有没有道理?你自己的小智慧的边界和局限,是没有办法真正去理解鲲鹏志向的。《逍遥游》里边给我们描述的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局限和障碍,我们带着这种认知的局限和障碍再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已经深深的被我们的局限给控制住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理解这个世界了。所以所谓的逍遥如果从认知的角度,我们怎么样打破拘束自己的天花板,打破之后,我们应该怎么看世界?以各自最适合的那个方式来看不同的事物。而不是说紧紧的被我们的天花板所拘束,而没有能力看不同的事物,或者说总是以自己的那个拘束和天花板来看世界的话,我们没办法理解这个世界。
那么,你再读《逍遥游》下面的内容你(就)好理解了,下面说“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什么意思呢?有的人他的德性和能力,就是一个地方长官,而且他做地方长官也确实造福一方。而有的人,他的德行和智慧是一个君王的能力,他管一个国家管的很好,这种人内心里都很骄傲。这些人都被各自的认知局限给控制住了,他只是站在我就是一个国君,我管理的很好,我也洋洋自得,这就叫他各自都被他的认知的局限给控制住了。但是宋荣子对这些人仍然觉得很可笑,很幼稚,为什么呢?因为宋荣子的境界远远超出了直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的那种人。
那么,宋荣子达到什么境界了呢?“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什么意思?他说全世界都赞誉我,也没有什么好骄傲的,全世界都认为我不怎么样,我也不沮丧,我也不难过。这是活出什么状态来呢?苏轼的一首词叫《定风波》,《定风波》第一句话叫“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普通人最常见的一个毛病总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面,比如女孩子,别人说你漂亮,你高兴,别人认为你这个衣服穿得不漂亮,你就沮丧,这就叫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面。当自己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内在的定力,没有安住在自己世界里的那个智慧,那就表现为整天活在别人的眼光里面,以别人的是非为是非,以别人的价值为价值,这个时候你就做不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宋荣子说的这个境界就是,我自己该承担使命我很清楚,你嘲笑与不嘲笑都不影响坚持我做的事情。举例子,一个大学生找到我,他说老师我难过,我说你为什么难过?他说我就想为国家做事,我就喜欢中国共产党,我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我追求的,结果我的同学嘲笑我,我很难过。我说你难过就是你的错,嘲笑是人家的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任何一个时代,放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谁真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绝对是人中的龙凤和顶尖级的人,他会值得每一个国家去尊重。可是现实中某些人做不到,我们也不能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错了,所以我说你如果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的,而且你愿意这么去做,别人嘲笑不嘲笑都影响不到你,因为你做了是值得全世界的人敬重的事,你为什么难过?我说你难过了,就认为你所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假的,你内心里面并没有做到,如果你做到了,就是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别人怎么嘲笑你,你也不沮丧,你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改变你的理想,因为你做了一个极其正确的事情。一个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安住在自己的状态和智慧里边,对于外界的风吹草动,不为所扰,这就是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
下面,庄子在《逍遥游》里面又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列子御风而行,它讲(列子)飞了十多天又回来了,很多人都羡慕的说列子会飞,但是庄子就指出,这种会飞的列子并不值得羡慕,因为列子离开风能飞吗?就像大鹏鸟飞在空中一样,如果没有风的话,大鹏鸟就掉下来,列子也不能飞了。我们就问庄子,你为什么对列子御风而行,认为他并不是值得我们特别赞叹,那么真正值得赞叹的是什么呢?在《逍遥游》里面,庄子做了概括,叫“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里边集中要表达的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局限和障碍,都有束缚自己的天花板,如果打不破的话,你逍遥不了。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实就说至人、神人和圣人这三种修行状态特别高明的人,他们都把束缚自己和障碍自己的天花板给打破了,打破的是什么呢?
请看至人无己,至人修到一定程度以后没有小我,无己。可是我们一般人都被小我控制住,都是站在小我的世界里面看别人。比如说你看别人高兴,高兴就是人家的状态符合你的小我;有个行为你讨厌,讨厌就是人家的表现,人家的言行不符合(你的)小我。小我就像一个房子一样,把自己给控制住了,可是至人无己,把小我给超越了。
神人无功,很多人炫耀做了什么业绩,做了什么成就,这种人多不多?这就是功名所累,这就是一个人被功名的房子紧紧的给拘束住了。而且这功名的几堵墙,把自己罩住以后,就没办法看到窗外的风景,而神人是什么?(不在乎)功名,哪怕救了一个国家,再大一点拯救了整个宇宙,潇潇洒洒,根本不放在心上,拯救就拯救了,不像蜗牛一样,背着那个壳子,见了人都夸,我是拯救了哪个国家的人,我是帮助了别人的人等等,做一点好事老希望别人表扬;或者说你这辈子帮了一个人,天天拿着这件事说别人,甚至捏住别人,如果你帮助了一个人给人家好处,嘴上整天去说,结果是害生于恩。也就是说,你叨唠到一定程度以后,你帮的这个人往往会成为你的仇人,因为你老在人家面前叨唠你帮人家,这就是把帮人家的那点功德老挂在嘴上,慢慢的就会让人家生厌,都会远离你。那么神人无功是什么?帮就帮了,这个事就过去了,他爱回报就回报,爱报答就报答,不报答也无所谓,反正帮别人这是我的责任嘛,这是我自己的德行和修为,神人无功。
下面圣人无名,圣人修到什么程度了?视名利如浮云,我只是在这个时间因缘里面完成我的使命,为国为民做一番事,这就是圣人无名,早就挣脱了名缰利锁。
庄子在这里就告诉我们,这种人实际上把自己所有认知的障碍和拘束自己的天花板全都打破了,打破以后,再看这个世界的时候,那就是每一个事物他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去生活,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存在,就以那种方式去看这个事物,哪个地方都合理。
在《逍遥游》最后,其中惠施(庄子的好朋友)(和)庄子有一个对话。惠施说他有一颗大树,这个大树是樗树,这个树长得特别大,可是树干上长满了木瘤,如果把它做家具的话这材质不够,而且那个小的树枝弯弯曲曲也没办法做成有用的东西,它长在路边,木匠看了之后,甚至再看一眼都懒得去看,这就是惠施的一个局限。他看这个大树的时候,是从谁的角度看的?是从木匠的角度看,一个人一定要打破认知的障碍、拘束和天花板。庄子在这里马上就告诉惠施,他说你说的话很可笑,这样一棵大树如果在广茂的田野上,枝繁叶茂,铺天盖地,当夏天炎热的天气,人都可以在这个树荫下面坐一坐,乘一下凉,这是一个多惬意的事。而且它自己的枝条和枝干并不符合木匠的需要,所以任何一个人从这里过的时候,尤其是木匠,也不会砍伐它。那么这种树在田野里边,可以长久的存在,为我们路人提供一个乘凉和庇荫的地方,这不是很好吗?
惠施只是从木匠的角度去看这个树,结论是无用。而庄子把它放在田野里边,从乘凉的角度来看,这个树真是特别有用。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看事物的时候千万要注意自己的局限,认知的障碍和天花板在哪里,如果我们此生的认知被控制住以后,只会从特定的角度看世界的时候,我们已经被困住了。我们此生所修为提高的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天花板和认知障碍全部给打破,打破以后其实就是一个无,就是一个空,拿着这个无和空去看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都有它各自的规则,都有它各自的用途。我们不要先入为主的拿着自己的框架去框别人,而是以最适合那个事物的方式去看它,这个时候再看世界应该是别有洞天。
购课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非常受益,感恩郭老师
祝老师健康!快乐!
感恩老师的讲解!你的讲解让我们知道了大半都不知道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要打破自己的天花板,用各自最适合的方式来看不同的事物。记住莫听穿林打叶生,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不用小我的眼睛看别人,不让功名的房子给拘束住,圣人视名利如浮云,挣托名缰利索。圣人告诉我们看任何事物都要从适合的角度看。
感恩郭老师的精彩分享。 下面是我个人对逍遥游的一个浮浅的认知。 其一告诉人们要摆脱外界一切束缚,无所凭依,从而去追求精神世界完全真实的自由状态。这需要我们自身要多积累自我内在的能力和修为。 其二客观现实中的每一件事物以及人类自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相系,而要想无所依凭,最重要的是忘记自我,,这样才能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其三世界万物都有一定生存之道,应顺其自然,,应该是人类生活于万物和谐生存,合为一体。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才是逍遥的真正表现。
随本性自在状态
诸位吾同学,且容我敢竭鄙怀,倾吐己之所学!总说,逍遥游,自在逍遥也,无所待无所恃之至空至无境界,今人或言之完全客观体。固然,此境界我人类现实不可全然做到,但有此导向,何也?无局限,无拘束,无我无功无名,无所谓,无所为,无所不为耳。
感恩郭老师为我们提升格局,拓宽思路,了悟空无,体识物各有用,自在自信,自强不息,互利共赢,自觉而学习,幸福而生活!
说得太好了,说的讲解内容也体现了格局的认知
无与空
以空、无的心态接纳一切。 要清醒的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脚踏实地的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总而言之,不虚度每一刻的光阴。感谢老师的精彩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