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直截了当地把格物的格翻译成至,把格物解释成《易经》的穷理,阳明先生继续匡正该错误。如果圣人所说的格物就是朱熹所说的穷理,圣人何不直接说“致知在穷理”?何必转这么多弯,让后世疑惑呢?实际上,格物专指心内事,且是心内事的开端,而穷理则包含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条目之道,朱熹把格物归类为穷理,属于知的领域,使得穷理竟然变成只是累积知识。后世学子将知与行拆成两截,使得圣贤学说残缺晦暗而无法彻底执行!
阳明先生说不能将“格物”与“穷理”完全画等号,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区别。那二者的不同处是什么?真正的“穷理”到底是什么意思?
《答顾东桥书》
(八)
“格”字之义,有以“至”字训者,如“格于文祖”,“有苗来格”,是以“至”训者也。然“格于文祖”,必纯孝诚敬,幽明之间无一不得其理,而后谓之“格”;有苗之顽,实以文德诞敷而后格,则亦兼有“正”字之义在其间,未可专以“至”字尽之也。如“格其非心”,“大臣格君心之非”之类,是则一皆“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义,而不可以“至”字为训矣。且《大学》“格物”之训,又安知其不以“正”字为训,而必以“至”字为义乎?如以“至”字为义者,必曰“穷至事物之理”,而后其说始通。是其用功之要,全在一“穷”字,用力之地,全在一“理”字也。若上去一穷,下去一理字,而直曰“致知在至物”,其可通乎?夫“穷理尽性”,圣人之成训,见于系辞者也。苟“格物”之说而果即“穷理”之义,则圣人何不直曰“致知在穷理”,而必为此转折不完之语,以启后世之弊邪?盖《大学》“格物”之说,自与系辞“穷理”大旨虽同,而微有分辨。“穷理”者,兼格、致、诚、正而为功也。故言“穷理”,则格、致、诚、正之功皆在其中,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诚意、正心,而后其功始备而密。今偏举“格物”而遂谓之“穷理”,此所以专以“穷理”属“知”,而谓“格物”未常有“行”,非惟不得“格物”之旨,并“穷理”之义而失之矣。此后世之学所以析知、行为先后两截,日以支离决裂,而圣学益以残晦者,其端实始于此。吾子盖亦未免承沿积习,则见以为“于道未相吻合”,不为过矣!
经师易得,明师难寻
听了张讲师,才知以前听的是糟糠,真道也
有的话想去参加下!
服务体现价值 回复 @听友186534757: 上海上周刚结束
张老师您好,听您的传习录满满的正能量,可我妄念太多,心太散乱,接受程度有限,很多都听不懂,经常反复听。能不能请教您一个问题,要怎么样才能摄心呢
黄庭心学 回复 @A从零起步: 建议您多读经典,请参考专辑《觅心讲堂》视频106.读经:东方圣贤学说 长养正气与智慧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314
真心最好的版本
黄庭蝉上海有吗?
父母呼应勿懒,我在打游戏没空自己打扫吧😂
彩!
能讲普通话吗?
1538155ivlv 回复 @chenHn: 普通话不好听着就不舒服